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急诊科 (共1位医生)

科室简介

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急诊科中心建筑面积约2000M2,共设置床位46张,现有急诊专业医师16人(其中副主任医师8人,主治医师9人),急诊专业护理人员33人(其中副高1人,主管护师12,护师8人,护师以上人员达70%)。

急诊科技术力量雄厚,配套设施齐全,装备有先进的急救医疗设备,有较高的急救能力和急救技术水平,可独立进行大型院前急救,院内急救,急救手术、重危病人住院和监护治疗。依托于成都市120急救网络,参与全市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紧急医疗救援工作,同时也承担成都市区120急救网络的急救任务。

我科“急救生命绿色通道”以快捷,有效,准确的急救服务,良好的职业道德,成熟的急救技术而得到广大急症病人的信赖,年急诊人次近4万人次,年抢救病人近2千人次,成功率达95%。先后被主管部门授予“文明科室”、“巾帼文明示范岗”“绿色通道救援联盟等荣誉”;

急救科共设有院前急救、急诊外科、急诊内科、烧伤、急诊重症监护室(EICU)等专业,和急诊观察室。

院前急救部是一支专业的院前急救队伍,配备了国内乃至国际上最先进的院前急救设备。每年市内出诊近5000次,救治病人超过5000人次。

急诊重症监护室(EICU),共设床位12张,在我市率先实现院前急救——院内急救——EICU的全新模式,真正实现与国际接轨,为抢救危重病人赢得宝贵时间。

急诊医疗致力特色:

胸痛绿色通道:急性胸痛中青病人中约一半为急性心肌缺血或心肌梗死所致,急诊抢救室提供即刻十八导联心电图,心肌酶检查等服务并为此类患者提供后续的医疗服务如:生命体征监测药物溶栓为急诊PTCA急诊冠脉搭桥作好准备,迅速有效的处理危及生命的恶性心律失常为挽救患者生命提供初步的保障

心肺复苏:经过院前初步处理的心跳呼吸骤停患者进行获得高级生命复苏急诊科抢救通过气管插管,深静脉置管,或骨髓腔穿刺输液术,呼吸机支持通气(有创无创)胸外按压高级生命体征监测及相关药物处理为进一步心肺复苏打下良好的基础。

中毒救治绿色通道:急诊科通过基因催吐洗胃导泻利尿以及血液净化处理为挽救患者生命提供初步的保障

多脏器功能衰竭:急诊重症监护病房提供各种支持治疗国内及生命体征监测特别是拥有一支专门的训练有素的医护人员在去除致病因子维持内环境稳定方面有丰富经验。

多发伤救治的绿色通道和全程医疗服务:急诊外科在确保严重创伤患者的生命保畅通“绿色通道”,严重创伤患者送至我院后我们争分夺秒,在多种科室的密切配合下可以使患者畅通无阻的进行检查和治疗大大提高了抢救病人的效率。

烧伤专业主要从事烧伤、皮肤创伤、难愈溃疡等的方面医疗工作。

急救科承担着全市的紧急医疗救援任务和对下级紧急医疗救援中心的指导、培训任务,是成都市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紧急医疗救援工作的核心组成部分和成都市急救医疗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曾出色地完成了 “5.12地震救援”、“2010海洋公园垮塌事件”、“高新区化学物品泄露事件”、“多起大型车祸和食物中毒”等大型抢救医疗工作,受到多次好评,树立了全市急救医疗工作的榜样。

急诊科拥经验丰富的师资承办多期急救技能培训,同时也是全科医学医师培训基地中国之一,还接受省内、外医院及大专院校进修、实习等任务,每年培养进修、实习医护人员近1000人。急诊教研室承担了首都医科大学课题《参附注射液临床研究》及成都市科技攻关计划项目《中药通心络胶囊干预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多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工作。开展新技术《再生技术在急诊创伤病人的运用》。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医院动态

更多 >

我院被评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首批中医住院医师、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培养)基地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国发〔2011〕23号)、《关于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指导意见》(国卫科教发〔2013〕56号)精神,加强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中医类别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工作,在各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推荐基础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遴选确定了首批208个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217个中医类别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基地(临床培养基地)、309个中医类别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基地(基层培养基地),四川省获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13个、中医类别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基地16个。我院同时被评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首批中医住院医师、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培养)基地,也是成都市级医疗机构中唯一的同类基地。 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和中医类别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基地是承担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中医类别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工作的规范化培训机构。我院作为培训基地要严格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各项规定,加强自身建设,完善相关条件,确保培训质量。特别是要注重培训过程管理,加强培训过程的质量评价,为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中医类别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作出贡献。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刮疣治疗是怎样治疗的
王志新
回答: 刮疣治疗通常采用物理清除联合药物治疗的方式,主要包括冷冻治疗、激光治疗、电灼治疗、手术切除及外用药物等。疣是由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引起的皮肤赘生物,需根据疣体类型、大小及部位选择个体化方案。 一、冷冻治疗 冷冻治疗通过液氮低温使疣体组织坏死脱落,适用于寻常疣、跖疣等表浅疣体。治疗时可能伴随短暂疼痛,需重复进行2-3次,间隔2-3周。治疗后局部可能出现水疱或色素沉着,需保持创面干燥避免感染。冷冻治疗对周围正常组织损伤较小,但深部疣体可能需配合其他疗法。 二、激光治疗 激光治疗利用二氧化碳激光气化疣体组织,适用于甲周疣、尖锐湿疣等难治性疣。治疗精准度高且出血少,但可能遗留浅表瘢痕。术后需涂抹抗生素软膏如莫匹罗星软膏预防感染,避免接触水直至结痂脱落。激光治疗对HPV病毒有直接灭活作用,复发概率较低。 三、电灼治疗 电灼治疗通过高频电流烧灼疣体基底部,适用于带蒂疣或较大疣体。治疗时需局部麻醉,术后形成焦痂需自然脱落。可能产生暂时性色素减退,瘢痕体质者慎用。电灼可彻底清除可见疣体,但需配合干扰素凝胶等药物降低复发风险。 四、手术切除 手术切除适用于直径超过1厘米的巨型疣或疑似恶变疣体。采用梭形切口完整剥离疣体并缝合,术后病理检查确认性质。需定期换药并使用复方多粘菌素B软膏预防感染,拆线后可能需加压包扎防止瘢痕增生。手术能一次性解决病灶,但创伤较大且可能影响局部功能。 五、外用药物 外用药物如水杨酸软膏、咪喹莫特乳膏、鬼臼毒素酊等,适用于儿童或面部细小疣体。药物通过腐蚀或免疫调节作用促使疣体脱落,需持续使用4-8周。治疗期间可能出现局部红肿,应避开正常皮肤涂抹。药物疗法痛苦小但疗程长,需配合提高免疫力减少复发。 疣治疗后需保持患处清洁干燥,避免搔抓导致病毒扩散。建议加强营养摄入,适当补充维生素A、维生素C等增强免疫功能。穿透气鞋袜防止足部疣复发,性接触传播型疣应伴侣同治。若疣体反复发作或短期内增多,需排查免疫缺陷疾病并及时复诊调整治疗方案。 王志新主任医师中日友好医院儿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