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小儿血液、肿瘤科 (共9位医生)

科室简介

小儿血液专科成立于1959年,是广东省最早成立的同类学科,也是最早被授予硕士点和博士点单位,为医院4个重点专科之一。技术力量雄厚,医疗科研水平强劲。目前有教授3人,副教授3人,博士后3人,主治4人,其中博士导师3人,硕士导师2人。历年来共承担了CMB、“863”、国家级、省部级等各项科研项目与攻关近30项,先后获得国家医药科技大会等奖、广东省科技进步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等多项奖励,其中“儿童脐血移植的基础哈临床系列研究”获2003年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和2004年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现为全国小儿血液病化疗协作组成员和广州地区小儿白血病化疗协作组组长单位,中国小儿脐血移植协作组组长单位和中国小儿造血干细胞移植协作组组长单位。与美国Duke大学、佐治亚大学、法国圣露易医院、香港中文大学威尔斯亲王医院和香港大学玛丽医院等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在小儿遗传性溶血性贫血(尤其是G6PD缺陷症、地中海贫血、异常血红蛋白病)、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淋巴瘤等实体瘤的诊治和儿童造血干细胞移植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小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化疗5年治愈率80%以上,达国际先进水平;小儿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诊治达国内领先水平;脐血移植和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地中海贫血处国际先进,移植治疗白血病达国内领先。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儿科儿童肿瘤专科是医院始建于1958年的儿科血液专科属下的主要从事儿童肿瘤诊治的专业队伍,正式成立于2008年;目前有副教授2人,主治医师1人,均有德国、香港等大型儿童肿瘤医学中心进修、学习的经历。在儿科血液专科下建立儿童肿瘤亚专科是基于许多儿童恶性肿瘤单纯通过外科手术切除仅是治疗过程中的“万里长征第一步”,极易术后肿瘤复发;需要一些为肿瘤患儿接受外科手术的前、后提供规范化的综合治疗方案的专科医师,其工作将能提高恶性肿瘤患儿的长期无病存活机会,甚至可使某些类型的儿童肿瘤无需外科手术仅靠化疗即能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医院儿科的儿童肿瘤专科目前为多种儿童恶性实体肿瘤的规范化治疗方案的广东省和全国协作组单位;可安全、有效地实施各类儿童肿瘤的个体化术前新辅助化疗、术后化疗、姑息化疗,自体细胞因子诱导杀伤(CIK)细胞、自然杀伤(NK)细胞和树突状细胞输注的生物免疫治疗等;并可依托医院儿科血液/肿瘤病区造血干细胞移植中心开展各类复发、难治性儿童肿瘤的自体或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儿童肿瘤专科可提供的诊疗技术包括:

1.各类儿童体表、颅内、颈部、胸部、腹部和盆腔肿物的诊治。

2.淋巴瘤(霍奇金淋巴瘤、非霍奇金淋巴瘤、皮肤淋巴瘤)根治性化疗。

3.儿童脑瘤的手术后、放疗后的辅助化疗。

4.神经母细胞瘤、肾母细胞瘤、肝母细胞瘤、生殖细胞肿瘤(睾丸肿瘤、卵巢肿瘤、恶性畸胎瘤及性腺外生殖细胞肿瘤)、软组织肉瘤、横纹肌肉瘤、尤文氏肉瘤及原始性神经外胚层肿瘤(PNET)等的手术前、后化疗。

5.骨肉瘤的术前新辅助化疗、术后辅助化疗以及视网膜母细胞瘤术后、放疗后的辅助化疗。

6.儿童体表血管瘤的药物(心得安、激素和干扰素等)治疗。

7.儿童妇科恶性肿瘤的手术前、后化疗。

8.各种儿童实体恶性肿瘤的自体细胞因子诱导杀伤(CIK)细胞、自然杀伤(NK)细胞和树突状细胞输注,以及抗肿瘤细胞因子、单克隆抗体输注的生物免疫治疗。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推荐医生

推荐医院

医院动态

更多 >

我院举办第二十一期中层干部管理培训讲座

8月25日下午,我院在岭南楼26楼海珠厅顺利举办了第二十一期中层干部管理培训讲座,讲座由王景峰书记主持,相关院领导及全院近200名中层领导干部参加了此次培训。 我院于2014年3月顺利完成了中层干部换届,在此次换届中一批青年骨干被选拔到中层干部队伍当中。为了使新上任的青年领导干部能够尽快适应新的岗位,本期讲座特邀了中山大学统战部部长,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郭小聪前来主讲。郭教授以《新上岗领导者的领导艺术》为题,就“如何开局”、“怎么管理”、“怎样用人”三个方面分享了自己的管理经验。在讲解的过程中,郭教授以其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结合生动的事例,深入浅出地向大家介绍了如何尽快适应领导角色的转变,让大家受益匪浅。 最后,王景峰书记对郭小聪教授的精彩讲座表示感谢,他指出,郭教授的讲课内容丰富,事例生动,相信无论对于新上岗的领导者,还是在岗多年的领导干部来说,都能得到很大启发。(文/图 院办)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来例假血块多是什么原因
冷启刚
回答: 来例假血块多可能与激素水平波动、子宫收缩异常、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肌瘤、凝血功能异常等因素有关。月经期出现较多血块通常是子宫内膜脱落过程中的正常现象,但若伴随严重痛经或出血量过大需警惕病理性因素。 1. 激素水平波动 孕激素水平下降可能导致子宫内膜脱落速度加快,形成较大血块。这种情况常见于青春期月经初潮或围绝经期女性,通常无须特殊治疗,可通过热敷腹部缓解不适。若周期紊乱严重,医生可能建议使用黄体酮胶囊或地屈孕酮片调节激素。 2. 子宫收缩异常 子宫收缩力不足会使经血滞留宫腔形成血块,可能与缺铁性贫血或运动不足有关。表现为暗红色血块伴随下坠感,适量饮用姜茶、进行盆底肌训练有助于改善。严重者可遵医嘱使用缩宫素鼻喷雾剂或益母草颗粒促进子宫收缩。 3. 子宫内膜异位症 异位内膜组织会导致经血排出不畅,形成大量巧克力色血块,常伴随进行性痛经。可通过超声检查确诊,治疗需使用布洛芬缓释胶囊止痛,或醋酸亮丙瑞林缓释微球抑制内膜生长,必要时行宫腔镜手术清除病灶 4. 子宫肌瘤 黏膜下肌瘤可能增大子宫内膜面积,导致经期血块增多且月经周期延长。超声检查可见肌瘤结节,小肌瘤可服用桂枝茯苓胶囊控制,较大肌瘤需考虑米非司酮片缩瘤或行子宫肌瘤剔除术。 5. 凝血功能异常 血小板减少或凝血因子缺乏会使经血不易凝固,反而形成松散大血块。需进行凝血四项检查,确诊后可补充铁剂如琥珀酸亚铁片,维生素K1注射液改善凝血,遗传性血友病患者需输注凝血因子浓缩剂。 建议经期避免剧烈运动及生冷饮食,每日记录出血量正常为20-60ml,使用240mm以上卫生巾超过每小时一片或血块直径超过3cm时应及时妇科就诊。可适量增加动物肝脏、菠菜等含铁食物,配合慢走等温和运动促进血液循环,长期血块过多需排查甲状腺功能及抗磷脂抗体等免疫指标。 冷启刚主任医师山东省立医院妇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