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市中医医院

外科 (共3位医生)

科室简介

荆州市中医医院外科为全国早期大肠癌筛查工作站。开展普外、泌外、胸外及脑外科常规及较高难度手术,设有ICU病房,体外碎石中心。应用腹腔镜治疗胆囊结石、胆囊息肉、肠道肿瘤、肝囊肿、肾囊肿等疾病取得满意效果。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各种外科疾病取得较好疗效,如口服中药、灌肠治疗胰腺炎,控制病情、促进恢复有显著作用;运用中药、理疗、局部注射治疗前列腺炎疗效满意。开展无痛肛门手术,电脑肛肠综合治疗明显减轻了痔瘘病人的痛苦;应用中医中药治疗烧伤,疗效好,愈合后不留瘢痕;体外碎石配合口服中药排石,结石排出率高,临床疗效好。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推荐医生

推荐医院

医院动态

更多 >

“中医大讲坛”第五十八课讲授“中风康复,宜早针灸”

中风:及早介入治疗 还您健康生活  本报记者 张重慧 特约记者 汪振华 文/图 针灸疗法最早见于战国时代问世的《黄帝内经》一书。《黄帝内经》说:“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便是指灸术,其中详细描述了九针的形制,并大量记述了针灸的理论与技术。 两千多年来,针灸疗法一直在中国流行,并传播到了世界。而很多人不知道,针灸对于中风康复的治疗,有着很好的效果。为了帮大家更好地了解针灸的妙用和治病原理,昨日,在荆州市中医医院“中医大讲坛”上,该院特邀针灸科主任万裕萍为大家讲解了针灸的相关常识,并详细解读了针灸对于中风康复治疗的作用机理及适应症。 针灸的适应症以中风最为典型 针灸对于哪些顽疾,有着独特的治疗效果?对于这个问题,万裕萍主任的回答是,针灸治疗对大多数神经、肌肉、骨骼疾病都有明显的疗效:其中包括中风、头痛头昏、失眠多梦、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手足麻木、小儿脊髓灰质炎后遗症等,还能应对美尼尔氏综合征、耳鸣耳聋、遗尿便秘、肋间神经痛、颈臂综合征、肩凝症、网球肘、坐骨神经痛、腰痛、风湿关节炎、伤筋等诸多疾病。 值得一提的是,针灸对于中风偏瘫的治疗效果尤为显著。中风是中医学对急性脑血管疾病的统称。它是以猝然昏倒,不省人事,伴发口角歪斜、语言不利而出现半身不遂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疾病。 世卫组织数据显示,我国脑卒中发生率正以每年8.7%的速度上升,比美国高出一倍。中国脑血管病的死亡率是心肌梗死的4~6倍,带来的经济负担却是心肌梗死的10倍,其致残率,则达到75%。 中医学临床研究显示,中风最常见的肢体不灵活,在利用针灸治疗原发病的同时,采用中医针灸治疗肢体康复过程中,可达到缩短病程、改善肌力、提高生活自理能力的优点。针灸是中医理论指导下的传统康复方法之一,于疾病早期介入,以保存、改善和恢复患者受疾病影响的身心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为主要目的。 针灸治疗时机越早治效果越好 古人云:“急则用针, 缓则用药”。《针灸大成》也:“凡中风跌到, 卒暴昏沉, 急以三棱针刺十二井穴。”可见古人主张脑卒中针灸早期治疗, 因传统中医学并无出血性和缺血性中风之分, 所以针灸治疗中风是不择时机的。 由于针灸对患者是一种被动治疗,在患者病情稳定,生命体征平稳,无严重并发症时即可进行,针灸能起到调节患者血压和脉搏的双向作用。万裕萍表示,针灸康复治疗是安全的,但康复训练的效果最终还将受到患者精神状态、理解能力、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医嘱执行能力等因素影响。 目前,祖国医学的针灸治疗对急性脑卒中的成效已得到广泛证实,由中国康复研究中心主持的国家“九五”科技攻关课题——“急性脑卒中早期康复的研究”得出答案:把中医针灸疗法和西医经典康复手段相结合,对促进患者的功能改善非常有利。 临床研究证明:针灸能改善脑组织病灶周围细胞的缺血、缺氧状况,增强脑血流量,促进脑侧支循环的建立,提高脑组织的氧分压,改善病灶周围组织的营养,起到活血化瘀的作用,促使部分“休克”神经细胞的恢复,加速脑组织损伤的修复。 大多数临床文献也认为, 对于缺血性中风, 早期的针灸介入能尽快促使血脉通畅, 恢复血液供应, 减少因缺血而致的脑神经组织的坏死。因此, 针刺介入越早越好。而对于出血性中风的针灸介入时机, 一般认为, 在发病急性期处于抢救阶段时,针灸不宜立刻介入, 在生命体征平稳后3到5天,针灸方可介入。 本期主讲专家: 万裕萍 副主任医师 针灸科科主任 湖北省针灸学会常务理事,湖北中医药学会脑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省康复医学会理事,省中医中药学会风湿病专业委员会委员,“脑中风后遗症”医学鉴定专家,荆州市三八红旗手。擅长神经内科疾病诊治及风湿疼痛疾病的针灸康复,多篇医学论文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主持并完成多篇研究课题。 门诊时间:周一、三下午,周二、五上午 温馨提示: 7月16日(下周三)上午9时,第五十九期“中医大讲坛”将在市中医医院门诊大厅候诊处准时开讲。届时,市中医医院骨3科刘道东医生将为大家带来题为《肩周炎的防治》的健康知识讲座,欢迎您前来学习和交流!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指甲上有白点怎么回事
聂小娟
回答: 指甲上有白点可能与外伤、微量元素缺乏、真菌感染、银屑病、贫血等原因有关,可通过保护指甲、调整饮食、药物治疗等方式改善。 1、外伤 指甲受到挤压或碰撞可能导致局部角质层损伤,形成白色点状凹陷。通常伴随轻微疼痛,新指甲生长后会逐渐消失。日常需避免指甲机械性损伤,接触刺激性液体时佩戴手套。 2、微量元素缺乏 锌、钙等元素摄入不足会影响指甲基质角化过程,出现多个散在白点。可能伴有头发干枯、食欲减退等表现。可适量增加牡蛎、奶酪、坚果等富含微量元素的食物,必要时遵医嘱服用葡萄糖酸锌口服溶液、碳酸钙D3颗粒等补充剂。 3、真菌感染 甲癣初期可能出现白色浑浊斑点,后期会扩散至整个甲板。常伴随甲板增厚、分层等症状。确诊后需使用联苯苄唑乳膏、盐酸阿莫罗芬搽剂等抗真菌药物,保持手足干燥清洁。 4、银屑病 指甲银屑病会导致甲板出现顶针样凹陷或白斑,可能合并皮肤红斑鳞屑。可遵医嘱外用卡泊三醇软膏或口服甲氨蝶呤片,同时避免搔抓刺激皮损部位。 5、贫血 缺铁性贫血可能导致匙状甲伴点状白斑,伴随面色苍白、乏力等症状。需增加动物肝脏、菠菜等富铁食物,严重时需服用琥珀酸亚铁片、蛋白琥珀酸铁口服溶液等铁剂治疗。 日常应注意保持指甲适度修剪长度,避免频繁美甲或使用劣质指甲油。均衡摄入优质蛋白和维生素,如鸡蛋、瘦肉及深色蔬菜。若白点持续增多、扩散或伴随其他症状,建议及时到皮肤科就诊,完善微量元素检测或真菌镜检等检查明确病因。 聂小娟副主任医师山东省立医院皮肤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