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

推荐医生

推荐医院

医院动态

更多 >

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沈定刚教授来中心进行学术交流

近日,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教堂山分校的医学影像学著名学者沈定刚教授来本中心,作了一次主题为“Neuroimage-based Diagnosis of Brain Disorders”的学术讲座。沈定刚教授介绍了4D脑配准这一最新的脑影像研究方法是如何应用于脑部疾病的早期诊断、分类及其应用机制,给我们的临床诊治带来了全新思路。中心科教部主任王振主持。中心的研究人员、部分研究生、规培医生及进修医生参加了讲座。 讲座结束后,中心赵敏副院长、李春波副院长与沈定刚教授及上海交通大学MED-X中心的王乾老师交流了可持续合作研究的内容;沈定刚教授还与心境障碍专科、老年科、精神分裂症科、物质依赖与成瘾科的同仁就相关影像技术进行了深入交流。 沈定刚教授,现任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教堂山分校图像信息研究中心(Center for Image Informatics),医学图像实验室(IDEA Lab)主任?生物医学图像中心(BRIC)图像分析平台主任(Core Director)。主要从事生物医学图像分析,研究脑结构和脑功能的变化与脑疾病间的关系。曾担任多种国际学术期刊及科研基金的评审委员和国际会议的组委会成员,现为六个国际期刊的编委会成员。在各类期刊及国际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500多篇,获得过包括IEEE最佳论文奖和学校的研究精英奖。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抑郁症的人如何与人相处
杨乐金
回答: 抑郁症患者可通过调整沟通方式、建立支持系统、设定合理社交目标、参与团体活动、寻求专业指导等方式改善人际关系。抑郁症可能与遗传因素、神经递质失衡、心理创伤、慢性压力、躯体疾病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社交回避等症状。 1、调整沟通方式 抑郁症患者可尝试用简明语言表达需求,避免过度自我否定式表述。选择信任对象进行深度交流时,提前说明自身状态有助于减少误解。日常对话中可使用我句式表达感受,例如我感到疲惫而非直接拒绝社交。记录交流中的积极反馈能帮助建立沟通信心。 2、建立支持系统 筛选理解病情的亲友组成核心支持圈,明确告知对方具体帮助需求。定期与支持者保持适度联系,避免孤立或过度依赖。可制作应急联系人清单,包含心理热线等专业资源。支持系统的建立需要循序渐进,初期可设定每周1-2次简短通话目标。 3、设定社交目标 从低强度社交开始规划,如每日回复1条消息或参与10分钟家庭聚会。采用SMART原则制定具体目标,例如每周参加1次小型读书会。完成目标后给予自我奖励强化正向行为。社交频次和时长应根据情绪状态动态调整,避免强行遵循健康人标准。 4、参与团体活动 选择结构化团体如艺术治疗小组或抑郁症互助会,规则明确的环境能降低社交焦虑。初期可通过线上团体过渡,逐步适应线下互动。团体活动中可担任记录员等辅助角色减轻压力。注意识别团体氛围,避免加入批判性强的群体。 5、寻求专业指导 心理咨询师能指导社交技能训练,如角色扮演改善对话能力。认知行为治疗可修正人际交往中的负面自动思维。部分患者需要联合使用抗抑郁药物改善社交动机,如舍曲林片、氟西汀胶囊、文拉法辛缓释片等。团体治疗结合个体咨询效果更显著。 抑郁症患者维持人际关系需要遵循量力而行原则,避免因社交表现不佳产生二次压力。日常可进行正念呼吸练习稳定情绪,保持规律作息有助于提升社交精力。建议亲友避免使用加油等施压性语言,改用我在听等接纳性回应。社交改善通常是治疗起效后的自然结果,无须作为首要康复指标。若出现持续回避社交或人际冲突加剧,应及时复诊调整治疗方案。 杨乐金副主任医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心理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