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心内科 (共38位医生)

科室简介

北大医院心内科是全国知名的心血管病专科,同时是北京大学心血管病临床研究所,以介入性心脏病学为龙头,医疗、教学、科研全面发展,在冠心病及心律失常的介入诊断和治疗等多方面均居国内领先地位。

心内科现有在职职工107人,其中医生27人(正高级职称6人、副高级职称人员8人、中级职称人员13人)、科研人员1人(中级1人)、技术人员11人、护士68人。正高级职称、副高级职称医生有丁文惠教授、霍勇教授、洪涛教授、崔文欣主任医师、张宝娓主任医师、李建平主任医师、丁燕生副研究员、齐丽彤副主任医师、盛琴慧副主任医师、陈明副主任医师、周菁副主任医师、蒋捷副主任医师、孟磊副主任医师、龚艳君副主任医师。

内科有三个专业病房、一个监护室,共有床位98张(其中监护室有床位12张)。心内科下辖心导管室、心电图室、动态心电图及动态血压检查室、运动心电图室、临床电生理检查室、超声心动图室、生化检查室等。全科大致分为冠心病介入诊治、起搏和电生理、心血管重症监护、心血管无创检查几个专业组。除开设心内科专家门诊、主治医师门诊以外,还开有冠心病介入治疗后随访门诊(周一下午,周四下午)、起搏器、房颤门诊和心律失常门诊、等特色门诊(见专家门诊)。每年接诊来自全国各地的患者5万人次以上。

心内科病房和监护室配有HP多导生理监护仪、900C呼吸机、体外起搏-除颤监护仪、可移动式C形臂X光机、床旁超声心动图机等整套现代化监护、治疗、抢救设施和训练有素的医、护、技队伍,并有数名在国内心血管学术界享有很高声望的专家,可随时进行床旁血流动力学监测、临时起搏、紧急冠状动脉造影、急诊介入手术、主动脉内气囊反搏等治疗。年收治住院病人近3000例,其中疑难病占13%,急危重症占28%,抢救成功率达92%,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心血管内科于1985年成立心内科导管室,在国内率先开展冠心病及心律失常的介入诊断和治疗工作,自2007年起,心内科导管室每年完成心脏介入工作共2700余例次,居全国前列,专家个人完成病例数均在国内名列前茅。本科室开展技术复杂的器质性心脏病室性和房性心律失常的射频消融、膜部室间隔缺损介入封闭术、心房颤动三维CARTO电解剖标测下行射频消融术,三腔起搏器对心衰病人行双心室同步化治疗,以及心脏转复除颤器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等,居国内先进水平,并取得了很好的临床疗效,心内科在急性心肌梗死绿色通道、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治疗、血流动力学监测、冠心病介入治疗、心律失常介入治疗、永久起搏器植入、小儿心律失常介入治疗、先心病介入治疗等领域内继续保持国内领先水平。每年完成成人及儿童射频200例左右,成功率高,治疗合并症少,其中儿科射频例数,为国内之首,迄今心房颤动的射频消融治疗数已逾百例,位居全国首列。心脏起搏治疗技术先进,安装起搏器的患者年龄最小者仅6个月,是全国年龄最小的接受永久起搏治疗的患者。我科是国内最早开展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单位之一,这方面的工作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近两年来,心内科在方便患者就医方面做了大量改进工作,我们开办了随访门诊,实现了冠心病、高血压、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专科病人预约看病,大大节约了患者挂号排队等候时间,获得患者和家属广泛表扬;提高了病房效率,建立了夜班三线收病人制度,真正实现了患者24小时入院;我们还定期安排了患者教育课程,分别为门诊和病房患者及家属提供义务的教育和咨询。2009年1月,心内科搬进了新内科大楼,患者居住环境和工作环境都得到显著改善。

心内科2000年定为211工程重点学科,2002年成为国家重点学科。心内科同时是北京大学心血管病临床研究所,承担了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任务,取得了多项科研成果和科技进步奖。心血管内科是我院最早的临床药理基地之一,已完成多项新药临床试验。心内科设有实验室,包括生化室、分子生物学室、细胞室,细胞电生理室。

主要研究方向:

1、冠心病介入治疗新技术及介入术后再狭窄机制的研究。

2、冠心病一级及二级防治研究:承担 “八六三”计划(分子搭桥术与血管成形术――VEGF基因治疗梗塞性血管病)的工作。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研究领域,已先后开展过Hcy,雌激素,血脂、红细胞L-精氨酸/一氧化氮途径等对粥样硬化发展的影响与干预研究。

3、心肌及血管内皮损伤机制及防治研究:先后进行过心肌缺血及再灌注损伤、血管内皮功能损伤机制的研究,对炎症因子、血管紧张素系统、血管活性物质如ET、ox-LDL在此方面的损伤作用,NO,肾上腺髓质素等物质的保护性作用及机理均有深入研究。缺血预处理的细胞保护作用及其分子机制的研究、肾上腺髓质素在心血管疾病中的病生理意义、血管内皮损伤机制及其保护的实验研究等先后获得各部委科技成果奖,在国内处于本领域研究的前沿地位。

4、基因多态性研究:近5-6年来,心血管内科与美国哈佛大学公卫学院流行病学教研室密切合作,开展了一系列冠心病发病与诊治的相关基因多态性研究, 如“心肌梗塞与其侯选基因的相关研究”,“苯那普利的降压效应与ACE基因和AGT基因多态性的关系”、“肾上腺素β3受体基因W64R多态性与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及苯那普利疗效之间的关系”以及“冠脉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与炎症相关候选基因的关系”等研究课题。

5、冠心病诊断技术的应用与评估:我科室充分发挥冠心病临床诊治水平高,冠脉造影检查病人人数多,北大医院为多学科发展的大型综合医院的优势,先后开展了动态心电图、运动试验、超声负荷试验、同位素心肌灌注显像在冠心病诊断中价值和应用的研究,近年来,与医学影像科密切合作,开展CTA、核磁共振等检查在冠心病诊断、预后判断等方面的研究,已取得初步成果。

6、心脏电生理:是我国最早开展心脏电生理诊断治疗技术和研究的单位,在心律失常的电生理检查和射频消融治疗、起搏器治疗、ICD以及小儿心律失常的射频消融治疗的临床研究中已取得突出成绩,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近年来在房颤的药物和射频消融治疗、心力衰竭的双心室起搏心脏同步化治疗方面的研究也取得很大进展。

几年来,本学科共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科技部、卫生部、财政部、北京市、北京大学等资助1770万元。完成28项国家级或部级科研项目。在国外杂志发表论文20多篇,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百余篇。其中血管内皮损伤机制及其保护的实验研究获2003年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心内科承担了专科生、本科生、七年制学硕连读生、八年制学博连读生、临床及科研型硕士研究生、临床及科研型博士研究生、博士后教育、进修医师教育、全科医师培训等各种层次的教学任务,同时是中华医学会心血管介入治疗培训中心。

到2008年底为止,已毕业博士研究生53名,硕士研究生86名,博士后研究人员出站4名。平均每年培养各种类型进修人员30余名。参加编写长学制内科学教材1部。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医院动态

更多 >

我院举行第二届研究生学术论坛

8月27、28日,我院举行了第二届研究生学术论坛,本次学术论坛共有37名科研型研究生参加,他们分别来自内科、外科、儿科、影像、检验、感染等多个学科专业。杜军保、袁云、王素霞、戚豫、龚侃、陈?、吕继成、周应芳、席志军、杨勇、周炜、李雪迎等多位具有丰富科研经验的导师参加了论坛活动,并对参赛研究生点评、提问和评分。 李海潮副院长致开幕词:“学术论坛是展示和锻炼,也是交流和学习。我们希望越来越多的同学可以参与到论坛中来,这也是我们团队意识的一种体现。研究生期间,我们不仅要培养科研的能力,也要培养对科研工作的热情和喜爱。带着这份激情,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也会终身受益。” 通过同学们的演讲,可以看出大家平时非常努力,而且为了这次论坛做了精心准备。各位导师从科研能力、PPT制作、演讲技巧、英语口语展示等方面进行考查,发现不少同学都有精彩表现,内科和儿科的多位同学在这届论坛上的表现更是可圈可点。在这次论坛上,有两位同学进行了全英文演讲,他们出色的表现赢得了在场老师和同学们的热烈掌声。 在论坛接近尾声的时候,导师们纷纷表达了自己的爱才之心:“这次论坛让我们发现了很多优秀的学生,这让我们非常地欣慰。学生时期是最有创造力的阶段,医院里很多的SCI文章都出自我们的硕士、博士研究生;以后会鼓励和督促更多的同学参与到论坛中来,在大家交流学习的过程中寻找差距,从而更好地提升科研能力、表达能力。” 研究生党总支书记于岩岩教授做了总结发言:“今年的学术论坛是第二届。令人欣慰的是,我们看到参与的同学更多了,演讲更精彩了,论坛的内容更丰富了。论坛可以让老师更全面地了解研究生的培养过程,同时增进研究生之间的沟通。今后我们将继续开展学术论坛活动,并且不断完善,争取让更多的老师和同学参与进来,并进一步提高论坛的学术水平。”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什么是阳虚和阴虚,怎么区分
马晓斌
回答: 阳虚和阴虚是中医对机体阴阳失衡的两种病理状态,阳虚指阳气不足,阴虚指阴液亏虚,两者可通过症状表现、舌象脉象等区分。阳虚主要表现为畏寒肢冷、面色苍白、小便清长等;阴虚则以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口干咽燥为特征。中医辨证需结合具体症状、体质及舌脉综合判断。 一、阳虚 阳虚是人体阳气虚弱导致温煦功能减退的病理状态。多因先天不足、久病耗损或过食生冷所致,典型症状包括畏寒喜暖、四肢不温、精神萎靡、夜尿频多,严重者可出现水肿或腹泻。舌象多表现为舌淡胖嫩、苔白滑,脉象沉迟无力。治疗需温补阳气,常用右归丸、金匮肾气丸等中成药,配合艾灸关元、命门等穴位。日常应避免生冷饮食,适当进行八段锦、太极拳等温和运动。 二、阴虚 阴虚是体内阴液不足无法制约阳热的表现。常见于热病后期、长期熬夜或房劳过度者,典型症状有午后潮热、颧红盗汗、咽干口燥、大便干结,可能伴随失眠多梦、头晕耳鸣。舌象可见舌红少津、苔少或剥苔,脉象细数。治疗宜滋阴降火,常用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等中成药,可配合针刺三阴交、太溪等穴位。日常需避免辛辣燥热食物,保持规律作息,可食用银耳、百合等滋阴食材。 三、症状对比 阳虚与阴虚在寒热表现上截然相反:阳虚者怕冷喜热饮,阴虚者怕热喜冷饮;阳虚者面色㿠白,阴虚者两颧潮红;阳虚者小便清长,阴虚者小便短黄。阳虚多出现功能低下症状如性欲减退,阴虚则多见虚性亢奋如烦躁易怒。二者可能同时存在形成阴阳两虚,表现为既怕冷又手足心热等复杂证候。 四、舌脉差异 阳虚舌象以淡胖有齿痕为主,舌苔白滑或水润;阴虚舌体偏瘦小,舌质红而少津,苔少或光剥。阳虚脉象多沉迟微弱,反映机体推动力不足;阴虚脉象多细数,提示阴不制阳的虚热状态。舌脉结合症状观察是中医鉴别二者的重要依据,临床需注意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舌脉与症状不完全相符的复杂情况。 五、调理要点 阳虚体质者冬季需特别注意保暖,可适量食用羊肉、桂圆等温补食物,避免长期处于潮湿环境。阴虚体质者应减少熬夜,控制辛辣煎炸食品摄入,夏季避免暴晒,适宜选择鸭肉、梨子等凉润食材。两者均需保持情绪平稳,阳虚忌过度忧思伤脾,阴虚忌大怒伤肝。若症状持续加重或出现明显器质性疾病表现,应及时就医进行中西医结合诊治。 区分阳虚与阴虚需综合多方面表现,建议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进行体质辨识。日常调理应遵循"阳虚者温补,阴虚者清补"原则,避免盲目进补加重阴阳失衡。保持规律作息、适度运动及情绪调节对维持阴阳平衡至关重要,症状明显者可定期进行中医体质评估并调整调理方案。 马晓斌主任医师山东省立医院呼吸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