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江市第一人民医院

推荐医生

推荐医院

医院动态

更多 >

我院神经内科完成首例脑动脉支架成形术

近日,我院神经内科成功为一例脑动脉狭窄的患者实施了脑动脉支架成形术。患者,男性,万某某,59岁,因反复四肢麻木,左侧肢体活动障碍6年。入院诊断为:脑梗死,高脂血症,2-型糖尿病,冠心病。在神经内科做全脑血管动脉造影术诊断为右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重度狭窄80%,在局麻下,由我院神经内科周立副主任医师和华西医院神经内科郑洪波教授经合作完成了股动脉行右侧海绵窦段重度狭窄支架成形术。术后患者症状明显缓解,治愈出院。 脑血管狭窄的支架治疗是近几年开展的一项新的治疗和预防脑血管病的方法之一。脑血管狭窄是导致脑缺血发作(TIA)及脑梗死的主要原因。要物质来哦对于狭窄的血管不能起到改善的作用。只能够促进侧支循环的代偿来改善脑组织的血液灌注,但是药物治疗后脑血管的代偿是有限度的,血管狭窄程度较重或伴多支狭窄的患者通过药物治疗不能达到足够的代偿而发生脑梗死或脑缺血发作。有支架指征的患者通过狭窄血管的支架治疗,可以直接把病变血管扩开,及时保证脑组织血流灌注,直接预防脑卒中的发生。 指征:1.血管狭窄程度>75%. 2.血管狭窄程度>50%,但有临床症状,如TIA,脑梗死。 3.药物治疗预防脑卒中的发生。 4.不愿或不能行血管内膜剥离术的脑血管狭窄患者。 术前检查:CT或核磁共振成像(MR2),CTA或MRA。全脑血管造影术明确临床症状与狭窄血管有关。其他血常规,凝血常规,肝肾功,心电图。 术后:阿司匹林肠溶片与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并检测凝血常规,血常规,观察有无出血转化。 目前,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已成为治疗脑动脉狭窄的首选方法,其能有效治疗脑动脉狭窄从而改善脑部血供并预防脑梗死的发生,是一种微创、安全的治疗手段。标志着我院神经内科的发展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同时也开辟了内江市首例颈内动脉海绵窦段重度狭窄球囊支架成形术的新篇章。(周立 田洁 余秀)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剧烈运动时尿失禁
李青
回答: 剧烈运动时尿失禁可能与盆底肌松弛、膀胱过度活动症、压力性尿失禁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运动时尿液不自主流出、尿频尿急等症状。可通过盆底肌训练、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改善。 1、盆底肌松弛 盆底肌松弛是导致运动时尿失禁的常见原因,多见于产后女性或中老年人群。盆底肌群无法有效支撑膀胱和尿道,在腹压增加时出现漏尿。建议通过凯格尔运动增强肌力,每天重复进行收缩肛门和阴道的动作,坚持3-6个月可见改善。严重者可配合电刺激治疗或生物反馈训练。 2、膀胱过度活动症 膀胱过度活动症患者膀胱逼尿肌异常收缩,可能伴随尿急、夜尿增多。运动时腹部压力变化易诱发漏尿。可遵医嘱使用琥珀酸索利那新片、盐酸奥昔布宁缓释片等M受体拮抗剂,或米拉贝隆缓释片等β3受体激动剂。需注意这类药物可能引起口干、便秘等副作用。 3、压力性尿失禁 压力性尿失禁与尿道括约肌功能缺陷相关,咳嗽、跳跃等动作均可引发漏尿。轻中度患者可采用阴道哑铃训练,重度需考虑无张力尿道中段悬吊术等手术。术后需避免提重物及剧烈运动1-2个月,防止吊带移位影响疗效。 4、激素水平变化 围绝经期雌激素下降会导致尿道黏膜萎缩,降低控尿能力。局部使用雌三醇乳膏可改善尿道黏膜血供,但长期使用需监测乳腺和子宫内膜情况。非激素疗法如植物雌激素补充也可作为替代选择。 5、神经源性膀胱 糖尿病、腰椎间盘突出等疾病可能损伤支配膀胱的神经,导致感觉减退和排尿失控。需通过尿流动力学检查明确病因,采用间歇导尿配合甲钴胺片营养神经。此类患者运动时建议使用专用吸水护垫,防止皮肤浸渍。 日常应避免摄入咖啡因及碳酸饮料,控制每日液体摄入总量。运动前彻底排空膀胱,选择瑜伽、游泳等低冲击运动替代跑步、跳绳。超重者需减重以降低腹压,吸烟者应戒烟减少咳嗽频率。若症状持续加重或伴随血尿、腰痛,须及时排查泌尿系统器质性疾病。 李青主任医师北京安贞医院泌尿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