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

感染消化科 (共11位医生)

科室简介

感染消化科是2000年由感染专业与消化专业合并而成立的。感染科于1985年成立后曾诊治了大量呼吸道、肠道感染性疾病。特别是在我国著名专家方鹤松教授的带领下,1978年开展了小儿腹泻的大量基础、临床科研,填补了我国小儿腹泻病方面的空白。先后获得国家新药发明二等奖,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建国40周年百项优秀科技贡献奖。曾担任卫生部腹泻病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微循环学会常务理事,中华医学会北京儿科学会副主任委员,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理事兼儿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医学》杂志副总编辑、《中国实用儿科杂志》副主编、《临床儿科杂志》编委、《武警医学杂志》编杂。比利时杨森国际医药研究委员会委员。方鹤松教授多年来曾发表论文200多篇,主编《微循环临床与实验研究》、《社区医疗儿科分册》、《世界传统医学儿科学》、主译《小儿急救医学》专题论文集。参与编著《褚福棠实用儿科学》、《儿科治疗学》、《儿科诊断治疗学》、《小儿急诊医学》、《现代儿科治疗学》、《实用临床儿科学》、《小儿内科学》等书。1992年负责起草制订《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对提高我国腹泻病临床诊断治疗水平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2009年主编《小儿腹泻病学》。王树山主任曾发表论文50余篇,是中国医学会第十二届儿科学组感染消化组委员,曾任北京市预防医学会医院感染监控学会委员、中国保健科技学会专家委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主编《伤寒》、《痢疾》、《儿童传染病防治150问》、参与编著《儿科治疗学》、《现代儿科危重症医学》、《儿科疾病症状鉴别诊断学》、《儿科疾病误诊误治与防治》《小儿病毒性呼吸道感染与病毒性肺炎》、《实用医院感染管理手册》、《小儿生理与现代保健》、《儿童保健与常见病防治指南》、《身边的传染病故事》、《小康家庭保健诊疗手册》,负责起草制订我国国家标准:《白喉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百日咳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1993年成立消化专业,在贾立英主任的带领下于1994年开展了小儿纤维胃镜检查,同年开展了小儿幽门螺杆菌血清抗体检查,1995年开展胃黏膜快速尿素酶试验及病理嗜银染色检测幽门螺杆菌,1997年与我国著名的董声焕教授开创了我所小儿13C-呼气试验检测幽门螺杆菌现症感染。该科对儿童的感染性、消化性常见病、多发病的研究为儿童的健康做出了贡献、为国家疾病预防中心提供了客观而有价值的资料,有利于国家对儿科疾病的控制和预防。 科室概况    感染消化科于1996年开展了和童胃、胆囊运动功能检查。2005年开展小儿电子胃、肠镜检查及无痛胃镜、肠镜及内镜下治疗。现有主任医师2名、副主任医师1名、主治医师2名、住院医师3名,其中4名有硕士学位。该科现有住院病床30张,分为消化和感染专业。设有感染消化门诊:分腹泻、呼吸道传染病、肝炎门诊、留观室、抢救室。设有独立的粪便检测、收费、划价取药部门。胃肠镜室、食道Ph检测室,腹泻患儿理疗室。 医疗工作    小儿呼吸道传染病、腹泻病仍然是影响社会及患儿生长发育的疾病,特别是腹泻病仍然是我国儿童四大常见病之一,其年门诊量达数万人次,完成了多项临床研究,通过对儿童腹泻病原的研究制定了其儿童常见腹泻的治疗原则,开展了腹泻患儿的物理治疗。对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方面的研究仍坚持不懈,血清Hp抗菌素体IgG、IgM,13C-呼气试验、快速尿素酶试验、病理检测。2005年开展电子镜诊治,无痛胃、肠镜诊治。2006年开展了对哮喘、不明原因呕吐等疑似胃食管反流患儿的食道24小时PH监测。2007年开展超细胃镜诊治,大大减轻了因内镜的不适程度,更适用于婴幼儿。目前,开展了小儿肝活检等临床诊治项目,为儿童消化道疾病的诊治奠定了基础。 科研工作   几年来进行了多项课题研究。进行了13C-呼气试验在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应用,粪便抗原检测对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应用价值,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特点及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运动功能研究及与北京市CDC合作对腹泻病的病原等研究,并进行了小儿慢性胃炎和过敏性胃肠炎的临床研究。    近年在学术期刊发表文章20篇。讲座、科普文章数十篇。 教学工作    承担北京医科大学本科生授课、临床教学、研究生、进修医师的教学任务。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睾酮偏高是什么原因
李青
回答: 睾酮偏高可能与遗传因素、多囊卵巢综合征、肾上腺皮质增生、药物影响、内分泌肿瘤等原因有关。睾酮偏高通常表现为月经紊乱、体毛增多、痤疮等症状,可通过生活方式调整、药物治疗等方式干预。 1、遗传因素 部分人群因家族遗传倾向导致体内睾酮水平偏高,可能与基因突变或遗传代谢异常有关。这类情况通常伴随青春期发育异常或家族成员类似病史,需通过基因检测明确诊断。日常需避免高脂高糖饮食,减少外源性激素摄入,必要时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螺内酯片等抗雄激素药物调节。 2、多囊卵巢综合征 多囊卵巢综合征是育龄期女性睾酮升高的常见原因,与胰岛素抵抗、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功能紊乱有关。患者除睾酮偏高外,常伴有卵巢多囊样改变、排卵障碍,可遵医嘱使用炔雌醇环丙孕酮片调节激素,配合二甲双胍缓释片改善胰岛素抵抗。 3、肾上腺皮质增生 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会导致肾上腺源性雄激素分泌过多,21-羟化酶缺乏是最常见类型。新生儿筛查可早期发现,成年患者可能出现骨龄超前、声音低沉等表现。需长期服用氢化可的松片替代治疗,定期监测激素水平和骨密度。 4、药物影响 滥用雄激素制剂或含激素的保健品可能导致外源性睾酮升高,常见于健身人群使用合成类固醇。部分癫痫患者服用丙戊酸钠缓释片也可能干扰激素代谢。需立即停用可疑药物,并通过肝肾功能检测评估药物副作用。 5、内分泌肿瘤 肾上腺或卵巢的分泌雄激素肿瘤会异常升高睾酮,如卵巢男性化肿瘤、肾上腺腺瘤等。患者可能出现男性化体征快速进展,影像学检查可见占位性病变。确诊后需手术切除肿瘤,术后病理检查明确性质。 睾酮偏高者应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和过度压力。饮食选择低升糖指数食物,限制乳制品和红肉摄入,增加十字花科蔬菜如西蓝花帮助雌激素代谢。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但需避免过度力量训练刺激雄激素分泌。所有药物治疗均需严格遵循医嘱,定期复查激素六项和超声检查,出现多毛、脱发等症状加重时及时复诊。 李青主任医师北京安贞医院泌尿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