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市人民医院

让生命之花继续绽放

时间:2014-03-17 00:00 作者:复禾健康

  ---记北院ICU在多学科协作下成功抢救一例产后大出血患者

  韩若东 艾辉

  2014年02月26日12时15分,北院重症监护室的医护人员忙碌了一上午,终于可以有空坐下来吃午饭,突然又响起了急促的电话铃声,电话中传来:“一产后大出血的患者,目前已经休克,现在送往医院的途中,生命体征极不稳定,请做好抢救准备!”

  值班医护人员闻讯,立即启动科室重大疾病应急预案,做好抢救的准备,当飞驰而来的救护车停在重症监护室门口,看到患者时,在场的所有人震惊了,患者昏迷状态,面色惨白,毫无血色,奄奄一息,整个身体几乎浸泡在血泊中。

  入科后科主任颜秀侠、护士长王艳红坐镇指挥抢救工作并负责协调多科室共同抢救。话不多说,时间紧迫,这时才是显示我们重症监护室医护人员职业素养的时候,已经不再需要过多的言语,监护室里已经再次忙碌起来,有人负责气管插管,保证呼吸道通畅,呼吸机支持呼吸;有人负责开通多路静脉通路,进行液体复苏;有人负责调整心电监护,行动脉压监测,进行生命体征的监护;有人负责抽血、化验、配血,抢救药物的配制及应用,并迅速与家属沟通病情,了解病史,取得家属的理解,紧张有序的抢救就这样展开了,为患者后续的抢救赢得时间,提供保障。

  从患者体内抽出的血液为淡红色,急查血红蛋白:17g/L,急!刻不容缓,患者需要大量血液制品,已联系我院输血科,输血科全力支持我科抢救工作,并联系市中心血站紧急调配患者所需血液制品,保护患者有充足的血源。

  这时,产科沈孟荣、张艳环主任,麻醉科邓雪峰主任赶到,迅速查看了患者的情况,并与颜秀侠科主任共同讨论后制定出来抢救计划,同时上报医务科,动员并协调院内一切力量保证抢救的顺利进行。

  “立即手术,就地进行。”临时抢救小组下达了指令。取得家属同意,手术所需器材,术前准备,以最快的速度完成,全麻、消毒、铺无菌巾单,剖腹探查,寻找出血部位,所有的环节忙而不乱,所有人各司其职,所有人脑海里只有一个念头“挽救病人生命”。“找到了”沈主任和张主任异口同声说道,终于发现了出血的部位,立即予以腹内充分止血,手术成功,血止住了,为患者的生还赢得了希望,但患者仍在和死神进行着搏斗,仍可能面临着凝血功能障碍、感染、多脏器功能衰竭等问题,危及生命。

  经近5个小时的全力抢救,患者共输注红细胞25个单位,血浆3600ml,冷沉淀20U,患者血压正常,循环终于稳定,监护各生命体征在正常范围。当各科室抢救人员逐渐离去,重症监护室的医护人员仍在忙碌着,这位患者及其他患者的治疗和护理,收拾和整理抢救物品和设备,准备下一位患者的抢救,可是他们忘了这时监护室外已经夜幕降临,他们的午饭已经冰冷。经过ICU医生和护士三天的精心医治和照顾,患者神志清楚,病情稳定,转回产科继续治疗。

  我们知道不是每一份努力都有回报,不是所有的企盼都会发生奇迹,可挽留生命的那种热情是我们值得拥有的。生命相托,重于泰山,我们深知任重道远,为了每个病重的患者都能看到明天的太阳,为了我们心中的的那份理想,为了让生命之花更加灿烂,我们会以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热情的服务,驱走病患心间的阴霾,还生命一个灿烂的晴空。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假性自闭症孩子的症状可以恢复吗
王志新
回答: 假性自闭症孩子的症状通常可以恢复,通过科学干预和家庭支持可显著改善行为表现。假性自闭症多由环境刺激不足、教养方式不当或短期心理创伤等因素引起,与典型自闭症谱系障碍的神经发育异常有本质区别。 1、环境调整 创造稳定的生活环境和规律的作息有助于缓解假性自闭症状。家长需减少电子屏幕暴露时间,增加亲子互动游戏,如积木搭建、绘本共读等结构化活动。保持家庭氛围和谐,避免频繁更换照料者或居住环境,逐步帮助孩子重建安全感。 2、行为干预 应用正向行为支持技术可改善社交回避行为。家长需通过即时奖励强化孩子的眼神接触、简单指令回应等行为,采用图片交换沟通系统辅助表达需求。每日安排15-20分钟地板时间游戏,跟随孩子兴趣引导互动,避免强迫性社交训练。 3、感统训练 针对感觉处理异常可进行专业感统康复。旋转秋千、触觉刷等前庭觉训练能改善注意力分散,平衡木、蹦床活动可调节肢体协调性。家长需观察孩子对声光刺激的敏感程度,逐步脱敏训练每周3-4次,每次不超过30分钟。 4、心理疏导 短期创伤事件引发的症状需心理治疗介入。游戏治疗能帮助孩子表达压抑情绪,沙盘治疗适用于语言受限者。家长需配合治疗师记录行为变化,避免在治疗过程中表现出焦虑情绪,防止二次心理伤害。 5、营养管理 均衡饮食有助于神经功能恢复。增加富含Omega-3的深海鱼类、维生素B族丰富的全谷物,限制精制糖和人工添加剂摄入。对存在挑食行为的孩子,家长需采用小份量多次供餐,将新食物与偏好食物混合过渡。 假性自闭症的干预需要家长保持耐心,建立稳定的日常活动流程,每天固定安排社交互动时间但不过度刺激。定期评估孩子对干预措施的反应,若3-6个月未见改善或出现自伤等严重行为,应及时寻求儿童精神科医生评估排除典型自闭症可能。日常生活中注意避免将孩子与其他儿童过度比较,关注微小进步并及时给予积极反馈。 王志新主任医师中日友好医院儿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