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立医院

心外一科成功实施I型主动脉夹层急诊手术

时间:2014-07-05 00:00 作者:复禾健康

  本报讯 5月22日傍晚,我院急诊抢救室收治一名I型主动脉夹层病危患者。医院开通绿色生命通道,在韩涛副所长的带领下,心外一科成功为其实施急诊手术,把病人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患者林某,男,58岁,职业渔夫,入院前7个小时在捕鱼时突发胸骨后剧烈的撕裂样疼痛,反复呕吐,持续无尿,不能平卧。入院后立即安排患者做CTA检查,检查报告为I型主动脉夹层。主动脉夹层就像一颗不定时炸弹,一旦夹层破裂,患者将立即死亡。省心血管病研究所副所长韩涛接到急诊科电话后立即组织科室急救小组成员心外一科林承元主任医师、丁杭主任医师、雷云宏医师、麻醉医师钟白、体外循环师阮秀璇和心脏彩超戴莹医师到位。

  韩涛副所长主持召开病例讨论会,确定手术方案为“Bentall+升主动脉切除人工血管置换+象鼻血管支架植入术”。经过争分夺秒的术前准备,病人在入院后3小时内即被推进手术室,于5月22日晚上7点手术开始,手术由丁杭主任医师主刀,林承元主任医师和雷云宏医师为助手。在技术精湛的心脏外科手术中,这种手术仍以其高难度、高风险成为心外科手术的高峰。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20点,21点,23点……次日凌晨3点,在外科医师、麻醉师、体外循环师、心脏彩超科医师和手术室护士的共同努力下,经过8个小时的艰苦奋斗,手术顺利完成,术后病人被送到重症医学四科进一步监护和治疗。在手术室外焦急等待的家属们总算可以松了一口气,病人被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经过术后精心地治疗与护理,患者病情平稳,没有出现任何并发症,于2周后康复出院。

  据韩涛副所长介绍,主动脉夹层是指由于动脉内膜局部撕裂,受到高压血流的冲击,内膜进一步剥离、扩展,在动脉内形成真、假两腔。主动脉是身体的主干血管,承受直接来自心脏跳动的压力,血流量巨大,出现内膜层撕裂,如果不进行恰当和及时的治疗,破裂机会非常大,死亡率也非常高。急性I型主动脉夹层是目前病死率最高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发病率为每年5~10例/1000000,多急剧发病,48小时内病死率达50%,12个月后生存率只有2%~8%。急诊外科手术是I型主动脉夹层首选的治疗方案。目前,我院心血管外科在主动脉夹层的治疗上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有强大的医疗团队可以处理各种急重症的心血管疾病。

  (心外一科)

医院动态

更多 >

穿30多斤铅衣 医生秀绝活 日本专家和我院医生联手,为三病人“疏通”完全堵死的血管

据2014年5月31日《海峡都市报》第A10版:闽闻 从头到脚穿着30多斤重的铅衣,站6个小时,接连做了3台手术,5月29日,在省心血管病研究所新心脏介入导管室正式启用之际,来自日本的著名冠心病介入治疗专家村松俊哉教授和省立医院医生联合手术。他们运用“穿针引线”般的娴熟手法,帮助我省3名严重冠心病病人“疏通”完全堵死的血管。 本报记者独家进入手术室,见证了中日专家“通”血管的巧思和巧手。 手术探查为防辐射 医生“全副武装” 张力(化名)今年只有37岁,爱抽烟,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他的右冠状动脉已经完全闭塞、左冠状动脉近完全闭塞,导致他常常心绞痛。省立医院心导管室主任、心内科主任医师郭延松说,从检查上判断,张力的血管闭塞至少一年。 在医学上,这类病人冠状动脉中的斑块变硬,有的甚至比石头还硬,血管难打通,手术难度极大,被称为冠心病介入治疗需要攻克的最后一个“堡垒”。 日本在这类疾病介入治疗的经验很丰富。适逢国际著名冠心病介入治疗专家村松俊哉教授到上海参加国际会议前夕,经过卫生部门批准,省立医院邀请其到我省联合手术,为包括张力在内的3名患者做手术。 前日上午9点,村松俊哉教授和省立医院医生们穿上重达30多斤的铅衣,全副武装进入手术室。因为术中需要反复利用X射线来探查手术进展,放射线剂量非常大,需要“武装到牙齿”。 血管内逆向穿丝 “杀”出一条路 张力的手术安排在第三台。医生们先在张力大腿上打个小孔,在X光的导引下,一根精细的医用导管从大腿上的小孔进入身体,并沿着动脉上行,最终到达心脏右冠状动脉口。这样就在血管内开辟了一条“通道”。然后,医生们把一根更细的导丝放入导管。当导丝来到堵塞血管附近时,考验医生的关键时刻到了。 因为血管完全堵死,这里好比“断头路”,医生们必须靠自己丰富的经验和手感,来确保导丝在血管内穿行,失之毫厘,就有可能造成血管穿孔。 导丝通行到堵塞“路段”,血栓果真硬得跟石头一样,无论导丝怎么“突破”,都无法打通。于是,村松俊哉改变战术,改从左冠状动脉的侧支血管逆向进入,绕到血管堵塞“路段”另一侧“突围”,胜利“杀”出一条路来,顺利放入支架,撑起了血管壁。很快血流就恢复了通行。 从上午9点半到下午3点半,三台手术连轴转。闷在厚重的铅衣里,中日医生们都汗流浃背。 一同手术的郭延松说,日本专家经验丰富,动作娴熟,手术方法也使大家受益匪浅。 (海都报记者 章微/文)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巨细胞病毒肺炎的症状有哪些
马晓斌
回答: 巨细胞病毒肺炎的症状主要有发热、干咳、呼吸困难、乏力、肝脾肿大等。巨细胞病毒肺炎是由巨细胞病毒感染引起的肺部炎症,常见于免疫功能低下人群。 1、发热 发热是巨细胞病毒肺炎的常见症状,体温可能超过38摄氏度,持续时间较长。发热通常伴随寒战和全身不适,使用退热药物效果可能不明显。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可能出现持续高热,需要及时就医进行抗病毒治疗。 2、干咳 干咳是巨细胞病毒肺炎的典型表现,咳嗽通常无痰或仅有少量白色粘液痰。咳嗽可能逐渐加重,尤其在夜间或平卧时更为明显。严重时可出现胸痛或胸闷感,影响正常呼吸功能。 3、呼吸困难 呼吸困难多出现在疾病进展期,表现为活动后气促或静息时呼吸费力。肺部听诊可闻及湿啰音,胸部影像学检查可见双肺弥漫性间质性改变。严重者可出现低氧血症,需要氧疗支持。 4、乏力 乏力症状较为突出,患者常感到极度疲倦和体力下降。这与病毒感染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和缺氧有关。乏力可能持续较长时间,即使其他症状缓解后仍可能存在。 5、肝脾肿大 部分患者可出现肝脾肿大,表现为右上腹或左上腹不适。实验室检查可见肝功能异常,如转氨酶升高。这种情况提示可能存在全身性巨细胞病毒感染,需要全面评估和治疗。 巨细胞病毒肺炎患者应注意卧床休息,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去人群密集场所以防继发感染。饮食宜清淡易消化,适当增加优质蛋白和维生素摄入。免疫功能低下者应定期复查,遵医嘱使用抗病毒药物如更昔洛韦注射液、缬更昔洛韦片等进行预防或治疗。出现持续发热、呼吸困难加重等情况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病情。 马晓斌主任医师山东省立医院呼吸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