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立医院

儿外科 (共6位医生)

科室简介
儿外科是福建省成立较早的专业科室之一,由福建省著名的小儿外科专家张文瑛教授于上世纪 60年代初创立,历经沧桑,经过近半个世纪几代人的不懈努力,艰苦创业,不断发展壮大,由创建之初的仅拥有4张床位的小儿外科专业组发展成为实力雄厚,人员精干,结构合理,专业划分完善的专业科室。
  儿外科创办初期,拥有省内著名的小儿外科前辈如张文瑛主任医师、教授,张一岳主任医师,江礼熙主任医师,柯金清主任医师、教授,在他们的辛勤工作下,确立在福建省内小儿外科领域的领先地位,在省内率先开展先天性巨结肠,胆道闭锁,新生儿消化道畸形,各种类型血管瘤,先天性尿道下裂及各种肿瘤等疾病的手术治疗。于1992年由我科张文瑛主任医师、教授牵头成立了福建省小儿外科学会。张文瑛教授任主任委员,张一岳副主任医师,柯金清副主任医师相继任常委(秘书),之后传承老一辈专家的优秀传统,科室不断壮大,目前拥有床位36张,专业门类齐全,诊治大量新生儿外科,小儿普外,小儿泌尿,小儿骨科,小儿普胸,小儿肿瘤的病人,每年收治1000余例患儿,完成手术近千台,解除了广大患儿的病痛,保证他们健康成长。
  儿外科专家队伍完整,目前在岗工作的主任医师(教授)2名,副主任医师3名,另有主治及住院医师5名在临床一线工作,现任科室主任贺晓伟主任医师、教授于2006年担任福建省小儿外科学会主任委员,邱宏副主任医师,徐迪副主任医师被选为小儿外科学会常委(秘书)。我科亦拥有先进的诊疗设备,在省内独家拥有小儿膀胱镜,小儿腹腔镜等腔镜设备,在省内率先发展,完善小儿内窥镜外科等新技术。
  儿外科特色及学科地位:
  儿外科-新生儿外科成功的救治了十多例患有巨大脐膨出的新生儿以及数百例各种消化道畸形的新生儿。尤其是近十年来,我科开展先天性高位锁肛并伴有各类瘘管的后矢状路骶会阴肛门成形术,以及新生儿期巨结肠根治术,先天性胆道闭锁肝空肠双Roux-Y吻合术,环状胰腺十二指肠、十二指肠菱形吻合术、结肠后十二指肠-空肠Roux-Y吻合术,脊髓脊膜膨出切除修补术等抢救治疗成功率均居我省领先水平。
  儿外科-小儿普外在先天性巨结肠诊治方面居省内领先,率先开展“经肛门Soave术巨结肠根治术”及“巨结肠根治心形吻合术”等手术方式,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同时对巨结肠同源病的诊治具有丰富经验,另外对先天性胆总管囊肿,美克尔憩室,肠重复畸形及各种疑难杂症方面积累丰富的经验。在儿童的食道良性狭窄采用结肠代食道术,在膈疝、先天性食管裂孔疝经腹修补术,先天性食管裂孔疝Nissen360°胃底折叠术,股薄肌转移肛门外括约肌成形术,门脉高压脾亢脾切除贲门食道胃底静脉断流术、分流术,外伤性胰腺假性囊肿内外引流术,自体脾组织移植术等方面的治愈率居省内领先水平。
  儿外科-小儿泌尿外科在先天性尿道下裂,先天性肾积水,重复肾重复输尿管及输尿管异位开口等各种肾盂输尿管畸形等疾病方面诊治达国内先进水平。先天性尿道下裂的一期成形术成功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是我省首家开展新生儿期肾盂积水、离断式肾盂输尿管成形术,重复肾重复输尿管切除术,输尿管膀胱再植术,自体肾移植治疗的科室,同时率先开展小儿膀胱镜的检查及治疗技术,采用小儿后腹腔镜发育不良肾切除等先进术式,创伤小,恢复快,手术效果好。
  儿外科-小儿骨科每年要收治大量的创伤和骨折的患儿,其抢救治疗成功率均居我省领先水平。在开展先天性马蹄内翻足外支架具固定及软组织松解矫形术,髋关节脱位外支架具固定及切开复位,髋关节脱位Salter骨盆截骨术,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带血管蒂骨膜瓣移植术,脊柱结核椎旁脓肿病灶清除术,脊髓栓系综合征等治愈率居省内领先水平。
  儿外科-小儿烧伤整形每年收治大量不幸被烧、烫伤的患儿、以及烧伤后造成的各种功能障碍和畸形的患儿,我们的治疗使他们恢复自信心很好地去面对美好的未来。
  儿外科-小儿肿瘤方面,对各种类型的血管瘤采取手术切除,激光治疗,同位素敷贴及药物治疗等非手术治疗手段,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在甲状腺肿瘤、纵膈肿瘤、肝母细胞瘤、肾母细胞瘤、神经母细胞瘤 、肾上腺嗜铬细胞瘤、腹膜后畸胎瘤、肠肿瘤、卵巢肿瘤、卵黄囊瘤、乳腺肿瘤等肿瘤的治疗方面,严格按国际标准、手术规范、并注重术前术后的系统的综合治疗,使恶性肿瘤术后5年生存率不断的提高。
  儿外科-小儿胸外在治疗肺大疱切除术,贲门失弛缓(Gavrilu)术式,膈疝、先天性食管裂孔疝经胸修补术治愈率居省内领先水平。开展漏斗胸胸骨抬举、翻转术,鸡胸胸骨翻转、下降术,并在省内首先采用腔镜辅助Nuss钢板胸骨上抬矫正漏斗胸等微创手术治疗,取得良好效果。
  儿外科承担福建医科大学的基础及临床教学任务,对临床实习医师进行认真带教,形成一整套小儿外科特色性教案,对各地前来学习的进修医师进行认真的“传,帮,教”,使他们掌握小儿外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技术,在当地成功开展小儿外科相关疾病的诊疗工作,成为各自医院的小儿外科业务骨干。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医院动态

更多 >

穿30多斤铅衣 医生秀绝活 日本专家和我院医生联手,为三病人“疏通”完全堵死的血管

据2014年5月31日《海峡都市报》第A10版:闽闻 从头到脚穿着30多斤重的铅衣,站6个小时,接连做了3台手术,5月29日,在省心血管病研究所新心脏介入导管室正式启用之际,来自日本的著名冠心病介入治疗专家村松俊哉教授和省立医院医生联合手术。他们运用“穿针引线”般的娴熟手法,帮助我省3名严重冠心病病人“疏通”完全堵死的血管。 本报记者独家进入手术室,见证了中日专家“通”血管的巧思和巧手。 手术探查为防辐射 医生“全副武装” 张力(化名)今年只有37岁,爱抽烟,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他的右冠状动脉已经完全闭塞、左冠状动脉近完全闭塞,导致他常常心绞痛。省立医院心导管室主任、心内科主任医师郭延松说,从检查上判断,张力的血管闭塞至少一年。 在医学上,这类病人冠状动脉中的斑块变硬,有的甚至比石头还硬,血管难打通,手术难度极大,被称为冠心病介入治疗需要攻克的最后一个“堡垒”。 日本在这类疾病介入治疗的经验很丰富。适逢国际著名冠心病介入治疗专家村松俊哉教授到上海参加国际会议前夕,经过卫生部门批准,省立医院邀请其到我省联合手术,为包括张力在内的3名患者做手术。 前日上午9点,村松俊哉教授和省立医院医生们穿上重达30多斤的铅衣,全副武装进入手术室。因为术中需要反复利用X射线来探查手术进展,放射线剂量非常大,需要“武装到牙齿”。 血管内逆向穿丝 “杀”出一条路 张力的手术安排在第三台。医生们先在张力大腿上打个小孔,在X光的导引下,一根精细的医用导管从大腿上的小孔进入身体,并沿着动脉上行,最终到达心脏右冠状动脉口。这样就在血管内开辟了一条“通道”。然后,医生们把一根更细的导丝放入导管。当导丝来到堵塞血管附近时,考验医生的关键时刻到了。 因为血管完全堵死,这里好比“断头路”,医生们必须靠自己丰富的经验和手感,来确保导丝在血管内穿行,失之毫厘,就有可能造成血管穿孔。 导丝通行到堵塞“路段”,血栓果真硬得跟石头一样,无论导丝怎么“突破”,都无法打通。于是,村松俊哉改变战术,改从左冠状动脉的侧支血管逆向进入,绕到血管堵塞“路段”另一侧“突围”,胜利“杀”出一条路来,顺利放入支架,撑起了血管壁。很快血流就恢复了通行。 从上午9点半到下午3点半,三台手术连轴转。闷在厚重的铅衣里,中日医生们都汗流浃背。 一同手术的郭延松说,日本专家经验丰富,动作娴熟,手术方法也使大家受益匪浅。 (海都报记者 章微/文)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宝宝会大便干燥的原因
于淑霞
回答: 宝宝大便干燥可能由饮食结构不合理、水分摄入不足、肠道菌群失调、排便习惯不良、疾病因素等原因引起。大便干燥通常表现为排便费力、粪便干硬成块、排便间隔延长等症状,可通过调整饮食、补充水分、补充益生菌、培养排便习惯、就医检查等方式改善。 1、饮食结构不合理 宝宝饮食中膳食纤维不足或蛋白质摄入过多会导致大便干燥。膳食纤维能吸收水分软化粪便,若辅食中缺乏蔬菜水果、全谷物等食物,容易引起便秘。建议家长逐步添加西蓝花、苹果泥、燕麦等富含膳食纤维的辅食,避免过量食用肉类、鸡蛋等高蛋白食物。母乳喂养的宝宝,母亲也需注意自身饮食均衡。 2、水分摄入不足 宝宝体液代谢快,水分补充不足时肠道会过度吸收粪便中的水分,导致大便干硬。炎热环境、发热或腹泻后未及时补水都可能引发该情况。家长需根据宝宝年龄和体重按需喂水,6个月以下母乳喂养宝宝无须额外喝水,添加辅食后可少量多次饮用温开水。观察尿液颜色变深或尿量减少时需及时补水。 3、肠道菌群失调 抗生素使用、感染等因素会破坏宝宝肠道益生菌平衡,影响食物消化和肠道蠕动功能。可遵医嘱使用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等益生菌制剂调节菌群。平时可适当食用无糖酸奶等含益生菌的食品,避免滥用消毒剂清洁餐具。 4、排便习惯不良 宝宝因玩耍憋便、如厕训练不当等会导致直肠敏感性降低,粪便滞留变硬。家长应固定每天早餐后让宝宝坐便盆5-10分钟培养排便反射,用玩具分散注意力减轻抗拒心理。避免强迫排便造成心理压力,可配合腹部顺时针按摩促进肠蠕动。 5、疾病因素 先天性巨结肠、甲状腺功能减退等疾病会导致顽固性便秘,通常伴有腹胀、生长发育迟缓等症状。若调整饮食无效或出现血便、呕吐等情况,需就医排除器质性疾病。医生可能开具乳果糖口服溶液、开塞露等药物缓解症状,严重者需进行钡灌肠等检查。 家长应记录宝宝排便频率和粪便性状,日常可增加爬行、翻身等运动促进肠道蠕动。冲泡奶粉需按比例调配避免过浓,辅食添加遵循由稀到稠原则。若持续3天未排便或出现哭闹拒食、腹部膨隆等表现,应及时带宝宝到儿科或消化科就诊,避免自行使用泻药或频繁开塞露通便。 于淑霞副主任医师山东省立医院消化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