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

耳鼻咽喉科 (共2位医生)

科室简介

呼吸内科是我院内科中重点、独立的专科,其中(副)主任医师2人,主治医师两人,硕士研究生5人。以胸膜疾病,呼吸危重症,肺部感染性疾病,慢支肺气肿,支气管哮喘和呼吸机的治疗与技术为特色。拥有设备:肺功能仪2台、纤维支气管镜2部、有创与无创呼吸机5台。医院还配备有螺旋高速计算机断层扫描仪(CT),对肺部实体、肺血管病变有高度的清晰度。近年来开展的专科检查及治疗新项目有:有创/无创呼吸机的应用、经鼻面罩压力支持通气;介入性纤支镜常规检查、活检、刷检、灌洗、针吸、注射、气管插管,胸膜活检,肺功能(通气、换气、气道阻力、支气管激发试验、支气管扩张试验)检查,峰流速变异监测,胸腔闭式引流,微创气胸排气,急/慢性呼吸衰竭的救治,肺部感染的病原学诊断和鉴别诊断。正在开展的项目有:经鼻(面)罩无创通气的临床-社区推广应用,COPD的临床/康复治疗,“三联雾化” 吸入治疗哮喘和肺气肿,哮喘流行病学调查,吸入疗法作为常规疗法治疗支气管哮喘,哮喘和COPD的流行病调查、发病机理及临床研究。开设有呼吸内科专科/专家门诊、呼吸病房。与“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结成协作单位”,不定期请呼研所教授会诊、举办讲座,提高解决疑难、复杂、急危重症疾病的能力,

科内重视科研教学工作,举办了多场院级学术讲座,提高了我院专业技术人员解决疑难、复杂、急危重症疾病的能力,形成了一支“团结共进、互助互学、立足学科、诚实创新”的医疗学术团队。逐步形成了以“危重病抢救、呼吸专科疾病的诊治、呼吸功能的康复训练、呼吸专科门诊、呼吸适宜技术进社区”的医疗服务体系。

以病人为中心,以更经济的诊疗方案为患者解决疾苦是我们的追求。真诚希望能为广大患者解除呼吸疾病痛苦,让大家呼吸更顺畅,睡眠更安稳,生活更幸福。

李章生(副)主任医师 现任科主任。是呼吸与重症医学科的学科带头人,毕业于中山医科大学,从事临床呼吸专科工作20余年,熟练处理与抢救各种急危重症患者,熟练操作气管插管、中心静脉穿刺置管、各种呼吸机、气管镜床边诊疗等技术。有丰富的呼吸内科临床经验,特别对哮喘、慢支肺气肿、肺炎、慢性咳嗽、咯血、胸痛的诊治有较高的造诣,对支气管镜下微创治疗中晚期中央型肺癌有一定经验。获省部级科研项目1项,获市级科技成果奖2项。周一、周五上午在呼吸内科专家门诊出诊。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推荐医生

推荐医院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我想问一下,血糖高的怎么控制
袁晓勇
回答: 血糖高可通过调整饮食、增加运动、监测血糖、药物治疗、定期复查等方式控制。血糖高可能与遗传、肥胖、胰岛素抵抗、不良生活习惯、其他疾病等因素有关。 1、调整饮食 控制总热量摄入,减少精制糖和高糖食物的摄入,如糖果、蛋糕、含糖饮料等。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如全谷物、蔬菜、豆类等,有助于延缓血糖升高。适量摄入优质蛋白,如鱼、瘦肉、鸡蛋等,避免高脂肪食物。定时定量进餐,避免暴饮暴食,有助于维持血糖稳定。 2、增加运动 规律运动有助于提高胰岛素敏感性,促进葡萄糖的利用。建议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骑自行车等。运动前后监测血糖,避免低血糖发生。对于长期缺乏运动的人群,应从低强度运动开始,逐渐增加运动量。 3、监测血糖 定期监测血糖有助于了解血糖控制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可使用家用血糖仪进行自我监测,记录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等数据。根据医生建议确定监测频率,通常糖尿病患者需要更频繁的监测。血糖异常时应及时就医,避免并发症发生。 4、药物治疗 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降糖药物,如二甲双胍片、格列美脲片、阿卡波糖片等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注射液等注射制剂。不同药物作用机制不同,需根据个体情况选择。严格遵医嘱用药,不可自行调整剂量或停药。注意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如低血糖、胃肠道不适等。 5、定期复查 定期到医院进行糖化血红蛋白、肝肾功能、血脂等检查,评估血糖控制效果和并发症风险。根据检查结果调整治疗方案,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与医生保持良好沟通,及时反馈血糖控制情况和身体不适症状。建立长期随访计划,确保血糖持续稳定。 血糖控制需要长期坚持,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关键。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戒烟限酒,减少心血管疾病风险。学习糖尿病相关知识,提高自我管理能力。保持乐观心态,减轻精神压力对血糖的影响。出现头晕、心悸、多尿等异常症状时及时就医。 袁晓勇副主任医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内分泌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