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肿瘤医院

杭州市肿瘤医院关于开设肿瘤名医门诊的通知

时间:2013-09-30 00:00 作者:复禾健康

  各位病友:

  为了进一步向肿瘤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自2013年10月7日起,我院开设肿瘤综合治疗、肿瘤外科、中西医结合肿瘤、肿瘤放疗、肿瘤化疗、肿瘤妇科等名医门诊。

  温馨提示:肿瘤名医门诊需提前电话预约,预约电话:0571-56006120。

医院动态

更多 >

我院核医学科正式运营

我院核医学科创建于2011年8月,2014年5月起正式运营。科室以ECT显像诊断、PET代谢显像诊断和肿瘤核素内放射治疗为主要特色,是集诊断、治疗和科研于一体的综合性科室。 1、科室简介 核医学是利用放射性核素或核射线诊断、治疗疾病和进行医学研究的学科。核医学科创建于2011年8月,以ECT显像诊断、PET代谢显像诊断和肿瘤核素内放射治疗为主要特色。现有高级职称1人,中级职称7人,初级职称3人,归国留学博士2人,硕士2人。学科带头人赵春雷博士从事核医学科临床与基础研究工作20年,现任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青年委员,曾获日本核医学会“亚大地区杰出青年研究者奖”(2000)及“亚洲青年研究者奖”(2010)。 核医学科引进的GE公司研发生产的GEInfiniaVCHawkeye4SPECT-CT系统,是目前先进的高性能、双探头、带符合线路的双用途γ相机,既可进行全部常规SPECT显像,又具有PET显像功能。应用SPECT-CT系统可以进行全身骨扫描、心肌(脑)血流灌注显像、肾动态(功能)显像、甲状腺显像、唾液腺显像、代谢显像等多种检查,是临床不可或缺的辅助诊疗手段。 核医学科以肿瘤核医学为中心,着重开展肿瘤分子影像、新型肿瘤显像剂的开发,抗肿瘤药物和治疗方法的评价,肿瘤核素内照射治疗等。此外,核心脏病学、神经核医学和核医学脏器功能评价也是关注和实践的方向。 2、核医学科门诊 常设普通门诊:每周一至周五 门诊地点:核医学科 3、医疗特色 显像诊断特色: (1)甲状腺显像可对甲状腺功能异常、异位甲状腺、甲状腺结节性质等予以评价。 (2)全身骨显像主要用于检查肿瘤骨转移,可较X线检查等解剖学影像评价提早3-6个月发现骨转移病灶。另外还用于诊断骨炎症、骨折等。 (3)肺通气/灌注显像是诊断肺栓塞灵敏可靠的方法。 (4)心肌血流灌注显像能够发现心肌缺血的部位、范围和严重程度,为冠心病的诊治提供重要信息。门控心肌显像还可以同时对心脏功能进行评价。 (5)脑血流灌注显像可在CT、MR发现形态学异常之前发现脑功能的异常。 (6)肾动态显像能够对双肾功能进行评价。 (7)18氟-脱氧葡萄糖(18F-FDG)肿瘤代谢全身PET显像在恶性肿瘤的探查、分期、疗效评价和复发监测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8)临床实际应用中的绝大多数核医学显像检查对受检者的辐射剂量都大大低于CT检查。 核素治疗特色: (1)放射性131碘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能够大大降低分化型甲状腺癌的复发率。 (2)131碘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方法简便,不需住院,具有治愈率高,副作用小,复发率低的优点。 (3)89锶-氯化锶(89SrCl2)或153钐(153Sm)-EDTMP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引起的骨痛,可以有效缓解或消除骨疼痛,改善生存质量,总有效率约为80%。 (4)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实体性肿瘤,持续杀伤肿瘤细胞,能有效阻止瘤细胞的增殖和扩散,对正常组织的损伤小。 4、诊疗项目 (1)检查类项目:心肌血流灌注显像、心肌18F-FDG代谢显像、(心、肝)血池显像、消化道出血显像、肝静态显像、肝胆道系统显像、全身骨显像(可比X线检查提前3-6个月发现恶性肿瘤骨转移)、脑血流灌注显像、甲状腺显像、唾液腺显像、甲状旁腺显像、肾功能(动态)显像、肾静态显像、唾液腺显像、肺灌注显像和肺通气显像、下肢深静脉显像、肿瘤阳性显像、淋巴显像、肿瘤18F-FDG代谢显像、131碘全身显像。 (2)治疗类项目:甲状腺癌131碘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131碘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骨痛内照射治疗、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各种实体性肿瘤、恶性肿瘤放射免疫治疗、间质内注射治疗、敷贴治疗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怎样判断有没有神经衰弱
邵自强
回答: 判断有无神经衰弱需结合症状表现、持续时间及医学检查综合评估。神经衰弱主要表现为长期精神易兴奋与易疲劳,常伴随睡眠障碍、情绪波动、头痛等症状。 1、症状观察 神经衰弱的核心症状包括持续3个月以上的精神疲乏感,即使休息后也难以缓解。典型表现为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力减退,同时可能伴有烦躁易怒、对光线或声音敏感等情绪反应。睡眠障碍是常见伴随症状,如入睡困难、多梦易醒或早醒,部分患者会出现紧张性头痛、肌肉酸痛等躯体不适。 2、病程评估 症状需持续存在至少3个月才能考虑神经衰弱诊断。短期的工作压力或情绪波动引起的类似表现不属于神经衰弱。需排除症状是否由近期重大生活事件诱发,且症状严重程度已明显影响日常工作学习效率或社交功能。 3、医学检查 需通过血常规、甲状腺功能等实验室检查排除贫血、甲亢等器质性疾病。必要时进行脑电图、头颅CT等检查鉴别脑部病变。汉密尔顿焦虑量表、抑郁自评量表等心理测评工具可辅助评估情绪状态,但不可作为独立诊断依据。 4、鉴别诊断 需与焦虑症、抑郁症等精神障碍区分。抑郁症以持续情绪低落为主,焦虑症以过度担忧为特征,而神经衰弱以疲劳感与兴奋性交替出现为特点。躯体疾病如慢性疲劳综合征、纤维肌痛症也会表现类似症状,需通过详细病史采集和体检排除。 5、专业诊断 最终诊断需由精神科或神经内科医生完成。医生会综合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结果和心理评估,排除其他疾病后根据国际疾病分类标准确诊。不建议自行对照症状判断,更不可未经专业评估擅自使用镇静类药物。 怀疑神经衰弱时应保持规律作息,每天保证7-8小时睡眠,避免咖啡因和酒精摄入。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有助于改善症状,练习正念减压或冥想可缓解情绪紧张。若自我调节2-4周无改善,或出现持续头痛、心悸等躯体症状,应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日常注意记录症状变化情况,为医生诊断提供参考依据。 邵自强主任医师中日友好医院神经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