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市中医院

中医“治未病” 筑起预防肿瘤的“防火墙”

时间:2014-05-28 00:00 作者:复禾健康

  随着社会的发展及生活方式的巨大变革,很多原来致死性的传染病都已不再能威胁我们的生命健康,但肿瘤的越来越高的发病率却让我们一筹莫展,成为现代的医学难题。

  “一提到肿瘤治疗,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手术、放疗、化疗。其实,中医药在肿瘤防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由于人们对我国传统中医药认识的不足,大大制约了中医药治疗肿瘤作用的发挥。”市中医院副主任中医师关新军说。其实,面对肿瘤,我们能做的最多也最有效的即是通过中医养生治未病、改善生活方式预防肿瘤的发生。

  中医“绿色疗法”注重生活品质

  周女士有20多年的胃病史,去年胃脘部持续胀痛、食欲下降,到某医院胃镜检查发现自己患了胃癌,“手术后接着化疗,反应很大,恶心呕吐、不想吃东西,全身都很难受。”后来改为较为温和的口服化疗,但仍感明显乏力、食欲下降、腹泻等不良反应,更有甚者,白细胞持续下降,打升白针也升不上去。无奈之下,听亲戚介绍,来到市中医院,中医肿瘤专家为其制定了个体化的中医治疗方案,通过近三个月的中医药调治,白细胞升到正常范围,整个人面色、精神、体力、食欲、睡眠明显好转,与原来简直判若两人。

  “人们来看病就是为了解除病痛。”关医师说,由于肿瘤传统西医治疗手段的局限性和副作用,对恶性肿瘤的治疗,尤其是对晚期癌症患者生存质量难以起到明显的改善。几乎每个癌症患者都经历过手术—放疗—化疗—病情进展、复发转移,然后再次放、化疗,最终疗效也不理想,进入了恶性循环之路。

  目前,中医药防治恶性肿瘤的肯定疗效,已逐渐为国内外医学专家认可。据统计,恶性肿瘤患者中超过80%接受过中医药治疗。中医药在恶性肿瘤治疗、预防复发转移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并成为中晚期肿瘤、老年恶性肿瘤的主要治疗手段,被称为治癌的第四法宝。

  “曾经有一位癌症患者来医院就诊,严重的多汗症状困扰着患者与家属。”关医师说,这位患者身穿的衣服从来没有干爽的时候,总是湿漉漉的,全是被他的汗水所打湿,这种多汗症状是患者极度虚弱的表现。而多汗更进一步导致患者气阴的耗伤。运用中药五倍子研末,用醋调成糊状,贴敷在肚脐上(神阙穴),配合中药益气养阴、固表止汗治疗后,患者的多汗症状很快消失,给患者与家属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中医拥有便、简、廉、验的特点,只是不为广大患者所熟知。”

  据了解,通过发挥中医非药物疗法优势,运用中药外敷、穴位贴敷、穴位注射、针刺、艾灸等辅助治疗不完全性消化道梗阻、癌痛、放化疗毒副反应,简便效验,提高了疗效、改善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肿瘤患者要学会运用“绿色疗法”

  肿瘤的产生与人体免疫系统功能息息相关。人体的免疫系统出了问题,就不能及时地“识别”出肿瘤细胞并杀灭它。因此,改善免疫功能,增强机体的免疫力,对于控制病情进展、防止肿瘤复发和转移,都有很大的帮助。

  16岁的小李颈部、腋下、腹股沟等多处出现淋巴结节肿大,家人带着他前往杭州、上海等地进行检查,穿刺活检未能确诊,全身PET/CT检查怀疑他患了恶性淋巴瘤。3月初,小李的家人带他来中医院就诊。“我详询病史,仔细了解孩子平时的生活饮食习惯,发现小孩喜荤厌素,长期偏好吃校外地摊上的烧烤、油炸食物,晚上也常熬夜上网,长久以来了不健康的生活饮食习惯,让身体内环境平衡失调,产生了疾病。”关医师说。“中医认为这种饮食习惯损伤脾胃,化生痰浊,阻滞气机,日久痰气瘀结,渐积渐大而成瘰疬(淋巴瘤),结于颈项、腋下、鼠蹊(腹股沟)等部位。”关医师说,治疗一方面让小李改善饮食习惯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用中药疏肝理气,化痰祛瘀,解毒散结,药用柴胡、黄芩、八月札、夏枯草、牡蛎、贝母、山慈菇等药物煎服配合口服犀黄丸。半个月后,小李来复诊,体检发现多处肿大淋巴结质地变软、部分缩小。

  “中医学很早就提出了‘饮食有节,食之有防,反能有害’,说明饮食与疾病存在一定的关系。”专家指出,对于肿瘤患者来说,主要体现为饮食上预防癌症,针对肿瘤患者一般性的饮食护理,以及针对肿瘤患者不同治疗时期的饮食调理。

  “食疗的目的是保证癌症患者有足够的营养补充,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促进患者的康复。”关医师说,健康的饮食不仅能从根源上减少癌症的发生,增强机体抵抗癌症的能力,促进受癌症影响的身体组织的康复,还能提高肿瘤病人对放化疗的耐受能力,减轻其毒副反应,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机会。因此健康的饮食对肿瘤患者显得非常重要,它帮助患者树立起战胜病魔的勇气和信心,改变“癌症?死亡”的旧观念,更加积极地接受各种抗肿瘤治疗。

  另外,肿瘤患者若出现呕吐泛酸、自觉饱胀,小大便稀薄、食少体倦等,应忌寒冷的食物及肥甘厚味等;自觉高热、口干唇燥、盗汗、经常大便干结等,应忌热性食物和补品等。同时配合药膳,效果更好。

  健康的生活习惯往往事半功倍

  关医师介绍,肿瘤的成因涉及遗传因素、心理因素、生活方式、营养因素、环境因素等,生活方式是重要环节。流行病学调查研究,70%的癌症危险源于生活方式,43%的癌症死亡于不良生活方式有关。所以饮食卫生、拒绝吸烟、防止肥胖、阻止感染都是肿瘤预防的方法。

  中医有“上工治未病”的传统。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在预防肿瘤的研究工作中,重视对人体正气的培补、邪气的祛除。

  “普通人首先要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无论医学如何高明,得病总是一件不愉快的事。精神因素、劳累过度、不合理的饮食习惯,这三大因素是致病的罪魁祸首。”

  如果不解决精神上的因素,不消除情绪上的紧张,中草药要消除肿瘤是不容易的。解郁是切入点,治病要治本,治本要求因。治疗肿瘤患者首先要接触患者精神上的不良因素,给予适当的心理辅导。

  最重要的是患者要学会自我减压。中医认为,如果过度劳累、免疫力下降,邪气就会入侵,从空气吸入的、体内残留的毒就不能排出体外,毒聚日久即成肿瘤症。

  长期超负荷工作,渐渐积淀成一层又一层的潜在致病因素,致使许多人因劳累而疾病缠身。这种疲劳症大都表现为浑身乏力、腰酸背痛、食欲不振等。但到医院去检查,却又没有明显的病症。“这种疲劳是比较严重的隐疾,如果不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加以防范、改善,时间长了就会酿成大祸。”

  专家强调,适量的运动可以使全身气血畅通,如太极拳、八段锦、散步、经络操等,不提倡剧烈的长跑、登山、武术等,因为过度运动易伤筋骨。也可以调节不良情绪如抑郁、焦虑、悲伤等,保持一种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驱散患病所带来的负性情绪的阴霾。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刮疣治疗是怎样治疗的
王志新
回答: 刮疣治疗通常采用物理清除联合药物治疗的方式,主要包括冷冻治疗、激光治疗、电灼治疗、手术切除及外用药物等。疣是由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引起的皮肤赘生物,需根据疣体类型、大小及部位选择个体化方案。 一、冷冻治疗 冷冻治疗通过液氮低温使疣体组织坏死脱落,适用于寻常疣、跖疣等表浅疣体。治疗时可能伴随短暂疼痛,需重复进行2-3次,间隔2-3周。治疗后局部可能出现水疱或色素沉着,需保持创面干燥避免感染。冷冻治疗对周围正常组织损伤较小,但深部疣体可能需配合其他疗法。 二、激光治疗 激光治疗利用二氧化碳激光气化疣体组织,适用于甲周疣、尖锐湿疣等难治性疣。治疗精准度高且出血少,但可能遗留浅表瘢痕。术后需涂抹抗生素软膏如莫匹罗星软膏预防感染,避免接触水直至结痂脱落。激光治疗对HPV病毒有直接灭活作用,复发概率较低。 三、电灼治疗 电灼治疗通过高频电流烧灼疣体基底部,适用于带蒂疣或较大疣体。治疗时需局部麻醉,术后形成焦痂需自然脱落。可能产生暂时性色素减退,瘢痕体质者慎用。电灼可彻底清除可见疣体,但需配合干扰素凝胶等药物降低复发风险。 四、手术切除 手术切除适用于直径超过1厘米的巨型疣或疑似恶变疣体。采用梭形切口完整剥离疣体并缝合,术后病理检查确认性质。需定期换药并使用复方多粘菌素B软膏预防感染,拆线后可能需加压包扎防止瘢痕增生。手术能一次性解决病灶,但创伤较大且可能影响局部功能。 五、外用药物 外用药物如水杨酸软膏、咪喹莫特乳膏、鬼臼毒素酊等,适用于儿童或面部细小疣体。药物通过腐蚀或免疫调节作用促使疣体脱落,需持续使用4-8周。治疗期间可能出现局部红肿,应避开正常皮肤涂抹。药物疗法痛苦小但疗程长,需配合提高免疫力减少复发。 疣治疗后需保持患处清洁干燥,避免搔抓导致病毒扩散。建议加强营养摄入,适当补充维生素A、维生素C等增强免疫功能。穿透气鞋袜防止足部疣复发,性接触传播型疣应伴侣同治。若疣体反复发作或短期内增多,需排查免疫缺陷疾病并及时复诊调整治疗方案。 王志新主任医师中日友好医院儿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