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光市人民医院

感染性疾病科 (共1位医生)

科室简介

寿光市人民医院感染性疾病科(传染科)创建于1980年,现开放床位40张、有职工25人,其中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2人、中级职称5人(护士1人)、硕士研究生3人,科室设有传染病(肝病)门诊、肠道门诊、发热(皮疹)门诊,是我市收治各种肝病和感染性疾病的唯一科室,也是我市感染性疾病在医疗、科研、教学、预防工作的中心,寿光市唯一的手足口病、流行性出血热治疗定点科室。建科三十几年来,对各型病毒性肝炎、肝昏迷、上消化道出血、细菌性痢疾、流行性腮腺炎、麻疹、水痘、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感染性腹泻、伤寒及中毒性细菌性痢疾、流行性出血热、手足口病等疾病的诊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感染性疾病科负责就诊患者的传染病筛查和感染性疾病治疗。该科收治对象为国家传染病法中规定的甲、乙、丙三类病人或疑似病人,对其实施隔离治疗。病房内外装修一新;有中心供氧、空调、闭路电视,面貌焕然一新。科室医疗技术力量不断提高,现已形成了一支技术过硬、作风优良、对技术精益求精,特别能战斗的专业医护队伍。

病毒性肝炎是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其中有慢性乙肝、丙肝为主要原因引起的肝硬化、肝癌发病率居高不下,治疗困难,是传染病领域重点研究的课题。本科在对慢性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的治疗上率先采用干扰素、核苷类似物等抗病毒新疗法,联合保肝、抗肝纤维化、调节免疫的系列治疗措施,使很多慢性乙肝、急慢性丙肝病人病情稳定,乙肝病毒感染指标(HBsAg、HBeAb、HBcAb、HBVDNA)、丙肝病毒感染指标(HCV-RNA)阴转,减少或阻止了肝硬化、肝癌的发生,为我市慢性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的治疗开创了新局面。该科还应用核苷类似物治疗失代偿性肝硬化,使病人腹水、黄疸消退,肝功能改善,病情得到恢复,从而挽救和(或)延长病人的生命,提高了生活质量。对肝硬化晚期、肝癌并发顽固性腹水,上消化道出血的病人,综合国际、国内的先进技术及经验在治疗上有新的突破。在流行性出血热的诊断治疗中,省内首先应用了输注血小板悬液治疗重型流行性出血热的方法,使流行性出血热的抢救成功率、治愈率有了很大提高。这些年来全科同志积极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不断总结经验在国家级、省级刊物上发表医学论文60余篇、小儿传染病防治与护理等著作二部、科研成果三项、医学发明国家级专利六部。

联系电话:0536-5261607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推荐医生

推荐医院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心脏病与冠心病的区别
龚新宇
回答: 心脏病与冠心病的主要区别在于概念范畴不同,心脏病是心脏疾病的总称,而冠心病是心脏病的一种具体类型。心脏病包括冠心病、心律失常、心肌病等多种疾病,冠心病特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心肌缺血性疾病。 1、概念范畴 心脏病是所有影响心脏结构和功能疾病的统称,涵盖先天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炎等数十种类型。冠心病全称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心脏病中最常见的类型之一,主要因冠状动脉管腔狭窄或闭塞导致心肌供血不足。 2、发病机制 心脏病的发病机制因具体类型而异,可能涉及心脏发育异常、感染、代谢紊乱等多种因素。冠心病具有明确的病理基础,即冠状动脉内膜脂质沉积形成粥样斑块,伴随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等病理变化,最终引发血管腔狭窄。 3、临床表现 心脏病临床表现差异较大,可能出现心悸、水肿、紫绀等非特异性症状。冠心病典型表现为劳力性胸痛,疼痛多位于胸骨后部,可放射至左肩臂,常由体力活动诱发,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后可缓解,严重者可发展为急性心肌梗死。 4、诊断方法 心脏病诊断需结合病史、体格检查、心电图、心脏超声等综合判断。冠心病确诊需依赖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其他辅助手段包括运动负荷试验、冠脉CT血管成像等,能直观显示血管狭窄程度和病变范围。 5、治疗原则 心脏病治疗需根据具体类型制定方案,可能涉及药物控制、介入治疗或外科手术。冠心病治疗强调抗血小板、调脂稳定斑块,常用阿司匹林肠溶片、硫酸氢氯吡格雷片等抗血栓药物,严重狭窄者需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或搭桥手术。 心脏病患者应保持低盐低脂饮食,每日钠盐摄入不超过5克,避免腌制食品。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运动时心率控制在最大心率的60%-70%。戒烟并避免二手烟暴露,定期监测血压、血糖、血脂等指标。冠心病患者外出需随身携带硝酸甘油片,出现持续胸痛超过20分钟应立即就医。所有心脏疾病患者均应遵医嘱规范用药,不可擅自调整剂量或停药。 龚新宇副主任医师中日友好医院心血管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