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医院

心脏外科 (共2位医生)

科室简介
心脏外科目前在国家核心期刊发表专业论文近20篇,其中权威性期刊8篇。参与国家自然基金项目1项,省级课题2项。在部分先心病腋下小切口微创手术、老年心脏外科手术,冠脉搭桥术以及大血管手术方面在省内处于领先水平。
  心脏外科积极探索各类心脏外科手术新技术,致力于心肌保护,冠脉和大血管外科治疗以及微创手术等临床基础研究。
  心脏外科是由浙江医院与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在协作的基础上共同创立的。目前我科现有核定普通床位17张,ICU床位5张。开科3年来,在阜外医院专家技术指导下,我科已完成冠脉搭桥术、心脏瓣膜术、先心病矫治术、大血管手术等各类心脏手术300余例,其中患者最小年龄4月,最大年龄84岁。现科室已逐渐形成以冠脉搭桥术、心脏瓣膜术和大血管手术为特色的心血管外科,在浙江至周边地区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手术方面,已完成冠脉搭桥术100余例,其中 70岁以上高龄患者60余例,无一例出现术后严重并发症;实施大血管手术包括升主动脉置换术、部分以及全主动脉弓置换术和胸腹主动脉联合置换术等大血管手术30余例,目前无一例死亡,手术效果良好。手术难度及成功率均在浙江省处于领先地位。在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中,科室积极开展小切口微创手术技术,在保证手术成功率的同时,也满足了部分患者在美观上的要求。同时,科室还为120余例风湿性心脏病患者进行了瓣膜置换及瓣膜成形术,其中5例70岁以上患者在瓣膜置换同时进行冠脉搭桥术。对数例具有巨大左房(直径10~14cm)或者巨大左室(直径8.0cm以上)等手术高危因素的患者进行换瓣手术,均获得了成功。在提高患者换瓣术后生活质量方面,我科对部分患者采用生物瓣膜置换,避免了终生服用抗凝药物所引起的不便及并发症。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医院动态

更多 >

耳鸣不是老年人的“专利”

大家都知道人老了听力会衰退,会出现耳聋耳鸣的现象。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出现了这种状况。 32岁的王小姐,公司白领,每天都忙得不可开交,压力山大。最近,她总觉得头晕,耳朵里老是嗡嗡响,打电话时经常要求对方提高音量,重听,还影响情绪和睡眠质量。本以为是因为太累了,休息下就好,可病情并没有好转,不得不去医院检查,经浙江医院中医科姚惠副主任医师检查后发现这是耳鸣的现象。 那为什么王小姐年纪轻轻就会耳鸣呢?姚主任说现在都市人生活节奏快、生活压力大、睡眠少、噪声源也越来越多。一些情绪调节能力较差,常被负面情绪困扰,尤其是有焦虑或抑郁情绪的人群耳鸣现象十分严重。 姚主任介绍耳鸣是指患者耳内或头内有声音的主管感觉,但其体外环境中并无相应声源,是听觉功能紊乱所致的一种常见症状。西医认为耳鸣是累计听觉系统的多种疾病的一个症状及不同病理变化的结果,病因复杂,机制不清,故难以分类。 平素肝火旺盛之人,变现为性情急躁,容易动怒;或者平素肝气不疏之人,变现为平时容易怄气,胸胁乳房胀痛。在人体不断的向上向外升发阳气的时候,肝火随着阳气而上扰清窍(耳为清窍之一),或者郁结不疏的肝气在肝阳的升发下化热上扰,容易发生耳鸣,常常伴有耳胀耳痛、头痛眩晕、面红目赤、口苦咽干、烦躁不宁的症状。这是肝旺之人耳鸣多发的原因之一。 现阶段天气多变,人体稍不注意,则易受外来的风寒、风热之邪侵袭。耳在头之两侧,为胆经所过,风邪易侵袭胆经而发为耳鸣,常常伴有发热、恶寒、头疼,鼻塞、流涕等感冒症状。这是易发耳鸣的另外一个原因。 另外中医认为耳为肾所主,因为肾藏精生髓,上通于脑,开窍于耳,所以老年人、先天不足或后天失养之人或者房事不节之人肾精亏虚,耳窍失养,容易患耳鸣,可伴有腰膝酸软,须发早白,性欲减退等。中医认为“久病在血”,“久病多瘀”,如果瘀阻耳窍,气血流行不畅,耳窍失养也容易发生耳鸣,伴有头痛如刺,部位固定,头昏。 中医治疗耳鸣有独特的理论指导和方法,可选用针灸、中药结合或者配合推拿来治疗,疗效肯定。耳鸣,病程短,发病迅速,甚至爆聋,多为实证,易治;病程长,发病缓慢,病势和缓,多为虚证,难治。 姚主任教大家一些治疗耳鸣的自我按摩法: 1、梳头抹耳法:双手十指由前发际向后梳头,梳到头后部时,两掌心贴住耳廓后部,两手分别向左右两侧抹耳廓至面颊部为一次,连续108次。 2、鸣天鼓法:两掌搓热,用两掌心分别贴住左右两耳,手指托住后脑部,食指压在中指上,使食指从中指上重重地滑落,经此弹击后颈发际处,可听到“咚咚”之声,如击天鼓,共击108次。 3、掌心震耳(自行鼓膜按摩法):两手掌搓热,用搓热的两手掌心捂住两耳,手掌与耳朵完全封闭,然后两掌突然松开,听到“叭”的一声,起到震耳的作用,共50次。 姚主任提醒大家,一般间断性的耳鸣不会有太大问题,但如果是持续三天以上不间断的耳鸣一定要及时就医。急性耳鸣三个月内治愈率能够达到85%,但如果时间长了,耳鸣就不易治愈。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假性自闭症孩子的症状可以恢复吗
王志新
回答: 假性自闭症孩子的症状通常可以恢复,通过科学干预和家庭支持可显著改善行为表现。假性自闭症多由环境刺激不足、教养方式不当或短期心理创伤等因素引起,与典型自闭症谱系障碍的神经发育异常有本质区别。 1、环境调整 创造稳定的生活环境和规律的作息有助于缓解假性自闭症状。家长需减少电子屏幕暴露时间,增加亲子互动游戏,如积木搭建、绘本共读等结构化活动。保持家庭氛围和谐,避免频繁更换照料者或居住环境,逐步帮助孩子重建安全感。 2、行为干预 应用正向行为支持技术可改善社交回避行为。家长需通过即时奖励强化孩子的眼神接触、简单指令回应等行为,采用图片交换沟通系统辅助表达需求。每日安排15-20分钟地板时间游戏,跟随孩子兴趣引导互动,避免强迫性社交训练。 3、感统训练 针对感觉处理异常可进行专业感统康复。旋转秋千、触觉刷等前庭觉训练能改善注意力分散,平衡木、蹦床活动可调节肢体协调性。家长需观察孩子对声光刺激的敏感程度,逐步脱敏训练每周3-4次,每次不超过30分钟。 4、心理疏导 短期创伤事件引发的症状需心理治疗介入。游戏治疗能帮助孩子表达压抑情绪,沙盘治疗适用于语言受限者。家长需配合治疗师记录行为变化,避免在治疗过程中表现出焦虑情绪,防止二次心理伤害。 5、营养管理 均衡饮食有助于神经功能恢复。增加富含Omega-3的深海鱼类、维生素B族丰富的全谷物,限制精制糖和人工添加剂摄入。对存在挑食行为的孩子,家长需采用小份量多次供餐,将新食物与偏好食物混合过渡。 假性自闭症的干预需要家长保持耐心,建立稳定的日常活动流程,每天固定安排社交互动时间但不过度刺激。定期评估孩子对干预措施的反应,若3-6个月未见改善或出现自伤等严重行为,应及时寻求儿童精神科医生评估排除典型自闭症可能。日常生活中注意避免将孩子与其他儿童过度比较,关注微小进步并及时给予积极反馈。 王志新主任医师中日友好医院儿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