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八医学中心

杜福胜政委看望新疆患者小古丽

时间:2014-08-01 00:00 作者:复禾健康

  7月17日上午,杜福胜政委,政治部张国智主任来到呼吸科病房,看望了即将出院的新疆患者小古丽,并安排政治部宣保科派出人员将小古丽一家送到首都机场。

  在我院呼吸科住院的17天里,小古丽的健康状况得到了全院同志的关心关注。张聪院长率专家教授为小古丽进行了两次集中会诊,制订了详尽的治疗方案。呼吸科赵卫国主任带领全科医护人员为小古丽精心治疗,科学护理。目前,患支气管扩张的小古丽病情已经得到了有效控制,痰量明显减少,体重逐渐增加,精神状态良好。小古丽的母亲高兴地告诉大家,女儿来到北京后好多了,饭量是以前的两倍还要多。赵卫国主任通过随行的翻译告诉古丽的母亲:“这次出院后,小古丽还要回家继续观察,如果病情需要可以随时住院治疗。”

  出院前,杜福胜政委将鲜花送到小古丽手中,将慰问金交给了她的母亲,并叮嘱她给小古丽买些营养品,尽快把她的身体养好。杜福胜政委握着小古丽的手说:“希望你尽快好起来,身体养好后再到北京来玩。我们医院将持续关注小古丽的健康。”小古丽和她的母亲则用维语不停地说着:“谢谢!谢谢!谢谢你们给我们一家人的关怀,我们要把这份爱带回新疆去。”

  杜福胜政委向小古丽赠送鲜花

  询问小古丽的病情

  发放慰问金

  合影

医院动态

更多 >

《新疆日报》刊登我院援疆医疗队新闻

军民鱼水情 来自察布查尔的爱民报告 ——解放军总参谋部总医院对口援疆记事 □通讯员黎云孙进军万懿 对于医疗队和队长王恒林来说,察布查尔曾经是一个遥远的名字。如今,这里已经是他们魂牵梦绕的第二故乡。 察布查尔,全国唯一的锡伯族自治县。解放军总参谋部总医院对口支援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人民医院,今年已经是第5个年头。 5年来,一茬茬穿着军装的医疗队来了又走,走了又来,把北京和察布查尔紧紧连在一起。2014年的医疗队,由总参总医院骨科、肝胆、眼科、泌尿、神内和麻醉等专家组成。他们抵达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下到最基层的乡村为农牧民看病。 琼博拉乡是第三站,也是离县城最远的一个乡。在这个紧邻中哈边境线的乡里,居住着以维吾尔族为主的近万名群众。 “没想到老乡对我们的期望这么高。”王恒林还记得当天的场景,村民们拥在只有4名医生的乡卫生院门前,用力地鼓着掌。 西北边陲紫外线强,青光眼、白内障等眼病高发,眼科专家盛豫的诊台前很快排起了长龙。“今天不管有多少病人,我都要看完。”一个上午,盛豫看了50多个病人。 边境乡里的大多数维吾尔族群众都不懂汉语,学校的老师和卫生院的维吾尔族护士当起了翻译,诊断在专心和吃力中进行。太阳从东走到西,诊台也移了好几个地方,人们才不会被刺眼的阳光晒着。 在完成了3个贫困乡的巡诊后,医疗队摸排掌握了一批病人,依托县人民医院,开展手术或进一步治疗。县电视台早就把医疗队到来的消息滚动播放着。县里还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专门发了通知,规定各级领导不能前往就诊,把机会留给牧民和普通患者。 54岁的维吾尔族农民努尔塔依排上了第一台手术,为他主刀的,是总参总医院副院长、骨科专家高天君。努尔塔依患上的是“尺神经卡压综合症”。“其实是一种很普通的疾病,只需要一个小时就能解决问题。”高天君说。 看着父亲从手术室里推出来,努尔塔依的女儿阿依古丽眼泪无声地滑落。 “很多病人都是因为缺少基本的保健常识,久病不医导致病情加重。”神经内科专家耿晓非接诊了82岁的老人吐鲁逊阿衣,血压高得惊人,随时都可能有危险。耿晓非赶紧安排了服药治疗。吐鲁逊阿衣的女儿米克拉也长长地吐了一口气:“我的贫血病,就是去年来的解放军治好的。” 当地今年干旱,地里的油菜连种了三次都被旱死。医疗队的到来,为正在抗旱的乡亲们带来了更多的希望。听到乡里的干部介绍有重病号不能到医院就诊,医疗队就一家一家地登门,连续走了10多家。考虑到当地的经济状况,医疗队带来的药品都是免费发放。刚刚博士后毕业特招入伍的泌尿外科专家袁铭始终面带微笑,耐心地为每名患者写下服药的时间和剂量。 “我们正在探索更长效的医疗扶贫机制,改善乡亲们的医疗卫生条件。”总参总医院院长张聪说,光靠一次两次送医送药下乡不能根本解决问题,关键是要提高当地的医疗水平。 每次来到察布查尔,北京的医疗专家都要组织开展医护人员的教学讲座,和县医院的同仁一起会诊疑难病例,同台手术。 锡伯族的县医院院长王春勇用“手握手,心连心”来形容这几年的帮扶工作,“我们这里进步快的医生护士,都到北京进修过。” 5年来,一批批县医院的医护骨干派往总参总医院进修,成为当地永远不走的医疗专家。 除了不间断地坐诊、义诊和巡诊,每一批医疗队来到察布查尔,都要交上一笔特殊的党费。5年来,这些特殊党费已经交了将近10万元。如今,这些钱已经帮助维吾尔族、锡伯族、回族和汉族的10个孩子重新露出了笑容。医疗队还承诺,一直要资助到孩子们年满18周岁。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刮疣治疗是怎样治疗的
王志新
回答: 刮疣治疗通常采用物理清除联合药物治疗的方式,主要包括冷冻治疗、激光治疗、电灼治疗、手术切除及外用药物等。疣是由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引起的皮肤赘生物,需根据疣体类型、大小及部位选择个体化方案。 一、冷冻治疗 冷冻治疗通过液氮低温使疣体组织坏死脱落,适用于寻常疣、跖疣等表浅疣体。治疗时可能伴随短暂疼痛,需重复进行2-3次,间隔2-3周。治疗后局部可能出现水疱或色素沉着,需保持创面干燥避免感染。冷冻治疗对周围正常组织损伤较小,但深部疣体可能需配合其他疗法。 二、激光治疗 激光治疗利用二氧化碳激光气化疣体组织,适用于甲周疣、尖锐湿疣等难治性疣。治疗精准度高且出血少,但可能遗留浅表瘢痕。术后需涂抹抗生素软膏如莫匹罗星软膏预防感染,避免接触水直至结痂脱落。激光治疗对HPV病毒有直接灭活作用,复发概率较低。 三、电灼治疗 电灼治疗通过高频电流烧灼疣体基底部,适用于带蒂疣或较大疣体。治疗时需局部麻醉,术后形成焦痂需自然脱落。可能产生暂时性色素减退,瘢痕体质者慎用。电灼可彻底清除可见疣体,但需配合干扰素凝胶等药物降低复发风险。 四、手术切除 手术切除适用于直径超过1厘米的巨型疣或疑似恶变疣体。采用梭形切口完整剥离疣体并缝合,术后病理检查确认性质。需定期换药并使用复方多粘菌素B软膏预防感染,拆线后可能需加压包扎防止瘢痕增生。手术能一次性解决病灶,但创伤较大且可能影响局部功能。 五、外用药物 外用药物如水杨酸软膏、咪喹莫特乳膏、鬼臼毒素酊等,适用于儿童或面部细小疣体。药物通过腐蚀或免疫调节作用促使疣体脱落,需持续使用4-8周。治疗期间可能出现局部红肿,应避开正常皮肤涂抹。药物疗法痛苦小但疗程长,需配合提高免疫力减少复发。 疣治疗后需保持患处清洁干燥,避免搔抓导致病毒扩散。建议加强营养摄入,适当补充维生素A、维生素C等增强免疫功能。穿透气鞋袜防止足部疣复发,性接触传播型疣应伴侣同治。若疣体反复发作或短期内增多,需排查免疫缺陷疾病并及时复诊调整治疗方案。 王志新主任医师中日友好医院儿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