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协和医院

耳鼻喉科 (共8位医生)

科室简介
耳鼻喉科是我省临床医疗、科研和教学的主要基地,是福建医科大学最早的硕士学位授予点之一,培养了大批优秀专业人才。本科现有临床医生12人,其中主任医师2人,副主任医师3人。具有博士学位者3人,其中2人曾在欧美留学一年以上,硕士5人。多年来,我科致力于耳显微手术听力重建耳聋康复、功能保存咽喉恶性肿瘤切除术、颅底外科以及鼻内镜微创手术等临床和基础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先后在国内外重要专业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一百多篇,获卫生部、福建省及卫生厅科技成果奖二十六项。
  耳鼻喉科曾先后于60、70、80及90年代初在我省率先开展镫骨切除术、同种异体鼓膜听骨移植术、电子耳蜗植入术、保存功能的咽喉癌切除等高难手术。目前在各种听力康复手术、鼻内镜微创手术、鼻内镜下脑脊液鼻漏修补术、鼾症手术治疗、甲状腺肿瘤切除术、咽喉头颈肿瘤手术治疗、喉气管狭窄成形术,特别是保留喉功能的喉癌切除术、嗓音外科、计算机影像导航颅底手术等方面处于全省领先地位。在自体、同种异体和人工听骨听力重建以及喉下咽癌、颈段食管癌切除功能重建方面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耳鼻喉科临床医疗设备齐全,配备目前最先进的鼻内镜手术系统、手术显微镜、多频稳态听觉功能检查系统、纤维电子鼻咽喉镜及嗓音检查矫治系统、计算机影像导航手术系统等仪器设备。病房具备心电监护仪、呼吸机、中心供氧系统、中心吸引器等各种先进的治疗抢救设备。
  耳鼻喉科全体医务人员把救死扶伤视为神圣使命,立志为每一位伤病患者提供最优质的医疗服务。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推荐医生

推荐医院

医院动态

更多 >

关爱癫痫儿童 儿科天使在行动

7月30日,世界健康基金会中国癫痫儿童关爱项目福建合作点——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儿内科举行了题为“彩虹桥”的关爱癫痫儿童公益活动。 本次活动由儿内科林丽珍护士长主持,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刘敏珍护师为住院的癫痫患儿家长作了题为“癫痫患儿早期干预与智能开发”的健康教育讲座。同时,科室护理人员还教会家长了解婴幼儿期的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疾病相关知识、早期诊断与规范治疗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婴幼儿大脑发育的关键期,根据儿童发展的规律,制定个体化、针对性的训练方案,坚持对患儿进行智能训练,以促进癫痫患儿全面康复,提高癫痫患儿的生存质量。通过本次讲座,家长明晰了对婴幼儿进行早期干预及智能开发的重要性,并学习了一些行之有效、操作性强的训练方法。 据悉,我国人群的癫痫发病率为0.3%-0.85%,半数以上在10岁以内起病,婴幼儿期是癫痫发病第一高峰期。由于癫痫疾病的慢性病程特点,对患儿的认知、心理和行为的负面影响都可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加重。今后,儿科护理组将继续开展相关护理健康教育活动,关爱癫痫儿童,为他们打造一个温馨、有爱的成长环境。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脑溢血脑血栓脑梗塞的区别
邵自强
回答: 脑溢血、脑血栓、脑梗塞是三种不同的脑血管疾病,主要区别在于发病机制和病理表现。脑溢血是脑内血管破裂导致出血,脑血栓是脑血管内形成血栓阻塞血流,脑梗塞是血栓或栓子阻塞脑血管导致脑组织缺血坏死。 1、脑溢血 脑溢血通常由高血压、脑血管畸形或外伤引起,表现为突发剧烈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症状。脑溢血发病急骤,病情进展迅速,可能伴随肢体瘫痪或语言障碍。治疗上需控制血压,降低颅内压,必要时进行手术清除血肿。常用药物包括甘露醇注射液、呋塞米片、氨甲环酸注射液等。 2、脑血栓 脑血栓是脑血管内形成血栓阻塞血流,多与动脉粥样硬化、血液高凝状态有关。症状表现为渐进性神经功能缺损,如肢体无力、言语不清等。治疗以抗凝、抗血小板为主,常用药物有阿司匹林肠溶片、氯吡格雷片、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等。严重时需进行血管内介入治疗。 3、脑梗塞 脑梗塞是血栓或栓子阻塞脑血管导致脑组织缺血坏死,常见病因包括心房颤动、动脉粥样硬化等。症状与血栓类似但起病更急,可能出现偏瘫、失语等。治疗需在时间窗内进行溶栓,常用药物有阿替普酶注射液、尿激酶注射液等,同时配合抗血小板和神经保护治疗。 脑血管疾病患者需长期控制血压、血糖,保持健康饮食,限制高脂高盐食物摄入,适当进行康复训练。定期复查血脂、血糖等指标,遵医嘱规范用药。出现头晕、肢体麻木等先兆症状时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治疗时机。戒烟限酒,保持规律作息,有助于降低脑血管疾病风险。 邵自强主任医师中日友好医院神经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