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超声科 (共11位医生)

科室简介

北京大学临床肿瘤学院超声科成立30多年,是北京市卫生局重点扶植学科,共获得部市级科研成果十六项,是国内外负有盛名的科室、博士授予点。现有医师12名、技护师3名,其中主任医师2名、副主任医师5名、高年主治医师4名,9人获得博士或硕士学位。

1982年,在国内首先开展超声引导穿刺细胞学检查、穿刺抽液、超声引导穿刺肿瘤内注药局部治疗;继而开展肺穿、肾穿、术中定位等新技术,至今已完成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超过15000例。

1999年,最早在国内开展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治疗肝癌,至今治疗近1000例次。在肝癌射频消融治疗领域有多项创新,肝癌灭活率及患者生存期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2003年,在国内最先开始应用超声造影剂进行肝脏、胰腺、脾、肾、胆囊、盆腔、乳腺及甲状腺等器官病变的诊断,提高了疾病诊断率和鉴别诊断率,检查人数超过1000例。首先提出中国人肝脏疾病超声造影诊断标准以及在介入诊断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目前,进行常规病人超声检查、超声造影检查、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肝癌射频消融治疗及肝囊肿的酒精固定治疗等;同时还配合临床科室进行介入性检查和治疗,如: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肝胆管引流术(PTCD),为梗阻性黄疸的病人建立胆汁排出的体外通道;进行超声引导下胸水、腹水、心包积液的穿刺抽液以及向肿瘤内注射药物,追踪评价疗效;另外,还承担下病房为术后或危重病人做床旁超声检查,进行手术中肿瘤的定位,协助外科探查深部或微小肿瘤的情况等工作。

每年接收来自全国各地的主治医生以上职称的进修医生学习,带动提高基层超声医生的专业水平。另外,每年举办一次超声新技术国际研讨会及学习班,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讲学,增强了国际同行间的学术交流。至今已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10余名。 承担多项科研工作,其中“肝癌的早期诊断及射频消融规范化治疗研究”,“提高超声引导射频治疗肝癌疗效及基础研究”等课题获得首都医学发展基金、北京市级重大科研项目基金资助,相关研究进展多次在国际重要会议上发表;近年来在国外著名医学杂志发表论文10篇,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在肝癌早期诊断及规范化射频消融治疗领域取得的成绩,引起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关注和好评。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医院动态

更多 >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9月健康大讲堂

主题:远离淋巴瘤困扰 日期:2014年9月13日(星期六) 时间:9:00-11:00 地点: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门诊三楼会议室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阜成路52号 讲座题目1:如何读懂淋巴瘤病理诊断报告 内容简介:明确的病理诊断是实施科学规范治疗的前提,初诊为淋巴瘤的患者一定不要着急,您的首要任务是进一步明确诊断及病理分类和亚型。面对专业的病理诊断报告您是否感到一头雾水?您是否希望更详细地了解自己的疾病以配合治疗?来,战胜疾病从了解疾病开始,病理科专家带您读懂病理诊断报告。 主讲人: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病理科 李向红 教授 李向红,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特聘专家,中国抗癌协会病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病理学分会委员。从事病理工作3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外科病理及与之相关的分子病理的实践经验,特别是在淋巴瘤、肺癌和胃肠道肿瘤病理诊断领域经验丰富。 讲座题目2:怎样远离淋巴瘤 内容简介:告诉您淋巴瘤的发生与哪些因素有关?如果被诊断为淋巴瘤,应如何与医生配合,选择适合自己的最佳治疗方案,以获得最佳治疗效果。 主讲人: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淋巴肿瘤内科 刘卫平 主治医师 刘卫平,主治医师 200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目前工作于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淋巴肿瘤内科。获得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院内基金资助1项,以第一作者身份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参编论着2部,参译论着1部。北京大学医学部优秀教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优秀教师。 现场互动活动: 1. 邀请曾在我院治疗并已康复多年的淋巴瘤患者进行经验分享,帮助新诊断为淋巴瘤的患者增加战胜疾病的信心。 2. 现场咨询问答(5个提问机会) 3. 现场有奖问答(5个答题机会)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北京癌症康复会 咨询电话:88121122 欢迎关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官方网站www.bjcancer.org 和官方微信获取最新科普讲座信息。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治疗小儿脑瘫的方法是什么
顾倩
回答: 治疗小儿脑瘫的方法主要有康复训练、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中医治疗、辅助器具使用等。小儿脑瘫通常由产前感染、早产、缺氧缺血性脑病、遗传代谢异常、新生儿黄疸等因素引起,表现为运动障碍、肌张力异常、姿势异常等症状。 1、康复训练 康复训练是小儿脑瘫的基础治疗方法,通过运动疗法、作业疗法、语言训练等方式改善患儿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运动疗法包括关节活动度训练、平衡训练、步态训练等,帮助患儿提高肌肉力量和协调性。作业疗法侧重于手部精细动作训练,如抓握、书写等。语言训练针对存在言语障碍的患儿,通过发音练习和语言理解训练改善沟通能力。康复训练需要长期坚持,家长需配合治疗师制定个性化方案。 2、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主要用于缓解小儿脑瘫伴随的症状,如肌张力增高、癫痫等。常用药物包括盐酸替扎尼定片、巴氯芬片等肌松药,可降低肌张力改善运动功能。对于合并癫痫的患儿,可遵医嘱使用丙戊酸钠缓释片、左乙拉西坦片等抗癫痫药物。神经营养药物如胞磷胆碱钠胶囊、鼠神经生长因子注射液可能有助于神经修复。药物治疗需严格遵循医嘱,家长需观察患儿用药后的反应。 3、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适用于保守治疗无效的严重病例,常见术式包括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肌腱延长术、骨关节矫形术等。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通过切断部分神经根降低肌张力,改善痉挛状态。肌腱延长术可纠正关节畸形,提高运动功能。骨关节矫形术用于矫正严重的骨骼畸形。手术需由专业团队评估,术后仍需配合康复训练,家长需做好术后护理工作。 4、中医治疗 中医治疗小儿脑瘫可采用针灸、推拿、中药等方法。头针疗法刺激头部特定穴位,可能促进脑功能恢复。体针疗法通过针刺肢体穴位改善运动功能。推拿按摩可放松肌肉痉挛,改善血液循环。中药治疗以活血化瘀、补肾益髓为原则,常用方剂如补阳还五汤、六味地黄丸等。中医治疗需由专业中医师操作,家长需注意观察患儿治疗反应。 5、辅助器具使用 辅助器具可帮助小儿脑瘫患儿改善功能,包括矫形器、站立架、助行器等。踝足矫形器可矫正足下垂,改善步态。手部矫形器帮助保持功能位,便于进行日常活动。站立架辅助无法独站的患儿进行站立训练,预防骨质疏松。助行器如步行架、拐杖等帮助移动。辅助器具需根据患儿情况个性化配置,家长需定期检查器具适配性。 小儿脑瘫的治疗需要综合多种方法,早期干预效果较好。家长保持耐心,与医疗团队密切配合,定期评估治疗效果。日常生活中注意营养均衡,保证优质蛋白和维生素摄入。适当进行水疗、马术治疗等趣味性康复活动。避免过度保护,鼓励患儿参与力所能及的活动。定期复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关注患儿心理健康,营造积极康复环境。 顾倩副主任医师池州市人民医院儿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