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

关爱特殊儿童 促进康复教育

时间:2014-05-22 00:00 作者:复禾健康

  在生活中,我们身边都会有一群特殊的儿童。他们在身心发展上或多或少有一定的缺陷。又称“缺陷儿童”、“障碍儿童”。包括智力残疾、听力残疾、视力残疾、肢体残疾、言语障碍、情绪和行为障碍、多重残疾等类型。事实证明,可以在发现残疾后即进行教育和训练,使其达到最佳的康复水平,减少残疾的不良后果,从而得到全面发展,能够适应社会,成为社会平等的成员。

  为了让这群儿童能够得到良好的康复治疗,更好地融入社会。5月20日,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和浙江特殊教育职业学院签署了合作协议。

  双方主要的合作方式:第一,建立双师素质教师培养基地。提升青年教师的特殊儿童教育康复实践技能,双方合作开发体现医教结合理念的学前特殊儿童教育课程方案。根据双方教学、科研等工作需要,双方互聘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参与项目申报,组建专家团队;第二,设立实训基地。学院安排儿童康复(学前特殊儿童教育方向)等专业学生到市七院见习、毕业顶岗实习,双方共同协商制定实践教学方案,市七院选派优秀的专业技术人员对学生进行指导;第三,学院在市七院设立志愿服务岗。根据医院的工作需要,选派儿童康复专业(学前特殊教育专业)等专业学生作为青年志愿服务者,提供志愿服务;第四,学术活动共享。

  通过医教合作的方式,市七院和浙江特殊教育职业学院将建立紧密型的校院科教合作关系,不断拓展人才培养途径,提升双方教育、科研能力,为促进浙江特殊儿童心理、教育、医学研究事业发展服务。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反应性淋巴结是什么
张英泽
回答: 反应性淋巴结是指淋巴结因感染、炎症或免疫刺激出现的良性增生性病变,属于免疫系统正常应答反应。主要有感染性因素、免疫性疾病、肿瘤性疾病、疫苗接种反应、其他因素等原因引起。 1、感染性因素 细菌或病毒感染是导致反应性淋巴结肿大的常见原因。链球菌性咽炎可引发颈部淋巴结肿大,表现为局部压痛和发热;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可能引起纵隔淋巴结钙化,伴随低热和盗汗。EB病毒感染常导致全身多发性淋巴结肿大,需通过血清学检测确诊。治疗需针对病原体选择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利福平胶囊等药物,并配合休息和营养支持。 2、免疫性疾病 类风湿关节炎等自身免疫疾病可刺激淋巴结免疫活性增强。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可能出现腋窝淋巴结持续肿大,伴随关节疼痛和蝶形红斑。干燥综合征可引发腮腺区淋巴结反应性增生,需通过自身抗体检测辅助诊断。治疗需使用甲氨蝶呤片、泼尼松龙片等免疫调节药物,同时监测肝肾功能。 3、肿瘤性疾病 淋巴瘤或转移癌可导致淋巴结病理性增大。霍奇金淋巴瘤典型表现为无痛性颈部淋巴结肿大,伴随B症状如夜间盗汗;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可出现硬质固定包块。诊断需依靠淋巴结活检病理检查,治疗需根据肿瘤类型选择化疗方案如环磷酰胺注射液联合放疗。 4、疫苗接种反应 疫苗抗原刺激可能引起局部引流淋巴结短暂肿大。破伤风疫苗接种后常见腋窝淋巴结反应,表现为接种侧轻度肿痛;卡介苗接种可导致同侧锁骨上淋巴结肿大。这种反应通常2-3周自行消退,无须特殊处理,但需与感染性淋巴结炎鉴别。 5、其他因素 药物超敏反应或不明原因刺激也可引发淋巴结反应性改变。苯妥英钠等药物可能引起全身淋巴结肿大伴药疹;部分患者出现持续性淋巴结增生但无明确病因。这类情况需停用可疑药物,进行淋巴结超声随访观察,必要时行病理检查排除恶性病变。 发现淋巴结肿大时应避免反复触摸刺激,观察是否伴随发热、体重下降等全身症状。保持充足睡眠有助于免疫调节,适量补充优质蛋白和维生素C可增强机体抵抗力。若淋巴结持续增大超过2周、质地变硬或固定粘连,应及时进行血常规、超声或病理检查明确性质。日常注意口腔卫生和皮肤清洁,减少感染风险,接种疫苗后出现淋巴结反应可局部热敷缓解不适。 张英泽副主任医师保定市第一中医院内分泌科
复旦版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