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人民医院

心内科 (共29位医生)

科室简介

心内科是江西省心血管病研究所的临床研究所在地之一,是江西省心血管病介入领先学科,中华医学会心血管介入培训中心江西基地,卫生部江西省心血管介入培训中心之一,卫生部冠心病介入治疗质控中心江西中心,下分心内一科和心内二科,心内一科由盛国太主任医师任科室主任。科室现有医师14名,教授、主任医师4名,副教授、副主任医师3名,博士后2名,博士2名,硕士4名,拥有我国最著名的心脏介入专家之一李华泰教授和目前我院唯独一位博士生导师葛郁之教授,是我院人才力量最强的科室之一;具备临床诊疗、抢救和基础研究较强实力。多年来,心内一科始终坚持三个"一流":一流的技术、一流的服务、一流的医德;在规范诊治心血管系统各种疾病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多种心脏介入诊疗技术和临床、基础实验研究。心内一科临床与科研的主要方向:冠心病临床与介入诊治、各种心律失常的诊断和和治疗、心功能不全、先天性心脏病的介入诊断与治疗、瓣膜性心脏病临床与介入、高血压病、心肌病、各种动静脉血管病变、血栓疾病、临床药理等,临床诊治与研究内容遍及心血管各领域。
  心内科在院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全科团结一致,积极进取,取得了快速而健康的发展,在心血管各个领域均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在不少领域内处全省领先水平,国内一流行列,如顽固性心衰的治疗(再同步化治疗)、复杂高风险冠心病病例的支架术(左主干、慢性闭塞、分叉病变)、新的射频消融技术用于复杂心律失常的治疗(房颤、房速、室速等)、传统的二尖瓣狭窄球囊扩张术的发展与创新、高难先心病的封堵介入治疗(脊内型室缺等)等技术;为克服过去心内科的医生介入技术"万金油"的特点,使心一科介入技术向更高、更精、更健康的方向发展,,心一科根据各位医生的特点,分三个大专业组:冠脉大血管组、起搏与电生理组、先心瓣膜组,每个专业组由知名的高级别医生主导。运转多年来已经取得显著成效,将各种介入手术的严重并发症降低到医院历年来的最低水平,轻中度手术并发症也有较明显的降低。由于介入手术质量的明显提高而并发症显著下降,使得心一科近几年的手术量以平均每年40%以上的速度递增,2009年心脏介入手术病例数近2000台,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医院动态

更多 >

我院进一步加强优势学科建设

8月18日,在全院中层管理干部会议上,党委书记雷良华强调,当前一个时期,医院要进一步加强优势学科建设,并从以下三个方面做出布置。 一是要重视市场,重视宣传。各学科要加强和县级医院的协作关系,扩大医疗服务市场。通过各种宣传途径不断提高学科知名度,创造竞争优势,如组织省级或全国性的学术交流活动、在社区举办公益性健康咨询活动、与各种媒体如广播、电视、报纸举办健康咨询栏目等。二是要重视诊疗水平、诊疗能力的提高。医务人员要掌握本行业医疗技术的新理念、新知识,消化吸收本专业的最新技术,并在实践中实现创新,如外科的微创、内科的介入手术治疗就代表学科未来发展趋势。三是要重视改善服务态度。各学科要加强对医务人员特别是年青医生的职业素养教育,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热情对待每一位患者。 优势学科是医院的一张名片,学科负责人要经常思考如何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树立“技术精湛、服务一流”的服务理念,并传递到每一个医务人员。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假性自闭症孩子的症状可以恢复吗
王志新
回答: 假性自闭症孩子的症状通常可以恢复,通过科学干预和家庭支持可显著改善行为表现。假性自闭症多由环境刺激不足、教养方式不当或短期心理创伤等因素引起,与典型自闭症谱系障碍的神经发育异常有本质区别。 1、环境调整 创造稳定的生活环境和规律的作息有助于缓解假性自闭症状。家长需减少电子屏幕暴露时间,增加亲子互动游戏,如积木搭建、绘本共读等结构化活动。保持家庭氛围和谐,避免频繁更换照料者或居住环境,逐步帮助孩子重建安全感。 2、行为干预 应用正向行为支持技术可改善社交回避行为。家长需通过即时奖励强化孩子的眼神接触、简单指令回应等行为,采用图片交换沟通系统辅助表达需求。每日安排15-20分钟地板时间游戏,跟随孩子兴趣引导互动,避免强迫性社交训练。 3、感统训练 针对感觉处理异常可进行专业感统康复。旋转秋千、触觉刷等前庭觉训练能改善注意力分散,平衡木、蹦床活动可调节肢体协调性。家长需观察孩子对声光刺激的敏感程度,逐步脱敏训练每周3-4次,每次不超过30分钟。 4、心理疏导 短期创伤事件引发的症状需心理治疗介入。游戏治疗能帮助孩子表达压抑情绪,沙盘治疗适用于语言受限者。家长需配合治疗师记录行为变化,避免在治疗过程中表现出焦虑情绪,防止二次心理伤害。 5、营养管理 均衡饮食有助于神经功能恢复。增加富含Omega-3的深海鱼类、维生素B族丰富的全谷物,限制精制糖和人工添加剂摄入。对存在挑食行为的孩子,家长需采用小份量多次供餐,将新食物与偏好食物混合过渡。 假性自闭症的干预需要家长保持耐心,建立稳定的日常活动流程,每天固定安排社交互动时间但不过度刺激。定期评估孩子对干预措施的反应,若3-6个月未见改善或出现自伤等严重行为,应及时寻求儿童精神科医生评估排除典型自闭症可能。日常生活中注意避免将孩子与其他儿童过度比较,关注微小进步并及时给予积极反馈。 王志新主任医师中日友好医院儿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