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头颈科 (共5位医生)

科室简介
头颈科为头颈肿瘤外科,现有医生6人,其中副主任医师4人、主治医师1人、医学硕士1人。现任头颈科副主任廖卫国副主任医师从事头颈肿瘤临床工作20余年,擅长头颈肿瘤的外科手术治疗。
  头颈科疾病诊治范围:主要进行头颈部肿瘤的诊断、治疗及研究、教学工作。主要诊治:甲状腺癌、喉癌、口腔癌、腮腺肿瘤、鼻腔及鼻窦恶性肿瘤、颈动脉体瘤及头颈部皮肤、血管肿瘤等,及手术后组织缺损和功能修复。
  头颈科业务工作概况:每年收治头颈肿瘤病人约400多人次,患者年龄从5个月到82岁,进行头颈部良、恶性肿瘤手术300多台。包括水平半喉、垂直半喉、3/4喉切除会厌下移修复术、全喉切除、喉再造术、喉发音重建术;甲状腺癌联合根治术;上颌骨全、次全切除术;保存下颌骨舌癌根治术、胸大肌带蒂岛状皮瓣舌重建术;面神解剖腮腺切除术;口腔、颌面肿物切除修复整容术;颅底肿瘤切除术等等。
  头颈科主要专长
  甲状腺癌(Thyroid carcinoma)甲状腺癌为头颈部常见肿瘤。主要临床表现为颈前部发现无痛性肿块,早期良恶性较难鉴别,易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治疗方法首选手术治疗,术中常规冰冻病理诊断,避免误诊,采用合理的手术方式。甲状腺癌预后良好,甲状腺乳头状癌术后5年、10年、15年、20年的生存率可达95.62%、88.43%、83.85%和75.41%。
  喉癌(Carinoma of the Larynx) 喉癌的发病率有逐渐增长的趋势。长期接触有害气体、吸烟、饮酒为诱发因素。中年以上,尤其吸烟者,声嘶超过2周以上,或较长时间咽部有异物感或吞烟困难者,都必须进行喉部检查。 手术治疗为喉癌的主要治疗手段。手术既要彻底切除癌肿组织,又要保留发声功能,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我科开展的手术有水平半喉、垂直半喉、3/4喉切除会厌下移修复术、全喉切除、喉发音重建等。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喉癌的预后较好,5年生存率一般在40%以上。声门癌疗效最佳,5年生存率可达66-85%,早期者可达90%以上。
  舌癌(Carcinoma of the tongue)舌癌在口腔癌中最常见。舌癌的病因与局部创伤(多为残根及锐利牙嵴)和烟酒嗜好、粘膜白斑病等有关。舌癌早期可表现为溃疡、外生与浸润三种类型。舌癌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率可高达60-80%。早期舌癌可考虑放疗、单纯手术或冷冻治疗,晚期则需综合治疗。我科对舌癌的手术治疗有丰富的经验,开展了胸锁乳突肌或胸大肌带蒂岛状皮瓣舌重建术,保留了舌的功能,取得了良好的疗效,达国内先进水平。以手术为主的3年、5年生存率一般在60%以上。T1病例则可达90%以上。
  头颈部癌的功能保全手术及一期重建。头颈部是人体五官及上呼吸道,消化道等主要器官比较集中的部位,可发生各种类型的恶性肿瘤。以手术治疗和放射治疗为主。治疗失败的原因主要为局部复发(占83%)。主要原因可能与手术对考虑到缺损较大难于修复及影响美观而限制了肿瘤切除的范围导致肿瘤安全缘不足。近年来头颈科先后开展保留喉功能的喉部分切除手术,口腔癌口腔下颌骨缺损的腓骨或髂骨瓣的修复重建,前臂皮瓣修复口腔面颊部缺损,下咽颈段食管癌切除后游离空肠或胃代下咽食管腔重建等手术,使患者维系面容,保持了吞咽、语言、咀嚼、呼吸、运动功能。尽最大努力减少术后功能障碍和畸形。已开展的手术:胸大肌皮瓣:用于修复颧部,颊部,口底,咽部,颌下及颈部广范组织的缺损。前臂皮瓣移植:用于修复舌体,口底,颊部,牙龈,咽侧软腭等各处口腔内缺损。腓骨肌皮瓣移植:上、下颌骨和软组织的缺损。
  早期喉癌和其他肿瘤的光动力治疗。光动力治疗是应用微创的靶向治疗技术治疗癌症的新方法。光动力学(Photodynamic therapy, PDT)治疗恶性肿瘤是近30年来兴起的一项肿瘤治疗新技术。它是通过静脉注射光敏剂,经过一定的时间吸收,肿瘤组织积聚了光敏剂后,再通过特定的波长的激光激活光敏剂,在肿瘤细胞内产生光化学反应杀灭肿瘤细胞,周围正常组织因残留光敏剂很少而不受损害。PDT疗法与肿瘤的其它传统疗法相比,疗效确切、副作用小、可重复治疗,无积累毒副作用,具有其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优势,可以作为各种恶性肿瘤的重要治疗或辅助治疗手段。头颈科主要用于早期喉癌、粘膜白斑和其它癌前病变、术中瘤床的照射等,已进行头颈部肿瘤治疗60多例,积累了一定的临床治疗经验。特别是对早期喉癌的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推荐医生

推荐医院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体温低于35度称为体温过低
徐建威
回答: 体温低于35度称为体温过低,属于需要紧急干预的异常情况。体温过低可能与寒冷暴露、代谢异常、药物作用、内分泌疾病、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寒战、意识模糊、心率减慢、皮肤苍白等症状。建议立即采取复温措施并就医。 寒冷暴露是体温过低的常见原因,长时间处于低温环境或穿着单薄会导致体热大量流失。此时需转移到温暖场所,更换干燥衣物,饮用温热糖水帮助产热。若伴有冻伤需避免揉搓患处,用38-42度温水缓慢复温。代谢异常如甲状腺功能减退会降低基础代谢率,患者可能出现表情淡漠、声音嘶哑等伴随症状,需遵医嘱使用左甲状腺素钠片等药物调节。某些镇静类药物如地西泮片可能抑制体温调节中枢,用药后出现嗜睡伴随体温下降时应及时停药并就医。 内分泌疾病中垂体功能减退或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可能导致体温过低,常合并低血压、乏力等症状,需通过氢化可的松注射液等激素替代治疗。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如脑卒中或外伤会影响下丘脑调温功能,可能伴随瞳孔异常或肢体瘫痪,需通过CT等检查明确病因。老年人、婴幼儿、营养不良者因体温调节能力弱更易发生体温过低,寒冷季节需保持室温20-22度,穿戴帽子手套减少散热,避免酒精擦拭等错误复温方式。 发现体温过低时应立即测量核心温度,轻度低温采用被动复温如加盖毛毯,中重度需主动复温如静脉输注加温液体。复温过程中需监测心律,避免复温过快导致休克。日常需注意防寒保暖,糖尿病患者外出携带糖果预防低血糖,服用镇静类药物者避免单独外出。若反复出现不明原因体温过低,建议完善甲状腺功能、垂体激素等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 徐建威副主任医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普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