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麻醉科 (共19位医生)

科室简介
  麻醉科属外科范畴,随着专业分工及学科的发展,麻醉逐步与外科分离。1957年5月3日,麻醉科正式建科,由我区著名的麻醉学先驱谭丕森教授担任科副主任(当时不设正主任)。建科时有住院医师1人,护士2人。建科前各科的手术麻醉由各科自行负责,建科后即由麻醉科统一管理。
  六十年代,麻醉医师增至5人,其中讲师兼主治医师1人,主治医师1人,住院医师3人,护士4人。麻醉科除在手术室内作手术麻醉外,还走出手术室,参与各科危重病人的抢救工作。
  1971年10月,文俊任科主任和党支部书记,谭丕森任科副主任。
  七十年代,有医师7人,其中副教授1人,讲师兼主治医师2人,住院医师4人,护士5人。 此时,麻醉科开始担负体外循环的研究和临床应用工作。
  1984年5月,李肖龙任科副主任。
  1985年11月,谭丕森任科主任。
  1987年5月,谭冠先任科主任,副主任为李肖龙、周文富(兼党支部书记)。同年10月,成立呼吸复苏研究室,文俊任研究室主任、副主任为温文钊。
  1988年4月,广西首家疼痛门诊在我科成立。10月,成立麻醉后恢复室,此时有专职护士4人,杨小敏担任护理组组长。
  1989年11月,成立疼痛治疗病房,设病床6张。1989年12月,胡振快任科副主任和党支部书记。
  八十年代,有医师24人,其中教授1人,主任医师兼副教授1人,副教授1人,副主任医师2人,讲师1人,主治医师9人,助教兼住院医师1人,住院医师8人,医士1人,护士4人,技工1人。
  1991年5月,麻醉科ICU成立,设病床3张,护理人员增至6人。
  1992年9月,周文富任科主任,李肖龙、胡振快、张炳东为科副主任。
  1993年4月,杨小敏任麻醉科恢复室副护长。5月,成立麻醉科实验室。同年,胡振快任外科学总论教研室副主任。
  1994年9月,开始招收培养麻醉学研究生,10月通过三甲医院评审,成为广西首家三级甲等医院麻醉科。
  1995年4月,谭冠先任科主任,胡振快、蒋宗滨、刘敬臣任科副主任。同年6月,成立麻醉学教研室,主任为谭冠先,胡振快、温文钊任副主任。
  1996年4月,杨小敏任麻醉科恢复室护士长。6月,成立"中华疼痛学会第八临床中心",中心主任为谭冠先,副主任为周文富、蒋宗滨。
  1997年3月,麻醉科被医院正式确定为重点学科。
  1998年3月,建立麻醉咨询室,开展麻醉前签署麻醉术同意书,麻醉保险和麻醉咨询工作。
  1999年10月,增加李杰为科室副主任,同时兼任支部书记。
  2001年3月,胡振快任科室主任兼支部书记,蒋宗滨、刘敬臣、陈建华任科副主任.
  2003年 11月,刘敬臣任科室主任,蒋宗滨、陈建华任科副主任。
  九十年代后,麻醉科人员的数量和质量不断扩大和提高,成为国内医院麻醉科医师人数最多的单位之一。截止至2008年6月,麻醉科共有员工49人,其中教授(主任医师)7人,副教授(副主任医师)8人,讲师(主治医师)9人,助教(住院医师)14人,副主任护师1人,主管护师4人,护师2人,护士2人,副主任技师1人,教辅1人,技术工人1人。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推荐医生

推荐医院

医院动态

更多 >

自治区卫生计生委安全生产、公共机构节能工作督查组莅临我院指导检查

9月11日上午,由自治区卫生计生委副巡视员彭跃刚、广西消防总队防火部部长常万森、防火部监督处处长谭新、南宁市消防支队防火处处长张?晖、自治区卫生计生委机关服务中心副主任何立斌、副调研员蒙建荣等领导组成的自治区卫生计生委安全生产、公共机构节能工作督查组莅临我院指导检查安全生产和节能工作。我院副院长唐卫中、应燕萍及医院办公室、保卫科、后勤办公室、医疗设备科、药学部、财务办公室、食堂、物业中心等职能部门负责人出席了汇报会并陪同检查。 在住院部二楼大学术厅举行的汇报会上,唐卫中副院长汇报了我院安全生产和节能工作的整体情况,尤其针对我院在消防安全能力提升、节能技术实施成效等方面进行了详细介绍。 随后,督查组分组检查材料,并现场查看了消防监控室、消防通道等重点场所,对存在的不足提出了整改意见。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皮肤底层炎症怎么修复
聂小娟
回答: 皮肤底层炎症可通过抗炎药物、光疗、屏障修复、饮食调整及压力管理等方式修复。皮肤底层炎症可能与微生物感染、免疫异常、过敏反应、紫外线损伤及激素水平紊乱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红肿、瘙痒、脱屑、灼热感及色素沉着等症状。 1、抗炎药物 皮肤底层炎症可遵医嘱使用复方甘草酸苷片、他克莫司软膏或盐酸多西环素片等药物。复方甘草酸苷片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减轻炎症反应,适用于慢性湿疹或特应性皮炎。他克莫司软膏作为钙调磷酸酶抑制剂可局部调节免疫应答,对激素依赖性皮炎有效。盐酸多西环素片通过抗菌和抗炎双重机制改善痤疮相关炎症。使用需监测肝肾功能,避免与光敏性物质接触。 2、光疗 窄谱中波紫外线疗法通过诱导T细胞凋亡和抑制促炎因子,对银屑病或顽固性皮炎有效。红光治疗通过促进胶原再生和减轻氧化应激,适用于玫瑰痤疮或术后修复。需在专业机构进行10-20次疗程,治疗期间严格防晒并配合保湿护理。光敏性疾病患者及孕妇禁用。 3、屏障修复 使用含神经酰胺、胆固醇及游离脂肪酸的复配霜剂可修复角质层脂质结构,推荐依泉绷带霜或雅漾舒缓特护保湿霜。透明质酸敷料通过水合作用促进表皮重建,适用于激光术后或激素脸修复。避免含酒精、香精的护肤品,清洁时选用APG表活类温和洁面。 4、饮食调整 增加ω-3脂肪酸摄入如深海鱼、亚麻籽可抑制白三烯B4等促炎介质。多酚类物质如绿茶、蓝莓通过调控NF-κB通路减轻氧化损伤。需限制高GI食物及乳制品摄入,它们可能通过激活mTORC1通路促进痤疮发展。每日补充维生素D3 400-800IU有助于调节免疫平衡。 5、压力管理 慢性压力通过HPA轴激活促进皮质醇释放,会加剧特应性皮炎和银屑病。正念冥想通过降低IL-6等炎症因子水平改善症状,建议每日进行20分钟呼吸训练。规律有氧运动如游泳可提升β-内啡肽分泌,但需避免汗液长时间刺激皮肤。保证23点前入睡有助于修复皮肤屏障功能。 修复期间避免搔抓或过度去角质,选择纯棉透气衣物减少摩擦刺激。使用37℃以下温水洁面,洁面后3分钟内涂抹保湿产品。外出时采用物理防晒剂如氧化锌,化学防晒剂可能加重敏感。建议每月复诊评估疗效,顽固性炎症需行皮肤镜或斑贴试验明确病因。合并真菌感染时需联用酮康唑洗剂,瘙痒剧烈可短期使用氯雷他定片。 聂小娟副主任医师山东省立医院皮肤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