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

综合治疗科 (共0位医生)

科室简介

主要开展脑循环治疗、脑功能保健、局部按摩等方面的治疗。

一、脑循环治疗

治疗机理:

1、增加大脑局部血流量,改善脑微循环。

2、启动脑内源性神经保护机制,保护神经细胞。

3、降低神经细胞兴奋毒性损害。

4、稳定脑神经细胞膜电位,抑制去极化波。

5、抑制脑部炎症反应,吸收水肿,缓解高颅压。

6、改善脑卒中患者心脏自主神经功能失调。

适应症:

1、脑梗死各期,脑出血恢复期,脑外伤促醒,脑外伤恢复期,中风预防,脑供血不足(颈椎病导致椎动脉供血不足等)。

2、偏头痛、失眠、认知功能障碍、老年性痴呆、抑郁症等。

3、眼底动脉缺血,眼疲劳等眼科疾病。

4、脑卒中患者心脏自主神经功能失调。

5、小儿脑瘫。

二、脑功能保健

治疗机理及疗效:

依据模拟脑波同步及经络平衡原理,用特殊编制的声、光信号及电脉冲,分别作用于人体的耳、眼和相关经络穴位,利用声、光电信号频率(节律)变化,影响、调节人体的脑电活动水平,从而减轻焦虑紧张,加速学习进程,抑制疼痛,临床应用还证明,该仪器对失眠、神经衰弱及各类神经症的症状、躯体症状、强迫症状、抑郁症状等都有独特的疗效,该治疗也是心理咨询门诊辅助以心理治疗的有效手段。

临床应用还证明,脑功能保健具有:

1、提高接收和思维效率 2、松弛紧张心理状态

3、清除抑郁不安情绪 4、恢复疲劳积聚精力

5、平衡心理失调 6、引导患者入睡

7、双向调节脑功能兴奋与抑制 8、提高记忆力与想象力

9、积聚高度创造力 10、增强回想能力

11、调整大脑功能 12、平衡左右大脑半球

13、极端程度放松状态等

适应症:

1、失眠症

2、神经衰弱、焦虑性神经症、忧郁性神经症、强迫症等各种神经症臆症

3、抑郁症

4、改善认知功能及精神分裂症康复期

5、躯体化障碍

三、局部按摩

作用原理:疏通经络、活血化淤、调节神经、调和气血。

作用疗效:

1、消除疲劳,改善睡眠,加强记忆,增强体力。

2、对各种慢性、顽固性疼痛均有良好疗效。

3、对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美容、抗衰老等有良好疗效。

4、对胃病、某些炎症、月经不调有效。

5、对脑梗塞、脑萎缩、小儿麻痹、骨伤后的康复有良好效果。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暂无医生信息

推荐医生

推荐医院

医院动态

更多 >

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沈定刚教授来中心进行学术交流

近日,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教堂山分校的医学影像学著名学者沈定刚教授来本中心,作了一次主题为“Neuroimage-based Diagnosis of Brain Disorders”的学术讲座。沈定刚教授介绍了4D脑配准这一最新的脑影像研究方法是如何应用于脑部疾病的早期诊断、分类及其应用机制,给我们的临床诊治带来了全新思路。中心科教部主任王振主持。中心的研究人员、部分研究生、规培医生及进修医生参加了讲座。 讲座结束后,中心赵敏副院长、李春波副院长与沈定刚教授及上海交通大学MED-X中心的王乾老师交流了可持续合作研究的内容;沈定刚教授还与心境障碍专科、老年科、精神分裂症科、物质依赖与成瘾科的同仁就相关影像技术进行了深入交流。 沈定刚教授,现任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教堂山分校图像信息研究中心(Center for Image Informatics),医学图像实验室(IDEA Lab)主任?生物医学图像中心(BRIC)图像分析平台主任(Core Director)。主要从事生物医学图像分析,研究脑结构和脑功能的变化与脑疾病间的关系。曾担任多种国际学术期刊及科研基金的评审委员和国际会议的组委会成员,现为六个国际期刊的编委会成员。在各类期刊及国际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500多篇,获得过包括IEEE最佳论文奖和学校的研究精英奖。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怎么样护理抑郁症病人
杨乐金
回答: 护理抑郁症患者需要采取综合措施,主要包括心理支持、生活照料、药物监督、危机预防和社交鼓励。抑郁症是一种以持续情绪低落为核心症状的精神障碍,患者可能伴有兴趣减退、睡眠障碍或自杀倾向。 1、心理支持 保持耐心倾听患者诉求,避免评判性语言。使用开放式提问引导表达,如感觉怎么样替代为什么这样想。每周固定时间进行30分钟以上深度交流,注意识别消极认知模式。当患者出现自责念头时,需明确反驳非理性想法,帮助建立客观自我评价体系。 2、生活照料 协助建立规律作息时间表,确保7-8小时夜间睡眠。准备营养均衡的三餐,增加深海鱼类、全谷物等富含欧米伽3脂肪酸和B族维生素的食物。陪同进行轻度运动如每日散步30分钟,运动时选择自然光线充足的环境。监督个人卫生护理,对洗漱更衣等日常活动给予适当协助。 3、药物监督 使用分装药盒帮助管理抗抑郁药物,如盐酸氟西汀胶囊、草酸艾司西酞普兰片等。记录用药反应和副作用发生时间,特别注意是否出现躁狂转换征兆。不得擅自调整剂量,复诊前整理好用药日志供医生参考。药物起效需2-4周,此期间需加强情绪监测。 4、危机预防 移除环境中危险物品如刀具、绳索,将药物锁柜保管。学习识别自杀预警信号,如突然分发个人物品。制定应急联系清单,包含主治医生电话和24小时心理援助热线。当患者提及死亡念头时,需立即陪伴并联系专业机构。 5、社交鼓励 逐步引导参与家庭聚会等低压力社交,单次活动控制在2小时内。鼓励培养新兴趣爱好,如参加园艺治疗小组。避免过度保护,根据恢复情况适当赋予购物、缴费等简单任务。定期与治疗团队沟通,调整社会功能康复计划。 护理过程中需保持自身情绪稳定,定期参加照顾者支持小组。注意观察季节变化对病情的影响,冬季保证足够光照时间。建立症状变化记录表,包括情绪波动、躯体不适和睡眠质量等指标。患者症状改善后仍须维持护理措施6-12个月,预防复发期间可逐渐减少监督频率。若出现拒绝进食、连续失眠或自伤行为,须立即陪同就医。 杨乐金副主任医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心理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