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耳鼻咽喉科 (共21位医生)

科室简介
耳鼻咽喉科始建于50年代,由谭惠风、石义生、余廷龄、陆家熹等一大批国内外著名的耳鼻咽喉科专家从上海内迁重庆后建立,是西南地区最早成立的诊治耳鼻咽喉疾病的特色专科之一。经过40多年的发展,目前已成为技术雄厚、设备一流、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耳鼻咽喉科中心。耳鼻咽喉科对喉癌、喉咽癌的诊断和治疗积累了丰富经验,在国内率先开展鼻咽癌早期诊断筛选的研究,并不断创新对晚期喉癌、喉咽癌、鼻咽癌的诊断和治疗方法,能开展喉癌、喉咽癌的各种手术治疗及发音重建手术,其中,“改良声门水平切除治疗双声带癌”获得重庆市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处于国内领先水平。近年来,开展颅面联合径路治疗颅底肿瘤获得成功,并在国内率先开展记忆合金支架预防和治疗全喉切除术后造口狭窄,减轻了患者术后痛苦,取得了较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耳鼻咽喉科对变应性疾病及鼻腔鼻窦疾病的研究是耳鼻咽喉科特色之一,进行了长期系统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并注重与国外的学术交流。设有变态反应室,对过敏性鼻炎及其它上呼吸道变应性疾病的诊治有丰富经验,同时,应用鼻窦内窥镜手术治疗鼻腔鼻窦疾病,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并较早开展了经鼻窦内窥镜视神经管减压术,脑肾液鼻漏修补术等疑难手术。
  耳鼻咽喉科有先进的听力检测室,并配备有专职听力检测人员三名,对耳鸣、脑晕、神经性耳聋等疾病的诊治有丰富经验,能进行各种助听器的验配,并与加拿大合作,建立“听力康复及助听器验配中心”。同时,耳鼻咽喉科积极开展鼓室成形术、面神经减压术、内淋巴囊减压术等耳显微外科手术,并准备开展电子耳蜗置入,使耳聋患者回到神奇的有声世界。
  耳鼻咽喉科技术力量雄厚,人员结构合理,有教授2人,副教授6人,硕士生导师7人,留学归国人员2人,其中,医学博士2人,博士研究生2人,硕士及硕士研究生4人,形成了强大的科技队伍和合理的人材梯队。
  耳鼻咽喉科是国务院学位办授权的医学硕士授予单位,并接受各级耳鼻咽喉科医师进修及研究生培训任务,承担重庆医科大学医学一系的“耳鼻咽喉科学”教学工作。耳鼻咽喉科注重医疗与科研结合,积极开展耳鼻咽喉疾病的基础研究,承担国家及省部级课题多项,多次获得省部级科研成果奖。科研工作的开展,促进了我科临床诊疗水平的不断提高。
  耳鼻咽喉科注意设备更新,拥有一大批现代化的医术仪器。目前我科有Alis-3型多导睡眠监控仪,眼震电图及前庭功能检测仪,Hsm-Ⅲ脉冲YAG激光治疗机,OlympusAIE-10纤维喉镜及FF-99型光电子内窥镜显像仪,AudiometerA2-26型中耳分析仪,Madsem-922型纯音测听仪,有多功能手术显微镜,STORZ鼻窦镜等大中型医疗设备,能满足我科临床所需。
  耳鼻咽喉科全心全意为伤病员服务是我们的宗旨,使广大患者满意是我们的心愿。我科医师愿竭诚为广大患者提供优质服务,我科门诊均由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教授担任,为广大患者解除痛苦是我们全体医护人员的职责,我们愿伸出热情之手,成为您的忠实朋友,共同迎接明天的太阳。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推荐医生

推荐医院

医院动态

更多 >

重医一院产科成功实施胎儿镜下白化病检查

2014年7月4日中午,重医一院产科胎儿医学团队为一位孕24周的孕妇成功实施了胎儿镜下白化病检查,该手术是产科继胎儿镜下胎盘吻合血管电凝术后在胎儿宫内诊断领域的又一重大突破。 该孕妇王某来自彭水,9年前曾生育一女,女儿出生后头发金黄,随着年龄增大,全身毛发逐步变成了白色,来渝就诊后被诊断为白化病。今年初,王某怀上二胎的消息让全家人兴奋不已,但同时也充满担忧,担心生下来的宝宝又是白化病。在得知重庆市产前诊断中心有相关检查技术后,王某来到重医一院,产科黄帅医师对她进行了详细检查并建议实施胎儿镜下白化病检查。据了解,胎儿镜检查是在超声定位后用很细的光学纤维内镜经母体腹壁穿刺,经子宫壁进入羊膜腔,观察胎儿外貌,是产前诊断最直接有效的技术。 7月4日,重医一院产科副主任漆洪波、李俊男主治医师和黄帅医师共同为王某进行胎儿镜下白化病检查,手术难度较大(胎盘位于前壁,且胎儿为臀先露仰卧位),在准确超声定位避开胎盘后,躲过肢体以及胎盘终于顺利查看到胎儿头部毛发,胎儿镜下显示胎儿的头发是黑色。术后检查后胎儿一切正常,两天后王某顺利出院。 据悉,借助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重医一院产科购置了胎儿医学治疗设备,并进行胎儿医学人才培养。目前,产科已成功开展了产时胎儿外科手术、胎儿镜下胎盘吻合血管电凝术、射频消融选择性减胎术(中国中西部地区首例)等,此次手术是重医一院产科首次用胎儿镜检查白化病,体现了该科在西南地区胎儿宫内诊断技术以及胎儿宫内治疗水平的领先地位。胎儿镜除用于胎盘吻合血管电凝术、白化病检查等外,还可进行皮肤活检、外生殖器畸形检查等。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高血压持续不降的原因
高云
回答: 高血压持续不降可能与遗传因素、不良生活习惯、药物依从性差、继发性高血压未确诊或合并其他慢性疾病有关。长期血压控制不佳会增加心脑血管疾病风险,需及时排查原因并调整治疗方案。 1、遗传因素 原发性高血压具有家族聚集性,若父母双方均有高血压病史,子女患病概率显著升高。这类患者可能存在钠敏感性增强、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异常等遗传缺陷,导致血管持续收缩。建议通过基因检测明确风险,日常需严格限盐并定期监测血压。 2、不良生活习惯 高钠饮食、酗酒、吸烟及缺乏运动均可导致血压难以控制。每日钠摄入量超过5克会加重水钠潴留,酒精会损伤血管内皮功能,尼古丁则引起血管痉挛。需逐步将食盐量降至3-5克/日,戒断烟酒,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 3、用药不规范 漏服降压药或自行调整剂量是常见原因。部分患者因担心药物副作用间断服用钙拮抗剂如苯磺酸氨氯地平片,或擅自停用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如缬沙坦胶囊。需使用分装药盒提醒服药,定期复查肝肾功能评估药物安全性。 4、继发性高血压 约10%难治性高血压由肾动脉狭窄、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等疾病引发。肾血管性高血压患者会出现肾素活性异常升高,嗜铬细胞瘤则表现为阵发性血压骤升。需通过肾上腺CT、肾动脉造影等检查确诊,必要时行介入或腹腔镜手术。 5、合并代谢性疾病 糖尿病、高尿酸血症等会加重血管损伤。胰岛素抵抗可激活交感神经,尿酸结晶沉积会引发血管炎症反应。建议联合使用二甲双胍缓释片与非布司他片,同时控制血糖与尿酸水平,血压目标值应低于130/80mmHg。 高血压患者需每日早晚定时测量血压并记录,选择低脂高纤维饮食如燕麦、西蓝花等,避免情绪激动和过度劳累。若调整生活方式后血压仍高于140/90mmHg持续1周,或出现头痛、视物模糊等症状,应立即到心血管内科就诊。长期未控制的高血压可能引发脑出血、心力衰竭等严重并发症,规范治疗可显著改善预后。 高云副主任医师北京安贞医院心血管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