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胸外科 (共6位医生)

科室简介

胸外科已分成三个专科:肺肿瘤科、食管纵膈肿瘤科、乳腺科。

广州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胸外科(肺肿瘤科)历经几代专家的努力,现发展壮大到国内有较高知名度的胸部肿瘤专科。目前肺肿瘤科在职主任医师(教授)3人,副主任医师(副教授)2人。是中国临床肿瘤协作中心常委、中国老年肿瘤学会常委、广东省肿瘤学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胸外科医师协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副主任委员等成员单位。科室拥有广州医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3人,每年培养硕士研究生多名。现开放病床44张,是医院的重点学科。

肺肿瘤单病种诊治是一个集影像诊断、病理、外科、放疗、化疗等多门学科为一体的学科。依托医学院以及肿瘤医院强大的综合实力,拥有PET-CT、螺旋CT、磁共振、电视胸腔镜、电视纵隔镜、纤维支气管镜等整套齐全的胸部肿瘤尤其是肺癌诊疗设备。是国内率先开展肺肿瘤基因检测的单位之一,诊断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肺肿瘤个体化治疗提供了保证。

该科尤其是以肺肿瘤治疗为特色,参照国际、国内先进的诊治规范进行治疗,提倡以外科为主,并联合放疗、化疗、生物治疗及其它新技术的个体化、规范化的多学科综合治疗。对一些复杂胸部肿瘤手术、微创手术以及综合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肺癌根治合并胸壁成形,隆突重建术,支气管、肺动脉双袖式切除成型术,肺癌侵及心房根治手术,复杂食管癌根治术,巨大胸部肿瘤切除等高难度手术。手术治疗水平处于国内先进水平。

该科还建立了胸部肿瘤标本库;开展了预测肺癌、乳腺癌、食管癌个体化治疗系统及其临床应用研究;各种微创手术的优化和改进的临床研究。承担了广州医学院本科及研究生胸部肿瘤学教学任务;在读研究生6名;在研省级及以上科研课题8项,每年均在国内外发表高质量的论文6篇以上。

食管纵隔肿瘤外科目前收治肺癌、食管癌、贲门癌、纵隔、胸壁肿瘤及乳腺肿瘤患者,尤其是食管、贲门癌为特色,现有病床42张,专业技术人员7人,其中主任医师1人,副主任医师3人;大多数医生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社会兼职有中国临床肿瘤协作中心常委、中华医学会广东省肿瘤学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副主任委员和中国抗癌协会食管癌专业委员会常委等职。

数十年来,在国际知名专家邵令方教授的关心和指导下,食管纵隔肿瘤外科先后开展了食管癌吻合和重建技术的研究、食管癌切除范围的研究、食管癌“二野”和“三野”淋巴结清扫的对比研究、食管癌术前放化疗多学科综合治疗等多项临床研究项目,创新改进了多种吻合技术(如包埋缝缩法、胃壁锲入粘膜瓣成形吻合法、分层吻合法等)。在国内率先倡导开展了独具特色的食管胃颈部吻合术、气管隆突切除重建术、气管血管成形术、根治性放疗后复发或伴有复杂合并症的食管癌手术、食管癌术后保留食管再发病手术、难治性食管气管瘘合并复杂脓胸手术等多种高难度复杂手术。

经过几代人的努力,食管纵隔肿瘤外科先后主编、参编在学术领域很有影响力的学术专著十余部,发表专业论文数百篇,承担多项科研项目,取得了多项科研成果。食管纵隔肿瘤外科将着眼于完善胸部微创外科技术和食管癌、肺癌的“加速康复外科模式和技术”以及食管癌、肺癌的基础应用研究,通过基本建设、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齐头并进,继续保持学科优势地位,不断增强学科实力和影响力,努力打造成为华南地区极具影响力的临床学科。

乳腺科现有教授、主任医师1人,副主任医师3人,主治医师2人,住院医师2人, 硕士生导师1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者2人,硕士学位者5人。开放床位40张,配备了乳腺麦默通微创旋切系统、全数字乳腺钼靶仪、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乳腺肿瘤成像探测系统等一大批目前业内先进水平的乳腺肿瘤检测、治疗系统。在以学科带头人、广东省医学会乳腺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李洪胜教授为首的团队共同努力下,建立了一套科学、完善、高效的乳腺癌等胸部肿瘤诊治体系。本科与上海临检中心合作,开展唯一由ASCO和NCCN指南联合推荐的多基因检测-乳腺癌21基因检测、循环肿瘤细胞(CTC)检测,为提供乳腺癌个体化治疗系统方案提供依据。与华南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合作,采用当今最为先进的肿瘤微组织块培养-MTT终点染色-计算机图像分析检测体外药物敏感性的方法在体外筛选、指导临床选择对乳腺癌病人可能敏感的化疗药物,一定程度上实现个体化治疗。近三年主持中国临床肿瘤学科学基金、广东省卫生厅、广东省科技厅、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州市属高校科研重点攻关项目、广州市医药卫生科技项目、广州市卫生局一般引导项目等10余项科研课题,主编出版了《肿瘤转移学》、参编《RNA干扰的生物学原理与应用》等多部肿瘤学权威著作,在中华医学系列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我们将用精湛的医术、优质的服务,为每一位患者提供最先进,最有效的治疗方案,实现早日康复的目标。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推荐医生

推荐医院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体温低于35度称为体温过低
徐建威
回答: 体温低于35度称为体温过低,属于需要紧急干预的异常情况。体温过低可能与寒冷暴露、代谢异常、药物作用、内分泌疾病、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寒战、意识模糊、心率减慢、皮肤苍白等症状。建议立即采取复温措施并就医。 寒冷暴露是体温过低的常见原因,长时间处于低温环境或穿着单薄会导致体热大量流失。此时需转移到温暖场所,更换干燥衣物,饮用温热糖水帮助产热。若伴有冻伤需避免揉搓患处,用38-42度温水缓慢复温。代谢异常如甲状腺功能减退会降低基础代谢率,患者可能出现表情淡漠、声音嘶哑等伴随症状,需遵医嘱使用左甲状腺素钠片等药物调节。某些镇静类药物如地西泮片可能抑制体温调节中枢,用药后出现嗜睡伴随体温下降时应及时停药并就医。 内分泌疾病中垂体功能减退或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可能导致体温过低,常合并低血压、乏力等症状,需通过氢化可的松注射液等激素替代治疗。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如脑卒中或外伤会影响下丘脑调温功能,可能伴随瞳孔异常或肢体瘫痪,需通过CT等检查明确病因。老年人、婴幼儿、营养不良者因体温调节能力弱更易发生体温过低,寒冷季节需保持室温20-22度,穿戴帽子手套减少散热,避免酒精擦拭等错误复温方式。 发现体温过低时应立即测量核心温度,轻度低温采用被动复温如加盖毛毯,中重度需主动复温如静脉输注加温液体。复温过程中需监测心律,避免复温过快导致休克。日常需注意防寒保暖,糖尿病患者外出携带糖果预防低血糖,服用镇静类药物者避免单独外出。若反复出现不明原因体温过低,建议完善甲状腺功能、垂体激素等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 徐建威副主任医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普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