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新生儿科 (共20位医生)

科室简介

新生儿科成立于1988年,是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育英儿童医院发展最快科室之一。在过去的二十余年中,学科在临床、教学和科学研究方面取得长足的进步。2002年与产科密切合作,成立围产新生儿医学中心,被评为院重点扶植学科;2004年被省卫生厅评为“省医学重点建设学科”;经过3年的建设,2007年正式挂牌“浙江省医学重点学科”,并为博士学位授予点。

新生儿科现有70多位医护人员,教授、主任医师4人,副教授、副主任医师5人,其中具有博士或硕士学位11人;护理队伍中主任护师1人,副主任护师1人,主管护师5人,80%护士具有大学本科文凭,其他护士均有大学专科文凭。近7年先后有7位医生和2位护士分别在美国西奈山医学中心、美国西北大学、加拿大不列颠省儿童妇女医学中心、日本宫崎大学围产医学中心从事访问学者/博士后、新生儿专科医师工作或进修学习, 并聘请了美国新生儿科专家、西奈山医学中心林锦教授担任科外方主任,西北大学Sidhartha Tan 教授和复旦大学儿科医院新生儿主任陈超教授担任客座教授。

新生儿科设两个病区,病房面积近2000平方米,拥有国内一流设施的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床位35张和婴儿特殊护理病房床位50张(infant special care unit)。年收治新生儿病人约2500人次, 其中包括500多例危重病儿,病人来源覆盖了整个浙南以及闽北地区。新生儿科在省内率先或国内较早开展的医疗新技术有:新型呼吸机通气模式,如高频振荡通气,有创机械通气和无创机械通气序贯疗法;一氧化氮吸入治疗肺动脉高压;亚低温疗法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肺表面活性物质防治早产儿肺透明膜病;交换输血治疗新生儿重症高胆红素血症;脐动、静脉插管术和经外周中心静脉插管术建立长期静脉通道;新生儿重症先天性心脏病术前术后治疗和护理;脑脊液储存器植入术治疗新生儿脑积水。2002年开始对本院和温州地区围产新生儿医学工作者在国内率先开展美国2000年版新生儿复苏教程培训,2007年开展新版(2006年)NRP培训工作。2003年在省内率先开展新生儿转运工作,已在浙南地区及闽北地区建立以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为核心的宫内、新生儿医疗救护转运网,开展介入产房抢救的全方位、全过程综合医疗服务,大大降低了围产期死亡率和发病率,本院出生的新生儿死亡率约1‰,达世界先进水平。护理方面,近5年来开展了发展性护理、亚低温治疗护理、新生儿疼痛评估及干预等新技术、新业务。成功救治50多例超低出生体重儿,存活率在50%左右,其中最低出生体重儿为670克、孕周25周。

新生儿科每年有多名国外新生儿医学专家和护理专家来新生儿科进行学术交流和指导。同时承担省内、外新生儿专科医师和专科护士进修培训工作,每年接受培训人员约15名。并接受来自澳大利亚、奥地利等外国医学生短期培训任务。2002年来每年举办浙江省医学继续教育项目?围产医学理论与实践学习班,并承担温州市卫生局举办的新生儿复苏培训工作。

新生儿科围产期缺氧缺血性脑损伤、胃肠道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作为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承担各级纵向或横向科研课题15项,参与5项全国多中心临床研究。近几年在国内外主要期刊上发表论文120余篇,其中国外SCI收录医学杂志5篇(1篇文章已被应用12次),国家一级杂志16篇,2篇文章获中华儿科杂志10年间被引用次数最高奖。多人次参加在美国、瑞典、中国举行的国际儿科学术会议。主编和参编的著作有《早产儿家庭护理全攻略》,《围产医学》,《实用新生儿学》和《Avery 新生儿疾病学》。目前新生儿科主任担任中华医学会全国新生儿学组委员。学科计划引进高级人才,加强基础研究,希望与国内外医学界同仁开展各种学术交流。

新生儿科服务项目:呼吸机新型通气模式,有创机械通气和无创机械通气序贯疗法: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一氧化氮吸入:治疗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低氧血症; 肺表面活性物质:防治早产儿肺透明膜病;交换输血:治疗新生儿溶血病和高胆红素血症;脐静脉插管术以及经外周中心静脉插管术:建立长期静脉通路,避免新生儿反复静脉穿刺; 新生儿转运:拥有转运车及转运暖箱等,为方圆200公里的温州地区各县、市及周边地区建立以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为核心的宫内、危重新生儿医疗救护转运服务;脑脊液储存器植入术:治疗新生儿脑积水(本院脑外科);超低出生体重儿管理:出生体重〈1000克新生儿;新生儿重症先天性心脏病手术:协助本院胸外科开展术前术后治疗和护理;亚低温和高压氧舱: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和脑瘫等神经系统后遗症;新生儿抚触,新生儿发展性护理:促进新生儿身心健康发展;新生儿疼痛评估及护理行为干预:避免疼痛对新生儿身心健康不良影响;新生儿听力筛查;早产儿视网膜病筛查及治疗(本院眼科) 。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医院动态

更多 >

D06ICU举行“不抱怨,改善自我,提振团队”紫手环启动仪式

我院团委于4月2日正式启动了“不抱怨的世界——紫手环”活动,目前活动已在D08骨科、门诊、成人呼吸内科、急诊科、儿童感染科、脑外科等科室试点开展,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5月14日,“紫手环”活动也走进了D06重症医学科。督导员张小鸥护士长、黄朝霞护士长与D06闵小彦护士长、黄凡护士长共同主持了D06“紫手环”活动的启动仪式,并为科室成员授环。活动以“不抱怨,改善自我,提振团队”为精神,采取游戏竞赛的形式,第一个完成“21天不抱怨”的挑战者便为胜出者,将获得科室准备的丰厚奖品,并为其举行摘环仪式。 D06重症医学科是典型的工作强度大、压力大的科室代表之一。此次借“紫手环”活动的机会,在科室中宣传“不抱怨”的精神,积极传播更多的正能量。希望科室的每一位医护人员都能在活动中消化抱怨的情绪,获得更多的快乐。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孕妇得了湿疹止痒方法
张向宁
回答: 孕妇湿疹止痒可通过冷敷、保湿护理、外用药物、调整饮食、避免刺激等方式缓解。湿疹可能与皮肤屏障受损、过敏反应、激素变化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皮肤干燥、红斑、瘙痒等症状。 1、冷敷 冷敷有助于缓解湿疹引起的瘙痒感。使用干净的毛巾包裹冰块或冷水浸湿后轻轻敷在患处,每次5-10分钟。冷敷可以收缩血管,减轻局部炎症反应,从而缓解瘙痒。注意避免冰块直接接触皮肤,防止冻伤。冷敷后及时擦干皮肤,避免潮湿环境加重湿疹。 2、保湿护理 保持皮肤湿润是缓解湿疹瘙痒的重要措施。选择无香料、无刺激的保湿霜,如含有神经酰胺或乳木果油成分的产品。沐浴后3分钟内涂抹保湿产品,锁住皮肤水分。避免使用含酒精或香精的护肤品,这些成分可能刺激皮肤加重瘙痒。每天可多次涂抹保湿霜,特别是在干燥季节。 3、外用药物 在医生指导下可使用安全的外用药物止痒。低效价糖皮质激素软膏如氢化可的松乳膏可用于短期缓解症状。非激素类药膏如他克莫司软膏也可考虑。使用前应咨询医生,严格按医嘱控制用药剂量和疗程。避免长期大面积使用激素类药物,防止皮肤萎缩等副作用。 4、调整饮食 某些食物可能加重湿疹症状。记录饮食日记,观察是否特定食物引发或加重瘙痒。常见诱发食物包括海鲜、坚果、乳制品等。增加富含omega-3脂肪酸的食物如深海鱼,有助于减轻炎症反应。保持充足水分摄入,帮助维持皮肤屏障功能。必要时可咨询营养师制定个性化饮食方案。 5、避免刺激 减少接触可能刺激皮肤的物质。选择棉质等天然面料衣物,避免羊毛或化纤材质。使用温和无香料的洗涤剂清洗衣物和床上用品。洗澡水温不宜过高,控制在37℃左右,时间不超过10分钟。避免搔抓患处,可轻拍或按压代替抓挠,防止皮肤破损感染。 孕妇湿疹护理需特别注意安全性,避免使用可能影响胎儿健康的药物和方法。保持居住环境适宜湿度,使用加湿器防止空气过于干燥。穿着宽松舒适衣物,减少摩擦刺激。如症状持续加重或出现皮肤感染迹象,应及时就医。孕期任何药物使用前都应咨询医生,切勿自行用药。保持良好心态,适当进行温和运动,有助于改善整体健康状况和皮肤状况。 张向宁主任医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产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