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心血管内科 (共14位医生)

科室简介

心血管内科经过长期、特别是近十多年的努力,走到了我省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界的前列,目前是成都市医学重点学科、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省级中西医结合重点专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

学科带头人中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成都市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成都市拔尖人才、四川省和成都市名中医。长期开展科研工作并取得成绩,获四川省中医药科技进步三等奖、成都市政府科技逬步三等奖和成都市卫生局科技进步二等奖;接受了国家中医管理局、省中医管理局、市科委、省卫生厅、市卫生局的重奌科研课题共14项,还参与了国际合作项目3项、国内合作项目5项;并获省、市、厅、局科技进步奖7项,国家专利1项。目前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心衰协作组成员单位,正在参加国家中管局临床路径工作。

该科具备心功能室、心脏介入导管室、CCU监护室、生化实验室和动物实验室,建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研(二级)实验室“心血管功能实验室”。科室将以中医传统理论和中西医结合的研究成果为基础,并紧跟现代医学的发展步伐,利用心脏介入技术、心脏结构和功能的无创检测技术、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计算机和先进的数理统计工具和方法,建设一个高水平的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学科。科室在发展西医、吸收西医心血管方面的先进技术和成果的同时,时时不忘从传统中医中获取营养。特别注意中、西医两种医学体系的互补性研究,力促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发展。例如针对冠心病介入性治疗和急性心梗溶栓造成的缺血后再灌注,开展了葛根素对大鼠心肌顿抑模型的干预研究;针对硝酸酯容易产生耐药性的棘手难题,开展了复方丹参注射液抗硝酸酯耐药的研究,在抗耐药机制研究方面、除了抗氧化机制外、还从内皮依赖血管活性因子的基因表达方面进行了深层次的研究;其它研究还有活血类中药对扩血管类西药致氧分压下降的干预研究和通心络对心血管作用的基础与临床研究等。特别是95年以来对心力衰竭所做的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系列研究,成绩显着。科室学术技术水平居省内先进,在中西医结合诊治心血管疾病方面跃居全国领先水平。

该科室拥有有床位63张,。另设心血管研究室、无创心功能检查室和心血管实验室。

科室有主任医师3人,副主任医师5人,主治医师4人,科室医生具有博士学位1人,硕士学位7人。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推荐医生

推荐医院

医院动态

更多 >

我院被评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首批中医住院医师、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培养)基地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国发〔2011〕23号)、《关于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指导意见》(国卫科教发〔2013〕56号)精神,加强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中医类别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工作,在各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推荐基础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遴选确定了首批208个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217个中医类别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基地(临床培养基地)、309个中医类别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基地(基层培养基地),四川省获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13个、中医类别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基地16个。我院同时被评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首批中医住院医师、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培养)基地,也是成都市级医疗机构中唯一的同类基地。 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和中医类别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基地是承担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中医类别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工作的规范化培训机构。我院作为培训基地要严格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各项规定,加强自身建设,完善相关条件,确保培训质量。特别是要注重培训过程管理,加强培训过程的质量评价,为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中医类别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作出贡献。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预防心脏病的方法有哪些
郝盼盼
回答: 预防心脏病的方法主要有控制血压、健康饮食、规律运动、戒烟限酒、管理压力。心脏病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通过生活方式调整和健康管理可有效降低发病概率。 1、控制血压 高血压是心脏病的重要危险因素,长期血压升高会导致动脉硬化,增加心脏负担。定期监测血压有助于早期干预,血压控制目标通常为收缩压低于140毫米汞柱,舒张压低于90毫米汞柱。减少钠盐摄入、保持适当体重、避免情绪波动对血压控制有帮助。若血压持续偏高,需遵医嘱使用降压药物如苯磺酸氨氯地平片、缬沙坦胶囊等。 2、健康饮食 均衡饮食有助于维持心血管健康,建议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和优质蛋白摄入,减少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的摄入。地中海饮食模式被证实对心脏有益,其特点为富含橄榄油、坚果、鱼类等食物。限制加工食品和高糖饮料,每日盐摄入量不超过5克。适量补充富含欧米伽3脂肪酸的食物如三文鱼、亚麻籽等。 3、规律运动 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可增强心脏功能,改善血液循环。适合的运动包括快走、游泳、骑自行车等,运动时心率应控制在最大心率的60%-70%。避免久坐,每小时起身活动5分钟。对于已有心脏问题者,需在医生指导下制定个性化运动方案,避免突然剧烈运动引发心脏不适。 4、戒烟限酒 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进程,戒烟可显著降低心脏病风险。被动吸烟同样有害,应避免接触二手烟环境。饮酒应适量,男性每日酒精摄入不超过25克,女性不超过15克。长期过量饮酒会导致心肌病变,增加心律失常风险。必要时可寻求专业戒烟帮助或使用尼古丁替代疗法。 5、管理压力 长期精神压力会升高血压和胆固醇水平,增加心脏病发作概率。通过冥想、深呼吸、瑜伽等方式缓解压力,保证充足睡眠。培养兴趣爱好,保持心理平衡。若出现持续焦虑或抑郁情绪,应及时寻求心理干预。社交支持和积极乐观的心态对心血管健康有保护作用。 预防心脏病需要长期坚持健康生活方式,定期体检可早期发现风险因素。40岁以上人群建议每年检查血脂、血糖等指标。保持理想体重,男性腰围应小于90厘米,女性小于85厘米。注意胸闷、气短等心脏不适症状,及时就医评估。家族中有早发心脏病史者更应加强预防措施,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针对性干预。 郝盼盼主任医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心血管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