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医院

牛奶也能治疗晒伤后的皮肤

时间:2014-05-12 00:00 作者:复禾健康

  随着气温的升高,越来越多的女性出门喜欢穿短裤短袖,有些人回来之后皮肤会红红的,严重时还会起水泡,多伴有瘙痒、灼痛的感觉。“这是晒伤后的表现,就是我们所说的日晒伤,即日光性皮炎。”浙江医院皮肤科主任吴小萍说。

  轻微晒伤的皮肤可用牛奶冰敷

  吴主任说,初夏来临因为季节转换,皮肤正处于过渡阶段,容易有轻微晒伤或过敏的现象;盛夏皮肤晒伤则是日光暴晒所致,紫外线达到一定限度、暴晒时间达到30分钟或更长,外露皮肤就可能发生红斑、水肿甚至水泡现象。当暴露的皮肤晒得有点红彤彤,还有点热辣的感觉,那可能是轻微晒伤的信号,这时可以用凉水冷敷,若用牛奶冰敷效果更佳,因为牛奶的酸性对皮肤具有消炎收敛的作用,但切记皮肤有破损的情况下,不能用此偏方。

  牛奶冰敷使用方法

  1.将牛奶放入冰箱的冷藏柜,在4~10℃的温度下冷藏一小时以上,这样温度的牛奶最适合做冷敷。

  2.将干净的纱布或白色的毛巾放入冰牛奶里浸湿后,拧直不滴水,敷在晒伤的皮肤上即可。每隔5分钟浸泡一次牛奶,敷30-60分钟,一天敷2-3次,持续三天后,晒伤的皮肤就会得到修复。

  除此之外,吴主任提醒,晒伤后避免用太热的水洗澡,热水会使瘙痒感加重,不宜用肥皂、沐浴露等刺激皮肤,以免皮肤过敏严重。夏季10点-15点之间是日照强度最强的时候,就杭州的天气而言,下午16点的日照也很强烈,尽量不要在阳光下暴晒。外出活动要穿透气浅色衣服、在暴露皮肤上涂抹防晒霜、打遮阳伞或戴宽平鸭舌帽等采取一系列防晒措施。如果晒伤比较严重者,切勿随便用药,应立即就医,谨遵医嘱。

医院动态

更多 >

耳鸣不是老年人的“专利”

大家都知道人老了听力会衰退,会出现耳聋耳鸣的现象。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出现了这种状况。 32岁的王小姐,公司白领,每天都忙得不可开交,压力山大。最近,她总觉得头晕,耳朵里老是嗡嗡响,打电话时经常要求对方提高音量,重听,还影响情绪和睡眠质量。本以为是因为太累了,休息下就好,可病情并没有好转,不得不去医院检查,经浙江医院中医科姚惠副主任医师检查后发现这是耳鸣的现象。 那为什么王小姐年纪轻轻就会耳鸣呢?姚主任说现在都市人生活节奏快、生活压力大、睡眠少、噪声源也越来越多。一些情绪调节能力较差,常被负面情绪困扰,尤其是有焦虑或抑郁情绪的人群耳鸣现象十分严重。 姚主任介绍耳鸣是指患者耳内或头内有声音的主管感觉,但其体外环境中并无相应声源,是听觉功能紊乱所致的一种常见症状。西医认为耳鸣是累计听觉系统的多种疾病的一个症状及不同病理变化的结果,病因复杂,机制不清,故难以分类。 平素肝火旺盛之人,变现为性情急躁,容易动怒;或者平素肝气不疏之人,变现为平时容易怄气,胸胁乳房胀痛。在人体不断的向上向外升发阳气的时候,肝火随着阳气而上扰清窍(耳为清窍之一),或者郁结不疏的肝气在肝阳的升发下化热上扰,容易发生耳鸣,常常伴有耳胀耳痛、头痛眩晕、面红目赤、口苦咽干、烦躁不宁的症状。这是肝旺之人耳鸣多发的原因之一。 现阶段天气多变,人体稍不注意,则易受外来的风寒、风热之邪侵袭。耳在头之两侧,为胆经所过,风邪易侵袭胆经而发为耳鸣,常常伴有发热、恶寒、头疼,鼻塞、流涕等感冒症状。这是易发耳鸣的另外一个原因。 另外中医认为耳为肾所主,因为肾藏精生髓,上通于脑,开窍于耳,所以老年人、先天不足或后天失养之人或者房事不节之人肾精亏虚,耳窍失养,容易患耳鸣,可伴有腰膝酸软,须发早白,性欲减退等。中医认为“久病在血”,“久病多瘀”,如果瘀阻耳窍,气血流行不畅,耳窍失养也容易发生耳鸣,伴有头痛如刺,部位固定,头昏。 中医治疗耳鸣有独特的理论指导和方法,可选用针灸、中药结合或者配合推拿来治疗,疗效肯定。耳鸣,病程短,发病迅速,甚至爆聋,多为实证,易治;病程长,发病缓慢,病势和缓,多为虚证,难治。 姚主任教大家一些治疗耳鸣的自我按摩法: 1、梳头抹耳法:双手十指由前发际向后梳头,梳到头后部时,两掌心贴住耳廓后部,两手分别向左右两侧抹耳廓至面颊部为一次,连续108次。 2、鸣天鼓法:两掌搓热,用两掌心分别贴住左右两耳,手指托住后脑部,食指压在中指上,使食指从中指上重重地滑落,经此弹击后颈发际处,可听到“咚咚”之声,如击天鼓,共击108次。 3、掌心震耳(自行鼓膜按摩法):两手掌搓热,用搓热的两手掌心捂住两耳,手掌与耳朵完全封闭,然后两掌突然松开,听到“叭”的一声,起到震耳的作用,共50次。 姚主任提醒大家,一般间断性的耳鸣不会有太大问题,但如果是持续三天以上不间断的耳鸣一定要及时就医。急性耳鸣三个月内治愈率能够达到85%,但如果时间长了,耳鸣就不易治愈。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高血压持续不降的原因
高云
回答: 高血压持续不降可能与遗传因素、不良生活习惯、药物依从性差、继发性高血压未确诊或合并其他慢性疾病有关。长期血压控制不佳会增加心脑血管疾病风险,需及时排查原因并调整治疗方案。 1、遗传因素 原发性高血压具有家族聚集性,若父母双方均有高血压病史,子女患病概率显著升高。这类患者可能存在钠敏感性增强、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异常等遗传缺陷,导致血管持续收缩。建议通过基因检测明确风险,日常需严格限盐并定期监测血压。 2、不良生活习惯 高钠饮食、酗酒、吸烟及缺乏运动均可导致血压难以控制。每日钠摄入量超过5克会加重水钠潴留,酒精会损伤血管内皮功能,尼古丁则引起血管痉挛。需逐步将食盐量降至3-5克/日,戒断烟酒,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 3、用药不规范 漏服降压药或自行调整剂量是常见原因。部分患者因担心药物副作用间断服用钙拮抗剂如苯磺酸氨氯地平片,或擅自停用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如缬沙坦胶囊。需使用分装药盒提醒服药,定期复查肝肾功能评估药物安全性。 4、继发性高血压 约10%难治性高血压由肾动脉狭窄、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等疾病引发。肾血管性高血压患者会出现肾素活性异常升高,嗜铬细胞瘤则表现为阵发性血压骤升。需通过肾上腺CT、肾动脉造影等检查确诊,必要时行介入或腹腔镜手术。 5、合并代谢性疾病 糖尿病、高尿酸血症等会加重血管损伤。胰岛素抵抗可激活交感神经,尿酸结晶沉积会引发血管炎症反应。建议联合使用二甲双胍缓释片与非布司他片,同时控制血糖与尿酸水平,血压目标值应低于130/80mmHg。 高血压患者需每日早晚定时测量血压并记录,选择低脂高纤维饮食如燕麦、西蓝花等,避免情绪激动和过度劳累。若调整生活方式后血压仍高于140/90mmHg持续1周,或出现头痛、视物模糊等症状,应立即到心血管内科就诊。长期未控制的高血压可能引发脑出血、心力衰竭等严重并发症,规范治疗可显著改善预后。 高云副主任医师北京安贞医院心血管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