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头颈科 (共5位医生)

科室简介
头颈科为头颈肿瘤外科,现有医生6人,其中副主任医师4人、主治医师1人、医学硕士1人。现任头颈科副主任廖卫国副主任医师从事头颈肿瘤临床工作20余年,擅长头颈肿瘤的外科手术治疗。
  头颈科疾病诊治范围:主要进行头颈部肿瘤的诊断、治疗及研究、教学工作。主要诊治:甲状腺癌、喉癌、口腔癌、腮腺肿瘤、鼻腔及鼻窦恶性肿瘤、颈动脉体瘤及头颈部皮肤、血管肿瘤等,及手术后组织缺损和功能修复。
  头颈科业务工作概况:每年收治头颈肿瘤病人约400多人次,患者年龄从5个月到82岁,进行头颈部良、恶性肿瘤手术300多台。包括水平半喉、垂直半喉、3/4喉切除会厌下移修复术、全喉切除、喉再造术、喉发音重建术;甲状腺癌联合根治术;上颌骨全、次全切除术;保存下颌骨舌癌根治术、胸大肌带蒂岛状皮瓣舌重建术;面神解剖腮腺切除术;口腔、颌面肿物切除修复整容术;颅底肿瘤切除术等等。
  头颈科主要专长
  甲状腺癌(Thyroid carcinoma)甲状腺癌为头颈部常见肿瘤。主要临床表现为颈前部发现无痛性肿块,早期良恶性较难鉴别,易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治疗方法首选手术治疗,术中常规冰冻病理诊断,避免误诊,采用合理的手术方式。甲状腺癌预后良好,甲状腺乳头状癌术后5年、10年、15年、20年的生存率可达95.62%、88.43%、83.85%和75.41%。
  喉癌(Carinoma of the Larynx) 喉癌的发病率有逐渐增长的趋势。长期接触有害气体、吸烟、饮酒为诱发因素。中年以上,尤其吸烟者,声嘶超过2周以上,或较长时间咽部有异物感或吞烟困难者,都必须进行喉部检查。 手术治疗为喉癌的主要治疗手段。手术既要彻底切除癌肿组织,又要保留发声功能,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我科开展的手术有水平半喉、垂直半喉、3/4喉切除会厌下移修复术、全喉切除、喉发音重建等。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喉癌的预后较好,5年生存率一般在40%以上。声门癌疗效最佳,5年生存率可达66-85%,早期者可达90%以上。
  舌癌(Carcinoma of the tongue)舌癌在口腔癌中最常见。舌癌的病因与局部创伤(多为残根及锐利牙嵴)和烟酒嗜好、粘膜白斑病等有关。舌癌早期可表现为溃疡、外生与浸润三种类型。舌癌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率可高达60-80%。早期舌癌可考虑放疗、单纯手术或冷冻治疗,晚期则需综合治疗。我科对舌癌的手术治疗有丰富的经验,开展了胸锁乳突肌或胸大肌带蒂岛状皮瓣舌重建术,保留了舌的功能,取得了良好的疗效,达国内先进水平。以手术为主的3年、5年生存率一般在60%以上。T1病例则可达90%以上。
  头颈部癌的功能保全手术及一期重建。头颈部是人体五官及上呼吸道,消化道等主要器官比较集中的部位,可发生各种类型的恶性肿瘤。以手术治疗和放射治疗为主。治疗失败的原因主要为局部复发(占83%)。主要原因可能与手术对考虑到缺损较大难于修复及影响美观而限制了肿瘤切除的范围导致肿瘤安全缘不足。近年来头颈科先后开展保留喉功能的喉部分切除手术,口腔癌口腔下颌骨缺损的腓骨或髂骨瓣的修复重建,前臂皮瓣修复口腔面颊部缺损,下咽颈段食管癌切除后游离空肠或胃代下咽食管腔重建等手术,使患者维系面容,保持了吞咽、语言、咀嚼、呼吸、运动功能。尽最大努力减少术后功能障碍和畸形。已开展的手术:胸大肌皮瓣:用于修复颧部,颊部,口底,咽部,颌下及颈部广范组织的缺损。前臂皮瓣移植:用于修复舌体,口底,颊部,牙龈,咽侧软腭等各处口腔内缺损。腓骨肌皮瓣移植:上、下颌骨和软组织的缺损。
  早期喉癌和其他肿瘤的光动力治疗。光动力治疗是应用微创的靶向治疗技术治疗癌症的新方法。光动力学(Photodynamic therapy, PDT)治疗恶性肿瘤是近30年来兴起的一项肿瘤治疗新技术。它是通过静脉注射光敏剂,经过一定的时间吸收,肿瘤组织积聚了光敏剂后,再通过特定的波长的激光激活光敏剂,在肿瘤细胞内产生光化学反应杀灭肿瘤细胞,周围正常组织因残留光敏剂很少而不受损害。PDT疗法与肿瘤的其它传统疗法相比,疗效确切、副作用小、可重复治疗,无积累毒副作用,具有其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优势,可以作为各种恶性肿瘤的重要治疗或辅助治疗手段。头颈科主要用于早期喉癌、粘膜白斑和其它癌前病变、术中瘤床的照射等,已进行头颈部肿瘤治疗60多例,积累了一定的临床治疗经验。特别是对早期喉癌的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睾酮偏高是什么原因
李青
回答: 睾酮偏高可能与遗传因素、多囊卵巢综合征、肾上腺皮质增生、药物影响、内分泌肿瘤等原因有关。睾酮偏高通常表现为月经紊乱、体毛增多、痤疮等症状,可通过生活方式调整、药物治疗等方式干预。 1、遗传因素 部分人群因家族遗传倾向导致体内睾酮水平偏高,可能与基因突变或遗传代谢异常有关。这类情况通常伴随青春期发育异常或家族成员类似病史,需通过基因检测明确诊断。日常需避免高脂高糖饮食,减少外源性激素摄入,必要时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螺内酯片等抗雄激素药物调节。 2、多囊卵巢综合征 多囊卵巢综合征是育龄期女性睾酮升高的常见原因,与胰岛素抵抗、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功能紊乱有关。患者除睾酮偏高外,常伴有卵巢多囊样改变、排卵障碍,可遵医嘱使用炔雌醇环丙孕酮片调节激素,配合二甲双胍缓释片改善胰岛素抵抗。 3、肾上腺皮质增生 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会导致肾上腺源性雄激素分泌过多,21-羟化酶缺乏是最常见类型。新生儿筛查可早期发现,成年患者可能出现骨龄超前、声音低沉等表现。需长期服用氢化可的松片替代治疗,定期监测激素水平和骨密度。 4、药物影响 滥用雄激素制剂或含激素的保健品可能导致外源性睾酮升高,常见于健身人群使用合成类固醇。部分癫痫患者服用丙戊酸钠缓释片也可能干扰激素代谢。需立即停用可疑药物,并通过肝肾功能检测评估药物副作用。 5、内分泌肿瘤 肾上腺或卵巢的分泌雄激素肿瘤会异常升高睾酮,如卵巢男性化肿瘤、肾上腺腺瘤等。患者可能出现男性化体征快速进展,影像学检查可见占位性病变。确诊后需手术切除肿瘤,术后病理检查明确性质。 睾酮偏高者应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和过度压力。饮食选择低升糖指数食物,限制乳制品和红肉摄入,增加十字花科蔬菜如西蓝花帮助雌激素代谢。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但需避免过度力量训练刺激雄激素分泌。所有药物治疗均需严格遵循医嘱,定期复查激素六项和超声检查,出现多毛、脱发等症状加重时及时复诊。 李青主任医师北京安贞医院泌尿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