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风湿内科 (共7位医生)

科室简介
风湿内科设有独立的住院病区、专科实验室和专科门诊。在编医生均接受过医学博士或医学硕士的培训。风湿内科拥有一支富有朝气及实力的专业人才队伍,并形成了专业、高效的风湿免疫疾病诊疗体系,收治的病人遍及全省、全国,甚至海内外多个国家,是广东省重要的风湿免疫疾病诊疗单位。
  风湿内科在医疗上,坚持质量第一、服务至上的原则,一切以病人为中心,贴心为病人服务。风湿内科在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多发性肌炎、皮肌炎、系统性血管炎、干燥综合征、硬皮病、白塞病、成人still病等各种弥漫性结缔组织病,以及强直性脊柱炎、骨关节炎、痛风、骨质疏松、银屑病关节炎等各种骨关节病的诊断和治疗均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在国内率先开展多项特色诊疗技术,疑难危重病例抢救成功率高,各种常见风湿免疫病的诊断治疗处于省内乃至全国的先进水平。
  风湿内科特色诊疗技术
  1、细针滑膜活检术:关节滑膜是类风湿关节炎和其他许多关节病的主要靶组织,滑膜病理学检查有助于临床进行各种关节病的诊断、鉴别诊断。本专科于2006年在国内率先引进盲式细针滑膜活检术,目前已完成近400例次,我科通过在全国风湿病年会专题发言、《中华风湿病学杂志》发表相关文章[2009,13(3):192-194和2009,13(8):566-568]及每年举办国家级继续教育学习班的形式将此技术推广至全国多个省市。
  2、关节滑液晶体检测:是诊断晶体性关节病(如痛风)的金标准。风湿内科是国内少数几家应用偏光显微镜进行关节滑液晶体检测的单位之一,该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我科通过在全国风湿病年会专题发言及每年举办国家级继续教育学习班的形式将此技术推广至全国多个省市。2008年发现国内首例胆固醇晶体性关节炎,并发表在《中华内科杂志》[2008,47(11):953]。
  3、生物制剂:是风湿免疫疾病治疗的新的里程碑。本专科是全国引入生物制剂治疗风湿免疫疾病的首批医疗单位之一。目前已应用肿瘤坏死因子拮抗剂如类克、益赛普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银屑病关节炎等,抗CD20单抗(美罗华)治疗难治性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对生物制剂的应用积累了一定临床经验。
  风湿内科危重病例抢救
  风湿内科危重病例抢救成功率95%以上,包括狼疮性脑病,狼疮性肺炎、肺出血、呼吸功能衰竭,狼疮性肾炎、急性肾功能衰竭、皮肌炎合并急进性间质性肺炎、呼衰,显微下多血管炎合并急性呼衰、肾衰,硬皮病肾危象等。
  风湿内科疑难、少见病例的诊治
  复发性多软骨炎是一种少见的累及多部位软骨的炎性破坏性疾病,往往累及气管软骨危及生命。目前本专科已收治20多例重症复发性多软骨炎住院患者,并在国内率先采用外周血自体干细胞移植和生物制剂治疗,取得良好疗效[中华内科杂志,2007,46(12):1038-1039;新医学,2007,38(11):767-769]。
  另外,风湿内科还成功诊治丙硫氧嘧啶引起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相关小血管炎[中国免疫学杂志,2005,21(9):710-713]、甲状腺功能减退性多发性肌炎样综合征或Hoffmann综合征[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7,11(12):738-741;中华内科杂志,2007,46(3):244和2008,47(1):51-52;国际内科学杂志,2009,36(9):497-500]、POEMS综合征[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3,7(12):770-771;新医学,2004,35(12):768-769]、韦格纳肉芽肿特殊眼病[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3,7(3):132]、组织坏死性淋巴结炎[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3,7(2):113-115]、血管淋巴样增生伴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广东医学,2006,27(4):503-504]、厚皮指症[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9,29(9):850-851]、自身免疫性疾病合并获得性血友病[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9,13(10):719-720]、木村病[新医学,2009,40(11):727-729]等疑难、少见病例,填补了医院、省内空白,并在本专业核心杂志中发表相关的病例报道、综述或论著。
  风湿内科科研实力
  风湿内科以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为重点学科发展方向。自1998年开始RA滑膜临床病理学研究,发现RA患者滑膜巨噬细胞与RA的病情活动及关节破坏有关[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0,4(2):103-105],并建立佐剂性关节炎模型进一步证实了滑膜巨噬细胞浸润在RA关节破坏中的作用[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03,19(7):950-953]。2003年通过建立胶原诱导性关节炎(CIA)模型研究发现缺氧诱导因子(HIF)-1α在CIA大鼠关节滑膜中表达上调,并与关节炎的病情活动、滑膜病理改变和血管生成密切相关[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9,13(1):20-22;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07,23(8):1606-1608]。2004年~2005年开展转录因子NFAT[Autoimmun Rev,2006,5(2):106-110]、Egr-1等与RA发病机制的研究。2006年滑膜临床病理学研究发现RA滑膜炎症局部的Foxp3+Tregs与滑膜炎症、病情活动有关,提示Foxp3的检测可作为RA病情活动性的预测指标。2008年以来开展滑膜淋巴细胞在RA中的免疫调控作用研究,提出RA患者滑膜淋巴细胞分布类型与RA病情活动及关节破坏有关,并对病情缓解有一定预测作用[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09,30(5):571-576]。
  风湿内科截止目前,在RA领域获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项省部级科研课题(包括1项教育部回国留学人员基金,4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及3项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在国际SCI杂志发表论文2篇[Rheumatology (Oxford),2005,45(5)影响因子4.045;J Rheumato,2010,Inpress影响因子3.8)],国内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主编《类风湿性关节炎》(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5月出版)。2005年参与的《类风湿关节炎免疫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综合研究》获广州市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类三等奖。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推荐医生

推荐医院

医院动态

更多 >

我院举办第二十一期中层干部管理培训讲座

8月25日下午,我院在岭南楼26楼海珠厅顺利举办了第二十一期中层干部管理培训讲座,讲座由王景峰书记主持,相关院领导及全院近200名中层领导干部参加了此次培训。 我院于2014年3月顺利完成了中层干部换届,在此次换届中一批青年骨干被选拔到中层干部队伍当中。为了使新上任的青年领导干部能够尽快适应新的岗位,本期讲座特邀了中山大学统战部部长,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郭小聪前来主讲。郭教授以《新上岗领导者的领导艺术》为题,就“如何开局”、“怎么管理”、“怎样用人”三个方面分享了自己的管理经验。在讲解的过程中,郭教授以其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结合生动的事例,深入浅出地向大家介绍了如何尽快适应领导角色的转变,让大家受益匪浅。 最后,王景峰书记对郭小聪教授的精彩讲座表示感谢,他指出,郭教授的讲课内容丰富,事例生动,相信无论对于新上岗的领导者,还是在岗多年的领导干部来说,都能得到很大启发。(文/图 院办)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来例假血块多是什么原因
冷启刚
回答: 来例假血块多可能与激素水平波动、子宫收缩异常、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肌瘤、凝血功能异常等因素有关。月经期出现较多血块通常是子宫内膜脱落过程中的正常现象,但若伴随严重痛经或出血量过大需警惕病理性因素。 1. 激素水平波动 孕激素水平下降可能导致子宫内膜脱落速度加快,形成较大血块。这种情况常见于青春期月经初潮或围绝经期女性,通常无须特殊治疗,可通过热敷腹部缓解不适。若周期紊乱严重,医生可能建议使用黄体酮胶囊或地屈孕酮片调节激素。 2. 子宫收缩异常 子宫收缩力不足会使经血滞留宫腔形成血块,可能与缺铁性贫血或运动不足有关。表现为暗红色血块伴随下坠感,适量饮用姜茶、进行盆底肌训练有助于改善。严重者可遵医嘱使用缩宫素鼻喷雾剂或益母草颗粒促进子宫收缩。 3. 子宫内膜异位症 异位内膜组织会导致经血排出不畅,形成大量巧克力色血块,常伴随进行性痛经。可通过超声检查确诊,治疗需使用布洛芬缓释胶囊止痛,或醋酸亮丙瑞林缓释微球抑制内膜生长,必要时行宫腔镜手术清除病灶 4. 子宫肌瘤 黏膜下肌瘤可能增大子宫内膜面积,导致经期血块增多且月经周期延长。超声检查可见肌瘤结节,小肌瘤可服用桂枝茯苓胶囊控制,较大肌瘤需考虑米非司酮片缩瘤或行子宫肌瘤剔除术。 5. 凝血功能异常 血小板减少或凝血因子缺乏会使经血不易凝固,反而形成松散大血块。需进行凝血四项检查,确诊后可补充铁剂如琥珀酸亚铁片,维生素K1注射液改善凝血,遗传性血友病患者需输注凝血因子浓缩剂。 建议经期避免剧烈运动及生冷饮食,每日记录出血量正常为20-60ml,使用240mm以上卫生巾超过每小时一片或血块直径超过3cm时应及时妇科就诊。可适量增加动物肝脏、菠菜等含铁食物,配合慢走等温和运动促进血液循环,长期血块过多需排查甲状腺功能及抗磷脂抗体等免疫指标。 冷启刚主任医师山东省立医院妇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