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神经内科 (共8位医生)

科室简介
神经内科组建于1991年,一直在医院的建设与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是赣南医学院神经与精神病学教学与科研的主要力量,省内享有较高的学术地位。近年来学科建设又有新的发展,是本地区规模最大的神经内科,学科实力显著提升。医教研主系列医师15名,主任医师4名,其中教授职称2名,副教授2名,另副主任医师1名;主治医师5名,住院医师5名,有博士学历1名,硕士学历6名,另有专业护理人员17名,辅助检查技师4名。病房设在住院部5层,设置病床72张,其中重症抢救病床6张,配备有颅脑降温仪,氟氖激光治疗仪,偏瘫治疗仪,心电监护仪等设备,医院拥有先进的64排螺旋CT、美国1.5T核磁共振、DSA,丹麦的肌电图诱发电位诊断仪、视频与动态脑电图机、大型豪华高压氧仓等高档设备,可以开展CT血管灌注成像,全脑血管照影及介入治疗,动脉内溶栓,脑组织活检,周围神经及肌肉活检等现代诊疗技术。
  神经内科病源众多,医疗服务覆盖1000万余人,神经疾病病种极为丰富,住院病床使用率常年超过110%,日均门诊人数超过90人,为方便患者就诊,神经内科同时开设了专家与普通门诊,每周一至周五上午均有正高职称医生家担任专家门诊。周一至周日周日上午均设普通门诊。
  神经内科主要技术特色:
  1、脑血管疾病 可以开展的技术项目有脑血管病的一级与二级预防,以影像学为指导的诊断与治疗,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颈动脉彩超,DSA,CTA,MRA进行脑血管评估,血液流变学,D-二聚体,同型半胱氨酸,溶血卵磷脂检测,脑内血肿微创治疗,脑血管狭窄的介入诊断和治疗等先进诊治方法。在上述技术的基础上,特别注重脑血管病的分型,分因,分期诊断以及针对个体差异的治疗方法,同时结合神经康复治疗,显著地降低了脑中风的致死率与致残率。神经内科现正在开展以住院为基础的中风病人登记注册研究,以进一步减少中风的发生和复发。
  2、偏头痛及其相关性头痛 头痛是医院和急诊中最常见和多发的疾患,严重影响正常人的工作与生活,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列为20大公共健康问题之一,但对其危害性认识不足,多数得不到正确的诊断与有效地治疗,更有许多误诊为所谓颈椎病,动脉硬化,血管性头痛等,给患者,家庭及社会带来很大的精神与经济负担。我科按照国际头痛协会诊断分类标准,在门诊专门建立头痛量表评分,规范进行症状学治疗与预防性治疗,特别注重对慢性天天头痛的诊断分类与治疗,加强与患者交流头痛防治的知识,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3、多发性硬化与脱髓鞘疾病 多发性硬化,是中枢神经系统免疫性疾病的最常见类型以及神经科的疑难病例,早期诊断困难,需与许多神经系统疾病相鉴别,而且危害青壮年,致残率高,对社会和家庭的危害大。自1998年以来我科已收治包括视神经脊髓炎在内的多发性硬化超过200余例,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我科拥有磁共振,视觉听觉体感诱发电位,开展脑脊液寡克隆带,IgG合成率的动态检测,可以对多发性硬化的诊断,分型,以指导治疗,根据病情采用大剂量甲基强的松,免疫球蛋白,beta-干扰素等,配合高压氧治疗,效果显著。
  4、各种颅内感染性疾病 包括结核性脑膜炎,隐球菌性脑膜炎,病毒性脑炎,神经梅毒,艾滋病等,这些疾病早期诊断困难,由于误诊而死亡率更是居高不下。重症病毒性脑炎、难治性结核性脑膜炎,隐球菌性脑膜炎、神经梅毒等患者占我科住院患者的20%以上,因此,我科十分重视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特别是在重症病毒性脑炎的救治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并强调对高热、抽搐和昏迷的重症病例,除传统的脱水降温和制抽外,要早期和短期应用甲基强的松龙可以减轻炎症坏死和保护脑细胞,对结核性脑膜炎的不典型病例、重症病例和耐药的结核病例,依需要试验性抗结核治疗,重症病例主张早期大剂量、联合、抗结核,必要时加激素,重症病例和脑脊液蛋白明显升高的病例要用激素治疗、对于隐球菌脑膜炎,强调抗隐球菌药物治疗的同时,免疫治疗和鞘内给药相结合,可明显提高疗效和缩短病程。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医院动态

更多 >

我院又获六项2014国家自然基金项目

日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公布了2014年申请项目的评审结果,我院喜获六项资助项目。 据悉,中标项目分别为《吉祥草中螺甾皂苷类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及基于线粒体途径的作用机制研究》(杨建琼)、《溶酶体组织蛋白酶B参与细胞凋亡机制的研究》(李志刚)、《TLR4/PKCα/Occludin信号通路介导的血脑屏障破坏在深低温停循环脑损伤中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的实验研究》(唐志贤)、《基于分子对接技术的结核分枝杆菌耐异烟肼和利福平的分子机制研究》(袁小亮)、《En-2对肾透明细胞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及分化调控机制的研究》(赖彩永)、《基于“痰、瘀、虚”理论的中医药干预肝纤维化肝窦毛细血管化机制研究》(郑保平),共获资助经费283万。 我院自2010年实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零的突破以来,坚持深化科研工作机制,充分调动教职员工科研热情,通过稳扎稳打高位挺进延续了科技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