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立医院

超声诊断科 (共6位医生)

科室简介

福建省立医院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起引进超声诊断技术,是国内最早开展超声诊断工作的医院之一。40多年来,它从内科的超声室发展成为独立的综合性的超声诊断科,装备有先进的超声影像设备、现代超声信息管理系统,实现高科技、高质量诊断和优质服务。超声诊断科集诊断、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在仪器设备、就诊人数、综合诊断技术水平、新业务新技术开展、继续医学教育和科研等方面处于省内领先地位,年接诊人数10万多人次,诊断符合率大于95%。

福建省立医院超声诊断科现有医师17人,护士1人,形成了合理的业务人才梯队。其中具有技术精湛、经验丰富的主任医师3人(均为福建医科大学省立临床学院副教授),副主任医师3人,还有年轻有为的主治医师、住院医师11人,其中医学博士1人,硕士2人。现任科室主任李建卫主任医师担任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理事,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福建分会副会长,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腹部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超声分会委员;担任《中国超声医学杂志》、《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编委,《中华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编委会常务委员,中华医学会福建分会超声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科室副主任郭薇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担任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超声心动图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超声医学工程福建分会常务理事;中华医学会福建分会超声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常委;第一届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研究会理事。科室副主任林晓主任医师担任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福建分会常务理事;中华医学会福建分会超声专业委员会委员。

本科现有目前国际最先进超声诊断仪飞利浦IU22、IE33、7500、5500,美国GE公司VIVID7等全身应用彩色多普勒(彩超)仪8台,同时拥有性能优良的B超诊断仪6台,图像清晰,功能齐全。配备各种类型超声探头和超声工作站,开展心脏、腹部脏器、小器官、血管、经颅多普勒等各种超声影像检查,并在省内率先开展了实时超声造影、多平面经食道超声心动图、介入超声诊断与治疗、三维超声成像等数十项新业务新技术,其中部分项目填补了省内空白,部分项目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医院动态

更多 >

穿30多斤铅衣 医生秀绝活 日本专家和我院医生联手,为三病人“疏通”完全堵死的血管

据2014年5月31日《海峡都市报》第A10版:闽闻 从头到脚穿着30多斤重的铅衣,站6个小时,接连做了3台手术,5月29日,在省心血管病研究所新心脏介入导管室正式启用之际,来自日本的著名冠心病介入治疗专家村松俊哉教授和省立医院医生联合手术。他们运用“穿针引线”般的娴熟手法,帮助我省3名严重冠心病病人“疏通”完全堵死的血管。 本报记者独家进入手术室,见证了中日专家“通”血管的巧思和巧手。 手术探查为防辐射 医生“全副武装” 张力(化名)今年只有37岁,爱抽烟,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他的右冠状动脉已经完全闭塞、左冠状动脉近完全闭塞,导致他常常心绞痛。省立医院心导管室主任、心内科主任医师郭延松说,从检查上判断,张力的血管闭塞至少一年。 在医学上,这类病人冠状动脉中的斑块变硬,有的甚至比石头还硬,血管难打通,手术难度极大,被称为冠心病介入治疗需要攻克的最后一个“堡垒”。 日本在这类疾病介入治疗的经验很丰富。适逢国际著名冠心病介入治疗专家村松俊哉教授到上海参加国际会议前夕,经过卫生部门批准,省立医院邀请其到我省联合手术,为包括张力在内的3名患者做手术。 前日上午9点,村松俊哉教授和省立医院医生们穿上重达30多斤的铅衣,全副武装进入手术室。因为术中需要反复利用X射线来探查手术进展,放射线剂量非常大,需要“武装到牙齿”。 血管内逆向穿丝 “杀”出一条路 张力的手术安排在第三台。医生们先在张力大腿上打个小孔,在X光的导引下,一根精细的医用导管从大腿上的小孔进入身体,并沿着动脉上行,最终到达心脏右冠状动脉口。这样就在血管内开辟了一条“通道”。然后,医生们把一根更细的导丝放入导管。当导丝来到堵塞血管附近时,考验医生的关键时刻到了。 因为血管完全堵死,这里好比“断头路”,医生们必须靠自己丰富的经验和手感,来确保导丝在血管内穿行,失之毫厘,就有可能造成血管穿孔。 导丝通行到堵塞“路段”,血栓果真硬得跟石头一样,无论导丝怎么“突破”,都无法打通。于是,村松俊哉改变战术,改从左冠状动脉的侧支血管逆向进入,绕到血管堵塞“路段”另一侧“突围”,胜利“杀”出一条路来,顺利放入支架,撑起了血管壁。很快血流就恢复了通行。 从上午9点半到下午3点半,三台手术连轴转。闷在厚重的铅衣里,中日医生们都汗流浃背。 一同手术的郭延松说,日本专家经验丰富,动作娴熟,手术方法也使大家受益匪浅。 (海都报记者 章微/文)

专家科普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