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血液科 (共12位医生)

科室简介

血液科筹建于1954年,由吴茂娥教授负责,1956年吴教授支援重庆医学院,由丁训杰教授担任组长,1988年正式建立血液科,丁训杰教授任科主任。血液科病房在2003年9月完成装修改建,现有病床28张,其中有层流无菌病床16张。血液科现在配置血细胞分离机、clinimacs细胞纯化仪、液氮程控降温仪,流式细胞仪、多功能蛋白电泳仪、紫外光比色仪、pcr仪及细胞培养相关的仪器设备。

血液科1980年在国内率先开展自身骨髓移植治疗急性白血病及晚期淋巴瘤,为晚期淋巴瘤缓解和长期生存开拓了新的治疗途径,是我国自身移植协作组南方片牵头单位。1985年与上海市血液中心及放射医学研究所等单位协作,在国内首先开展系统的胎肝造血干细胞移植研究,并治疗6例急性白血病,其中3例获得长期存活(2年以上),获卫生部科学技术进步奖。1995年开展自身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为国内南方地区最早开展此项技术单位;1996年完成上海市首例异体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同年8月完成全国首例非血缘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白血病,1998年获上海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受者已无病生存8年,达国际先进水平。现在上海市科委资助下对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中供受者间的免疫耐受和过继免疫激活进行研究,以期提高血液肿瘤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在干细胞技术方面我科长期以来处在国内先进行列。

血液科1985年起对上海地区对上海地区铁缺乏症、红细胞酶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喝血友病等开展大规模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摸清了上述疾病的患病率和危险因素,对开展一级预防和研究疾病发病规率有重要价值。其中急性白血病的预后研究提供了上海市各医院10年追踪数据,为攻克白血病建立了基础资料。有关造血系统疾病临床流行病学研究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共获得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5项,多次参加国际会议报告研究结果。

血液科-血液病研究室在血液病实验诊断方面积累较多的经验,2002年在国家学术和科技出版基金资助下出版了《疑难血液病细胞形态学诊断精要》,该书反应了我科在以形态学为基础的血液病诊断方面居于国内领先行列。目前,我科作为上海市血液学会协作组牵头单位,与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合作在复旦大学建立了国际一流的中美联合临床分子生物学实验室,进行白血病、MDS、淋巴瘤和再障的WHO分型及苯致造血系统疾病病因学的研究,使得我们在血液病的分子生物学、细胞遗传学和免疫学诊断方面紧跟国际水平。

血液科每年诊治各种血液病人6000人次,其中住院病人450余人次。血液科长期以来坚持以临床血液学为中心,多年来始终保持临床的领先地位;科研着重创新,获得了很多科研成果,担负了多项国际合作、国家、上海市和复旦大学等各级科研课题。目前重点在于以下几个方向:

1、血液科建立“改良干细胞移植术”:该技术结合自身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安全性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有效性,提高造血干细胞移植术的安全性合理疗效,我科应用该技术已经成功完成了多例血液恶性疾病(包括急性白血病、淋巴瘤性白血病和慢性白血病等)的治疗,患者目前已经停用化疗,有望长期生存。该技术治疗费用较低、安全、疗效好,可用于急性白血病缓解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期和淋巴瘤巩固治疗。

2、血液科淋巴瘤:对于各种淋巴瘤的诊断和治疗有独到经验,特别是对于难治性淋巴瘤,包括皮肤淋巴瘤、颅内淋巴瘤、惰性淋巴瘤、高度恶性或进展性淋巴瘤,综合应用干细胞技术、大剂量化疗、免疫治疗技术等治疗方法,获得很好疗效,明显延长了患者生存期,部分患者达到长期生存甚至治愈。

3、血液科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ML):紧跟国际最新进展,结合我们自己的临床经验和研究成果,开展针对CML的多位点靶向治疗,不但有效控制了CML慢性期病人的病情,同时对于非常难治和凶险的CML加速期和急变期病人,也取得了良好疗效,目前已有多例CML病人从加速期和急变恢复到慢性期,血液学指标达到完全缓解;通过多位点靶向治疗结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CML慢性期,目前也已有成功经验。

4、血液科贫血和疑难全血细胞减少症的诊断和治疗,有丰富经验和先进的技术:在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的治疗方面,开展和推广免疫抑制疗法,使得再障的疗效提高;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治疗方面,按照国际最新诊断标准,分型治疗,同时作为国家临床药理试验基地,开展了治疗MDS的国家新药CAHB的临床实验,为MDS的治疗提供了新的希望。

5、血液科血小板减少症的诊断和治疗:通过形态学、免疫学等多种诊断手段,对于各种血小板减少症的诊断准确率高;同时通过免疫治疗、内外科综合治疗以及氨苯砜等新疗法的应用,对于原发性血小板减少的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6、血液科血液病的临床流行病学研究:在贫血的临床流行病学研究、贫血性疾病和白血病病因学研究等血液病临床流行病研究方面,一直处于国内牵头和领先地位;目前,通过和中美联合临床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合作,进一步跟上了国际水平。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医院动态

更多 >

我院成功举办2014年中国红十字医疗救援队培训与演练

          8月27日至9月1日,受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委托,由我院承办的2014年中国红十字医疗救援队培训及演练在沪成功举办!涵盖武警总医院、北京999、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与我院在内的5家医疗机构,以及四个相关省级红会组织的70余名医疗救援队员接受了为期5天的培训与演练。 本次培训是在去年成功承办全国级救援队培训班的基础上,借鉴国际ERU培训经验,深入挖掘“实战”概念所开展的。学习班突出教学与实战相结合,面向现场、面对实战,尤突出救援队员野外生存能力以及生活水平的保障和提升。两天的课堂教学围绕着菲律宾国际救援的得与失、国际红会组织的做法与经验、野外生存装备介绍、使用简单物品开展院前急救的实际操作等内容展开,学员们均积极投身并给予了较高的评价。 8月30日,在一个简短的模拟出征仪式后,全体参训的救援队员即刻开拔!他们携带辎重开始了距离9公里的拉练——顶着烈日,沿途历经数次“灾民群众”的考验,终于在正午12时抵达了演习预定地点。然而,一条150米宽的河流却横亘在面前……队员们想方设法联系船只,协调野战医院的搭设地点,并在同舟共济中抵达了野战医院预设的营地。 争分夺秒的医院搭建随即展开!在本次演练中,我院将国家卫计委紧急医学救援队(移动医院)与红十字国家医学救援队的全套装备悉数搬出,曾屹立在都江堰3个多月的中德红十字野战医院的50平米大帐篷也在6年后再度“现身”。傍晚6:00,一盏月球灯在营地内被点亮,寓意着为“灾区”带来光明和温暖,而队员们也使用随队携带的物资开始准备在“灾区”的第一顿晚餐——来自五湖四海、不同机构的队员们包起热腾腾的饺子,融通红十字队员的融融温情。 第二天一早,所有医疗装备按实战要求展开并进行了详尽的评估,力求在今后的救援中能真正发挥作用。一大批野外生活装备也粉墨登场,刷新着救援队员对确保救援现场生活水准的认知。就在评估与介绍进行的过程中,各类“伤员”、“灾民”突然造访野战医院……全体参训队员起初措手不及,但很快便进入状态,开始沉着应对,审慎分析各种病情,并给予相应的处置…… 一次纯实战的救援演练就这样进行着,其中凝聚了本次活动组织方大量的心血和思索。有句话说的好“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今天的扎实训练是为了磨出一支红十字救援的尖兵,他们能在祖国与人民需要的时候勇敢坚定地站出来,彰显英雄本色,力挽狂澜、砥柱中流。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