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眼科 (共8位医生)

科室简介
眼科是江西省高校“十一五”重点学科,省级优质课程,赣州市医学领先专业,我院重点科室,是中国与澳大利亚霍洛基金会“中澳白内障合作项目”牵头单位,是中澳防盲项目赣州市白内障复明手术培训中心和赣州市低视力康复指导中心。
  眼科有一支团结进取、勇于开拓、求真务实、层次结构合理的学术队伍。现有高、中级专业技术人员23人,高级职称占总人数的34.7%,博士和研究生10名,研究生占总人数43.4%,其中省级学科带头人1名,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名,省直医疗卫生单位首批跨世纪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培养对象1名、江西省普通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1名、江西省普通高校教学名师和江西省模范教师1名;中华医学会江西省眼科专业委员会委员1名、江西省中西医结合眼科专业委员会常委1名、赣州市医学会眼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及常委3名。
  眼科多年来已先后开展了一大批高难度手术,如:角膜移植术、玻璃体切割术、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复杂性视网膜脱离复位术、羊膜移植术、眼眶肿瘤切除术、眼内异物取出术、难治性青光眼手术等。形成了白内障、青光眼、眼表重建与高质量视觉三个稳定的研究方向。主持承担了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内项目1项,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省卫生厅和省教育厅科研项目16项,赣州市科技局、卫生局及学院科研项目12项。在白内障、青光眼、羊膜移植等方面处于全省先进地位。七项研究成果分别达到“省内领先、国内先进水平”,其中“双弧形截囊在现代白内障囊外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中的临床应用”、“青光眼病人房水心钠素含量与眼压变化的关系”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对高血压动脉硬化病人血流动力学研究”,分别获得江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赣州市科技进步二、三等奖3项。“现代教育技术在青光眼教学中的应用”获得江西省教学成果二等奖。“支架式手术床” 获得国家专利项目。由于在白内障的基础理论研究和防盲手术方面的突出表现,该学科2003年被国务院残疾人工作协调委员会、教育部、卫生部、民政部等六部委联合授予“全国残疾人康复工作先进集体”称号;被省卫生厅和澳大利亚霍洛基金会联合授予“白内障复明手术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称号。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医院动态

更多 >

我院又获六项2014国家自然基金项目

日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公布了2014年申请项目的评审结果,我院喜获六项资助项目。 据悉,中标项目分别为《吉祥草中螺甾皂苷类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及基于线粒体途径的作用机制研究》(杨建琼)、《溶酶体组织蛋白酶B参与细胞凋亡机制的研究》(李志刚)、《TLR4/PKCα/Occludin信号通路介导的血脑屏障破坏在深低温停循环脑损伤中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的实验研究》(唐志贤)、《基于分子对接技术的结核分枝杆菌耐异烟肼和利福平的分子机制研究》(袁小亮)、《En-2对肾透明细胞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及分化调控机制的研究》(赖彩永)、《基于“痰、瘀、虚”理论的中医药干预肝纤维化肝窦毛细血管化机制研究》(郑保平),共获资助经费283万。 我院自2010年实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零的突破以来,坚持深化科研工作机制,充分调动教职员工科研热情,通过稳扎稳打高位挺进延续了科技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刮疣治疗是怎样治疗的
王志新
回答: 刮疣治疗通常采用物理清除联合药物治疗的方式,主要包括冷冻治疗、激光治疗、电灼治疗、手术切除及外用药物等。疣是由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引起的皮肤赘生物,需根据疣体类型、大小及部位选择个体化方案。 一、冷冻治疗 冷冻治疗通过液氮低温使疣体组织坏死脱落,适用于寻常疣、跖疣等表浅疣体。治疗时可能伴随短暂疼痛,需重复进行2-3次,间隔2-3周。治疗后局部可能出现水疱或色素沉着,需保持创面干燥避免感染。冷冻治疗对周围正常组织损伤较小,但深部疣体可能需配合其他疗法。 二、激光治疗 激光治疗利用二氧化碳激光气化疣体组织,适用于甲周疣、尖锐湿疣等难治性疣。治疗精准度高且出血少,但可能遗留浅表瘢痕。术后需涂抹抗生素软膏如莫匹罗星软膏预防感染,避免接触水直至结痂脱落。激光治疗对HPV病毒有直接灭活作用,复发概率较低。 三、电灼治疗 电灼治疗通过高频电流烧灼疣体基底部,适用于带蒂疣或较大疣体。治疗时需局部麻醉,术后形成焦痂需自然脱落。可能产生暂时性色素减退,瘢痕体质者慎用。电灼可彻底清除可见疣体,但需配合干扰素凝胶等药物降低复发风险。 四、手术切除 手术切除适用于直径超过1厘米的巨型疣或疑似恶变疣体。采用梭形切口完整剥离疣体并缝合,术后病理检查确认性质。需定期换药并使用复方多粘菌素B软膏预防感染,拆线后可能需加压包扎防止瘢痕增生。手术能一次性解决病灶,但创伤较大且可能影响局部功能。 五、外用药物 外用药物如水杨酸软膏、咪喹莫特乳膏、鬼臼毒素酊等,适用于儿童或面部细小疣体。药物通过腐蚀或免疫调节作用促使疣体脱落,需持续使用4-8周。治疗期间可能出现局部红肿,应避开正常皮肤涂抹。药物疗法痛苦小但疗程长,需配合提高免疫力减少复发。 疣治疗后需保持患处清洁干燥,避免搔抓导致病毒扩散。建议加强营养摄入,适当补充维生素A、维生素C等增强免疫功能。穿透气鞋袜防止足部疣复发,性接触传播型疣应伴侣同治。若疣体反复发作或短期内增多,需排查免疫缺陷疾病并及时复诊调整治疗方案。 王志新主任医师中日友好医院儿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