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医附二院-附院

消化内科 (共14位医生)

科室简介

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消化内科于1984年独立建科,是一个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消化疾病诊治中心。目前由消化内镜室、消化科病房、胃肠动力室、消化道B超室和消化专科门诊组成。目前消化内镜室建筑面积500平方米,拥有4个操作间和1个内镜独立消毒间,配备了数字胃肠X光机等先进内镜设备,还设立了麻醉恢复间、读片室,拥有内镜主机7台,胃肠镜25条,十二指肠镜2条,内网络全图文报告系统10台,以及完备的消化内镜下诊治辅助设备若干;金山公司OMOM胶囊内镜1台,电子经鼻胃镜1条,超声内镜1条,为提高临床消化疾病的诊治技术起到了重要作用。开展了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硬化治疗加套扎治疗术、良恶性食管狭窄扩张内支架治疗术、贲门失弛缓症气囊(探条)扩张术、ERCP,ENBD,ERBD,EST、消化道内镜离子凝固治疗术(APC)、氩离子烧灼术、尼龙圈结扎切除术、早期食管、胃、肠肿瘤摘除术(EMR)、胃造瘘术(PEG)、消化道出血内镜下止血治疗(局部药物喷洒、微波、注射,金属止血夹等)以及无痛胃肠镜,在我省治疗内镜的治疗方面处于领先地位。每年内镜诊治患者约10000人,内镜治疗约1100人次,并培养了一批高水平的内镜医师,成为省内知名的内镜培训示范基地。消化科病房设有病床40余张,年均出入院人数约1500余人次。门诊每周六天由教授、副教授轮流坐诊,年均诊疗人数达15000~20000人次。消化内科为临床、科研、教学为一体的省级综合医院内科系统大科之一。1999年首批获昆明医学院消化内科学专业硕士授予权,目前黄华教授、常江教授、李俊教授为硕士导师,培养消化专业硕士研究生30余名;2004年获得国家认证的药物临床试验消化内科基地,黄华教授任组长,医生参加GCP培训。科室共发表专业文章90余篇,其中SCI收录3篇,参与编写消化系统疾病内镜部分新进展和部分消化系统疾病的继续教育教材及消化内镜专业书籍共4部。获得云南省科技厅科技进步奖三等奖7项。现科室共有老教授9人;在编教授4人,副教授2人,主治医师7人,住院医师5人(硕士6人,在读硕士4人,在读博士1人),组成了有优良诊疗技术水平的专业团队,病种囊括所有的消化专科疾病,包括消化性溃疡、各型食管炎、胃炎、肠道疾病、急慢性胰腺炎、胆道疾病、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消化道肿瘤、功能性胃肠病等。形成了以消化系统(食道、胃、肝脏、胰腺、小肠、大肠、腹膜)常见病、疑难病诊治、危重病抢救、内镜技术、消化道功能性疾病研究、小肠疾病诊治为特色的科室,并不断稳步建设优势项目。我们将秉承“学无止境,止于至善”“生命之托,重于泰山”的理念,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服务。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暂无医生信息

推荐医生

推荐医院

医院动态

更多 >

用细节营造温馨的术前等候环境 我院手术室专为儿童患者开辟术前等候区

“护士其实就是没有翅膀的天使,是真善美的化身。” 南丁格尔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这既是对我们护士最高的赞誉,也是对我们护士的最高要求。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人文关怀在医疗活动中的地位日益受到重视,在工作中如何体现优质护理服务,以病人为中心? 手术室是一个特殊的护理单元,我们与患者的接触远没有临床科室那么频繁。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做好优质护理,值得我们思考。儿童术前等候区就是手术室优质护理的一个方面,我们在病人等候区划出一个角落,墙上贴上卡通墙纸,摆放儿童漫画读物,音乐毯,还有各式玩具…为即将手术的小患者创造了一个温馨的等候环境。   我们用亲切和蔼的态度与孩子们交谈,用童话书中的英雄人物来鼓励他,用微笑慈爱的眼神注视他,和他们一起做游戏…增进患儿对我们的亲切感,减少对手术室的陌生感和恐惧心理,使患儿认识并愿意通过语言在或身体语言来诉说和表达自己的意愿,能够正确迅速地配合医生和护士,缩短手术准备的时间,实现合作。 优质护理不仅保证了手术的顺利进行,而且拉近了护患之间的距离,并使护理服务质量上升了一个新的台阶。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高血压患者脚肿会是什么原因
龚新宇
回答: 高血压患者脚肿可能与心力衰竭、肾功能不全、药物副作用、静脉回流障碍、低蛋白血症等因素有关。脚肿通常表现为足踝或下肢凹陷性水肿,可能伴随呼吸困难、尿量减少等症状。 1、心力衰竭 长期高血压可能导致心脏负荷加重,引发左心衰竭或全心衰竭。心脏泵血功能下降会使静脉血液回流受阻,液体渗入组织间隙形成水肿。患者可能出现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活动后气促等症状。治疗需遵医嘱使用呋塞米片、螺内酯片等利尿剂减轻水肿,同时控制血压和改善心功能。 2、肾功能不全 高血压肾损害可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水钠潴留引发水肿。患者可能伴随泡沫尿、夜尿增多等症状。需通过尿常规、血肌酐等检查评估肾功能。治疗需限制钠盐摄入,遵医嘱使用缬沙坦胶囊、硝苯地平控释片等降压药,必要时进行透析治疗。 3、药物副作用 部分降压药如硝苯地平缓释片、氨氯地平片等钙通道阻滞剂可能引起外周血管扩张,导致踝部水肿。这种水肿通常对称出现,晨轻暮重。若症状明显,可在医生指导下调整用药方案,如换用厄贝沙坦片等较少引起水肿的降压药物。 4、静脉回流障碍 高血压合并下肢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或深静脉血栓时,静脉血液回流受阻可导致单侧或双侧下肢水肿。可能伴随腿部胀痛、皮肤色素沉着等症状。需通过血管超声检查确诊,治疗包括穿戴医用弹力袜、遵医嘱使用迈之灵片等改善静脉回流药物。 5、低蛋白血症 长期高血压合并营养不良或肾病综合征时,血浆白蛋白降低可使血管内胶体渗透压下降,液体外渗形成水肿。患者可能伴随消瘦、乏力等症状。需通过血液生化检查确诊,治疗需补充优质蛋白如鱼肉、蛋清,严重时需静脉输注人血白蛋白。 高血压患者出现脚肿应每日监测血压和体重,记录水肿变化情况。饮食需限制钠盐摄入,每日不超过5克,避免腌制食品。适量食用冬瓜、红豆等利水食物,保持适度活动促进血液循环。避免长时间站立或久坐,休息时可抬高下肢。若水肿持续加重或出现胸闷、尿少等症状,须立即就医排查心肾功能。 龚新宇副主任医师中日友好医院心血管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