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

新生儿科 (共5位医生)

科室简介

该科自1983年建科30年来,在医、教、研等方面均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现已成为泸州医学院儿科临床硕士点和护理硕士点,川南危重新生儿转运、早产儿监护中心,美国儿科学会和心连心机构“新生儿复苏”培训基地,中国医师协会新生儿专业委员会委员单位,四川省医学会新生儿学组副组长和围产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单位,泸州市新生儿学组组长单位和泸州市围产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

科室拥有一支高素质、较稳定的学科队伍:有教授3人,副教授2人,主治医师3人,医师5人,专业护理人员28人,硕士以上人员9人,硕士研究生导师2人,中国医师协会新生儿专业委员会2人,四川省围产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人,四川省新生儿学组副组长1人,泸州市新生儿学组组长1人,泸州市围产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1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1人,四川省卫生厅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人。每年有3-4名新生儿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

科室设备齐全,技术精湛,分为早产儿组、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足月儿组、感染组四个片区,设有营养室、光疗室和高压氧康复室,拥有常频和高频呼吸机、远红外抢救台、早产儿培养箱、蓝光治疗箱、多功能监护仪、亚低温治疗仪、黄疸监测仪、血糖监测仪、血气分析仪、肺功能监测、脑功能监测等设备价值达3000万的仪器设备。在新生儿窒息复苏及窒息后多器官障碍综合症的诊治、新生儿感染性疾病的病原体监测、治疗,新生儿黄疸的诊治、早产儿的监护及并发症的处理、危重新生儿院前急救等方面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完成了四川省首例联体婴儿分离术的术前医疗护理工作。率先在省内开展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肺透明膜病和亚低温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率先在川南地区开展换血疗法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高频振荡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PICC和早产儿十二指肠喂养等新技术。

承担中华儿科基金、四川省杰出青年基金等科研课题20余项,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CI收录2篇,Medline收录20篇,中文核心期刊50篇。在新生儿窒息后多器官损害,高氧性肺损害的免疫炎症机制及防治研究方面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病区收治的主要疾病种类:早产儿、新生儿肺炎、新生儿黄疸、新生儿败血症、新生儿溶血病、新生儿窒息、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颅内出血、胎粪吸入综合症、新生儿肺透明膜病、新生儿惊厥、新生儿出血症、新生儿肺出血、新生儿休克、新生儿肺动脉高压、先天性心脏病、新生儿多器官障碍综合症、产伤性疾病、各种先天性代谢异常和遗传性疾病。

医疗工作:随着科室的不断发展,近五年来每年收治危重新生儿达2000人次,病床使用率保持在100%左右。低出生体重儿的存活率达92%。在新生儿窒息复苏及窒息后多器官障碍综合症的诊治、新生儿感染性疾病的病原体监测、治疗,新生儿黄疸的诊治、早产儿的监护、管理及并发症的处理、危重新生儿院前急救等方面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率先在省内开展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肺透明膜病和亚低温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率先在川南地区开展换血疗法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等新技术,完成了四川省首例联体婴儿分离术前医护工作。医疗工作的目标已由降低新生儿病死率转到在降低病死率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减少致残率、提高患儿生存和生活质量。危重新生儿的转运覆盖云、贵、川、渝地区。病人出院满意率达95%以上。

教学工作:平均每年接收泸州医学院专科、本科、成教等不同层次的实习生约800-1000人次的实习,以及基层医院进修生10余名和规陪医生规陪护士10-20名的培训任务。新生儿专业作为泸州医学院儿科硕士点,现有硕士生导师2人,每年招收硕士研究生3-6名。

科学研究:近五年来,承担四川省杰出青年基金等科研课题20项,获省市科技进步奖7项次,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被SCI收录2篇,Meline 收录20篇,中文核心期刊5篇。在新生儿窒息后多器官损害,高氧性肺损害的免疫炎症机制及防治研究方面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科室主任:董文斌 教授 硕士研究生导师

科副主任:李清平 教授 硕士研究生导师

科室电话:0830-3165615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推荐医生

推荐医院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2岁宝宝反复发烧
葛伟
回答: 2岁宝宝反复发烧可能与上呼吸道感染、幼儿急疹、尿路感染、中耳炎、川崎病等原因有关。反复发热通常表现为体温波动超过38摄氏度且持续3天以上,可能伴随食欲减退、精神萎靡等症状。建议家长及时就医,通过血常规、尿常规等检查明确病因。 1、上呼吸道感染 病毒或细菌感染引起的鼻咽部炎症是幼儿发热常见原因。患儿可能出现流涕、咳嗽症状,体温可升至39摄氏度。治疗需遵医嘱使用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干混悬剂等药物。家长应保持室内空气流通,用温水擦拭腋窝等部位辅助降温。 2、幼儿急疹 人类疱疹病毒6型感染导致的急性发热性疾病,多发于6-18月龄婴幼儿。特征为持续3-5天高热后出现玫瑰色皮疹。可遵医嘱使用布洛芬混悬滴剂退热,无须使用抗生素。家长需注意补充水分,避免穿着过多衣物影响散热。 3、尿路感染 婴幼儿尿道较短易发生细菌逆行感染,女童发病率较高。除发热外可能出现排尿哭闹、尿液浑浊。确诊需进行尿培养,治疗常用头孢克肟颗粒、阿莫西林颗粒等抗生素。家长应勤换尿布,保持会阴清洁。 4、中耳炎 咽鼓管功能未完善易致中耳积液继发感染,表现为夜间哭闹、抓耳动作。耳镜检查可见鼓膜充血,治疗需使用氧氟沙星滴耳液联合阿奇霉素干混悬剂。哺乳时保持头部抬高体位有助于预防复发。 5、川崎病 病因未明的血管炎性疾病,持续发热超过5天伴草莓舌、手足硬肿等特征。需住院接受丙种球蛋白静脉注射治疗,延迟治疗可能引发冠状动脉病变。家长发现疑似症状应立即就医。 日常护理中家长应记录发热时间与体温变化,发热期间每4小时测量一次体温。保持每日饮水量达到500-800毫升,选择米汤、稀释果汁等易消化流食。体温超过38.5摄氏度时可遵医嘱使用对乙酰氨基酚栓剂,禁止使用酒精擦浴。恢复期避免去人群密集场所,注意观察有无皮疹、抽搐等新发症状。若发热伴随意识模糊、呼吸急促或皮肤瘀斑需急诊处理。 葛伟副主任医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小儿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