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北大医院院长刘玉村:公立医院不妨搞搞“借富济贫”

时间:2014-05-30 00:00 作者:复禾健康

  继在今年两会期间,抛出“公立医院应对医生多点执业持开放态度”言论后,近日,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简称“北大医院”)院长刘玉村再次提出一个创新观点:公立医院能否拿出一定的医疗资源,专门服务于高端人群,用赚来的钱反哺医院的建设发展?刘玉村给这种模式起了一个形象的名字叫“借富济贫”。

  公立医院为何需要“借富济贫”

  不少业内人士认为,公立医院的职责就是提供基本医疗服务,不应该办“特需”,只有民营医院才可以开办高端医疗服务。不过,刘玉村认为,如果大型公立医院只做基本医疗服务,也就意味着它们通过这种服务所得到的经济回报是有限的。那么,大医院怎么运营,国家能不能持续为这些公立医院补贴这么多钱?

  他告诉记者说,大型公立医院除了提供医疗服务外,还有一项很重要的职责,就是培养医疗人才。一个国家要在医学领域获得进步,需要向大型公立医院投入高成本用于人才培养。

  “从这个意义上说,公立医院需要很多的经济支持,靠什么?国家投入不足的时候,你得让它有办法通过这些服务得到回报。我觉得为高端人群做服务,是能够比较快、比较大的得到这种回报的途径,因为有这类社会需求嘛。”刘玉村说。

  刘玉村提出一个设想,比如北大医院能不能拿出20%的医疗资源专为高端人群服务,以换取80%的收益,其余80%的时间仍做基本医疗服务,换取其他20%的经济回报。在刘玉村看来,有了这80%的高收益就可以更好的改善医院发展,包括人才培养和设备更新换代,而新医疗设备的引进可以同时服务于高端人群和普通群众,让所有就医者都受益。

  “借富济贫”不会带来医疗质量差别

  公立医院一旦拿出一定资源开设高端服务,会不会与基本医疗服务在治疗质量上形成高低之分?

  对此,刘玉村强调,医院为所有就医人员提供的治疗质量是一致的,这点毫无疑问。他说,“这是我们的职业规范要求,必须固守的东西,不能因为病人家里穷就在治疗上打折扣,不会因穷或富区别对待。”

  他介绍说,对病人的照顾实际上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言谈举止等软服务,另一方面是真正的医疗本身,就是病怎么去诊断、怎么去治疗、病人怎么康复,这个环节跟人的身份无关。不过刘玉村指出,虽然治疗质量不会因人而异,但就医环境却可以有所不同。

  他举例解释说,“同样一个VIP和一个普通病人都得了胃癌,他们所经历的诊断和医疗过程是一样的,医生在治疗这两个病人的过程中投入的时间精力应该是一样的,差别在于VIP病人住院的条件可能更好,可以雇人开展一对一甚至更多的陪护服务等。”

  “借富济贫”可以引导有序就医

  显然,“借富济贫”将有效改善医院的经济状况,但对整个医疗行业来说,这种创新模式将产生哪些影响、有没有现实意义呢?

  刘玉村指出,“借富济贫”其实就是分类就医,可以起到规范就医秩序、分流看病人群的作用。所谓分类,就是指一类人是由政府提供的社会医疗保障,另外一类人是购买的商业保险。商业保险里面可以有不同的等级,保费交的不一样投保人所享受的医疗服务必然有所不同,比如哪类疾病可以报销,住什么样的病房、吃哪些药物能通过保险覆盖等。

  刘玉村认为,通过分类引导,让患者选择不同的医疗服务,可以分流就医人群、缓解看病难的矛盾,“因为病人自己也知道,人家替我付钱,比如商业保险跟哪些医院合作,大家有签约,买了它保险的人病了,就得到签约的医院就医。医保部门也有这种责任,来设定一些规则,控制程序,这样看病就医就有秩序了。”

  对于“借富济贫”模式未来能否得到认可和大范围推广,刘玉村持乐观态度。他说,新农合、城镇医保、补充的商业保险等等,实际上已经把就医人群给分类了,根据投保类型的不同、投入费用的不同,享受的医疗服务也不一样,大家会逐渐适应这种分类形式。

医院动态

更多 >

我院举行第二届研究生学术论坛

8月27、28日,我院举行了第二届研究生学术论坛,本次学术论坛共有37名科研型研究生参加,他们分别来自内科、外科、儿科、影像、检验、感染等多个学科专业。杜军保、袁云、王素霞、戚豫、龚侃、陈?、吕继成、周应芳、席志军、杨勇、周炜、李雪迎等多位具有丰富科研经验的导师参加了论坛活动,并对参赛研究生点评、提问和评分。 李海潮副院长致开幕词:“学术论坛是展示和锻炼,也是交流和学习。我们希望越来越多的同学可以参与到论坛中来,这也是我们团队意识的一种体现。研究生期间,我们不仅要培养科研的能力,也要培养对科研工作的热情和喜爱。带着这份激情,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也会终身受益。” 通过同学们的演讲,可以看出大家平时非常努力,而且为了这次论坛做了精心准备。各位导师从科研能力、PPT制作、演讲技巧、英语口语展示等方面进行考查,发现不少同学都有精彩表现,内科和儿科的多位同学在这届论坛上的表现更是可圈可点。在这次论坛上,有两位同学进行了全英文演讲,他们出色的表现赢得了在场老师和同学们的热烈掌声。 在论坛接近尾声的时候,导师们纷纷表达了自己的爱才之心:“这次论坛让我们发现了很多优秀的学生,这让我们非常地欣慰。学生时期是最有创造力的阶段,医院里很多的SCI文章都出自我们的硕士、博士研究生;以后会鼓励和督促更多的同学参与到论坛中来,在大家交流学习的过程中寻找差距,从而更好地提升科研能力、表达能力。” 研究生党总支书记于岩岩教授做了总结发言:“今年的学术论坛是第二届。令人欣慰的是,我们看到参与的同学更多了,演讲更精彩了,论坛的内容更丰富了。论坛可以让老师更全面地了解研究生的培养过程,同时增进研究生之间的沟通。今后我们将继续开展学术论坛活动,并且不断完善,争取让更多的老师和同学参与进来,并进一步提高论坛的学术水平。”

专家科普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