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市中医院

麻醉科 (共8位医生)

科室简介

佛山市中医院麻醉科立于上世纪80年代,仅有麻醉医生3人,护士5人,手术室3 间。麻醉方式以硬膜外和腰麻为主。上世纪90年代,我院自筹资金建起了十七层高的医疗大楼,开放病床数突破了千张,麻醉科手术室迎来了发展机遇。1993年麻醉科搬入新大楼,拥有10间手术间,医生10位,护士22位,陆续添置了进口麻醉机4台,监护仪10台,心电除颤仪1台,X光C型臂两台,进口电刀、电凝等先进设备。随着手术种类和数量的增加,麻醉技术得到相应发展,对危重、老年、复杂病例的麻醉增多,完成数例九十岁以上高龄老人的麻醉,对严重创伤及重大多发伤的急救处理的成功率大幅提高。1993年,我院顺利通过了全国首批三级甲等中医医院的评审。2006年新新医疗综合大楼的投入使用,标志着中医院麻醉科从此迈入先进的现代化手术室之列。目前麻醉科共有符合国际现代标准的层流手术室24个,其中百级手术间2间,防X射线手术间4间,正负压转换手术间1间,可以保证不同类型手术对空气洁净度的要求,防止手术室内医院交叉感染的发生。科内设有麻醉恢复室1间,配备床位12个,用以满足麻醉手术后病人复苏或恢复稳定的生命体征。手术后病人经恢复室观察治疗,待生命体征稳定后再送病房,最大限度地提高了麻醉后安全。手术室内还设有占地面积500m2专用供应部。其布局合理,设备先进,管理规范,优质高效地满足手术对器械、布单等的要求。

当前麻醉科拥有各类先进的麻醉设备,包括不同级别的麻醉机,呼吸机,监护仪,输注泵、除颤起搏仪、肌松监测仪、神经刺激仪、血液加温仪等,麻醉科医生35人,手术室护士63人。麻醉医生中,高级职称12人,中级职称7人,博士后1人,硕士4人,学士及本科达100%。

麻醉手术科设备先进技术雄厚,开展包括骨科、外科、微创、妇科、耳鼻喉、眼科、口腔科在内的各类各级手术近3万例/每年,特别是在骨科手术麻醉、老年病人手术麻醉、危重病人手术麻醉、困难气管插管技术等方面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新近开展的外周神经阻滞技术,在提高麻醉质量,减少麻醉后副作用,提供有效术后镇痛方面独具特色,深受手术医生和病人的欢迎。

在科研方面,麻醉手术科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对创伤骨折后高凝状态的研究成果改变了骨科临床对创伤骨折病人围术期的管理方式,由于重视了对创伤后病人凝血方面的治疗,围术期肺栓塞的发生率已得到了很好的控制;将中医针灸、穴位神经刺激技术运用到围术期,不同程度地提高了麻醉及术后镇痛的效果;外周神经阻滞开展得如火如荼,解决了不少膝关节手术及不宜行椎管麻醉病人的术中麻醉及镇痛问题;可视喉镜及喉罩的运应也提高了很多因困难气道至无法进行气管插管病人的插管成功率,大大提高了麻醉安全。近年来省市级科研立项多达   项,省中医药管理局课题《中西医结合预防创伤骨折围术期高凝状态的临床研究》在2008年获得佛山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共发表论文    ,其中核心期刊  篇;获得  奖   篇。2012年5月主办了市级外周神经阻滞学习班1次,却吸引了全省各级医院达400多人参加,获得了极大的影响。

手术部在围术期病人安全管理中,建立了完善的安全管理系统,进行了大量的改革和创新,改良手术体位垫、颈椎手术牵引带、钳类器械灭菌支撑器、骨凿、克氏针布套、手术器械包清单、无菌挡板、改良颈椎支撑架等。2009年在逐项落实《手术室十大安全目标》中期评估中得到专家的好评,是全省唯一能够全部落实古大安全目标的手术室。也在2007年率先建立手术室专业护士核心能力培训机制,制订培训模式并不断完善,现已形成手术室护士常态培训的模块,收到良好的效果,使手术室护士配合能力、病人护理能力、护理安全管理能力和科研论文写作能力不断提高,2008年以来,手术室护士科研立项达7项,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2012年我科参与的《医用管腔器械超声清洗影响因素的研究》获得佛山市科学技术奖励二等奖。自2009年以来,手术室连续主办市场级继续教育3期,主办省级继续教育培训班1期,接受培训学员包括佛山各级及广州、东莞、江门等医院手术室管理人员及手室护士达700余人。

今年六月我院又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全国三级中医医院等级评审工作。我们将站在新的起点上,以更加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只争朝夕的实干精神、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继续努力。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医院动态

更多 >

我院组织青年志愿者深入麻风村开展义诊慰问活动

关爱麻风,情系潭山 8月30日,市卫计局团工委组织卫计系统青年志愿者到高明区潭山康复新村开展“关爱麻风,情系潭山”的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我院的青年医生吴日钊、刘晓霞利用业余时间参加了此次志愿者活动。 提起麻风病,在很多人的意识中,是一种很可怕的传染病。确实“麻风病”曾经是高致命传染疾病,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80年代已研制出高效治愈的药物,麻风病已能治愈且国家无偿发放。虽然麻风病患者经已治愈,但在康复者身上所造成的残肢和溃烂等后遗症的惨状仍会持续终生,他们常因残疾而受到歧视、偏见,甚至会被隔离而无家可归,只能呆在康复治疗所。在高明-潭山新村就生活着这样一群麻风病康复者,目前村里主要以老人为主,平均年龄约70岁。虽然潭山康复新村的老人们经过治疗都已经病愈,但却留下了终身残疾或毁容,大部分人丧失劳动能力,因而难以重返社会和家庭。他们靠国家的低保补助,在这山林里继续过着与外界隔绝的生活。 适逢中秋节临近,志愿者们带来大米、食油等慰问品,还带来了一盒盒的月饼,提前与村民们度过一个人圆月圆的中秋佳节。年轻的医务人员还为村民提供现场医学咨询和诊治,他们耐心地了解老人们的身体状况,对有需要的患者还送上了我院的特色制剂清香止痛霜、李广海跌打膏。志愿者们充满关爱地和村民们聊天谈心,还精心准备了文娱节目,让整个村子充满了欢声笑语。整个活动持续到下午5点多才结束,尽管忙碌了一天,但是能为当地有需要的老人提供一点帮助,带来一点快乐,参与活动的志愿者都感到了付出与奉献的快乐。 近年,随着众多志愿者活动在村子的开展,潭村也越来越受到媒体的关注和报道,潭山康复新村正在一步步走向公众,走向社会,逐渐消除外界的歧视。(吴日钊) 

专家科普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