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立医院

放射科 (共5位医生)

科室简介

我院放射科组建于1948年(现今已有59年历史),由周立斋主任创建,经院领导重视及各届科室负责人勤奋努力,从当年单一的普通放射诊断发展到目前集普通放射、全身螺旋CT、MR、介入诊断、临床介入治疗于一体的综合影像学科。科室基础设施齐全,设备先进,人员梯度建设好,专业技术水平强,在省内具有较高知名度,是首届福建省放射学会挂靠科室,同时也是福建省放射诊断质量控制中心挂靠单位。

我院放射科于1976年在省内首家引进西门子800mA透视机,多轨迹断层机,开展了心血管造影,PTC、ERCP、肺部断层检查。1983年以来,又陆续引进岛津500mA拍片机2台,泌尿系检查机1台,胃肠检查机器2台,心血管造影机1台,头颅CT扫描机等多部先进设备。1986年引进西门子全身CT一台,1993年引进省内第一台核磁共振机,1996年又购入西门子MULTIS—TOP数字化减影机,800mASIREGRAPHCF胃肠机。1998年至2003年连续最早引进省内西门子数字化胃肠机两台(800mASIREGRAPHCF800mAIconosR200)、透视机一台(800mAIconosR100)以及800mAmultixTOP拍片机二台。西门子螺旋CTSomotomPlus4,GEHiSpeedNX/i螺旋CT一台,CR机两台。2006年又引进省内第一台平板数字化乳腺钼靶机一台,至2009年底又增加了西门子双源CT一台,西门子64层CT一台,飞利浦1.5TMRI1台,西门子3.0TMRI1台,DR5台。目前科室积极开展CT穿刺活检、PTCD、CT引导下肾造瘘、脓肿穿刺引流、肝癌微波治疗、乳腺钼靶穿刺活检、脊柱、结肠拼接测量,ERCP切开取石,ERCP内置引流管(与胃镜室合作)等新技术。

科室主任注重人材的培养、人员梯队问题,分批分次到省外有知名度医院培训学习,不断提高影像诊断技术水平,并引进其他医院组织建设及管理的经验,将科室人员统一管理,打破传统分割局面,实行副主任医师以下均不定岗,各室(普放、CT、MRI)大轮转,是省内率先管理模式,得到各家三级甲等医院专家的认可,已与国内外诊断管理模式相接轨。科室积极培养年轻医师成为符合现代医学发展全面而又精干型人才,对低资医生进行规范化培训,规范化影像技术操作,规范化影像学诊断、报告,审核制度,严格执行三级影像诊断制度,每个岗位由副主任以上把关,保证影像图像质量及诊断质量。科室历年承担福建医科大学本科、专科教学,负责实习生、见习生的教学工作和进修医师的培养,为我省医学影像专业培养大批的优秀人才。学科带头人科研能力强,从业人员奋发向上,近5年来发表论文120多篇,其中国家级29篇,获奖卫生厅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我院自1983年至今承担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比利时等出国体检,年均二万五千余人次,由于有医疗质量控制及质量的保证,赢得国外负责亚太地区医官的最高评价,为质量、质控全国第一名。科室连续五年评为省立医院先进集体、先进教研组,竞争获得了并已授予福建省放射诊断质控中心挂靠单位。

全科现有工作人员54人,正高级职称7名,副高级职称4名,中级职称9名,博士生1名,硕士生7名。

几年来,特别是在2005年医院管理年活动中,科室在卫生部及省卫生厅、院领导的领导下,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病人为中心,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目的”,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满意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积极采取措施,改善病人就医条件和就医环境,改善服务流程,加强科室管理,完善规章:

1.取消预约制度:普放病人随到随诊,检查后1h出报告,大型设备(CTMRI)检查至出报告时间不超过24h。

2.改善服务流程:检查项目估价、收费、登记一条龙服务。

3.胃肠检查:空腹者当天来当天检查、出报告,满足患者的需求。

4.住院病人:普放检查报告单统一送到病区。

5.科室环境保持清洁。

6.保持医患沟通,及时受理解决病人投诉。

7.各诊断室主治医师定岗,及时处理诊断报告,保证患者及时就医。

我院门诊量促年增加,至2005年门诊量达114.10万人次,我科工作量达18.6783万人次,几年来科室加强规章制度建设,突出医疗安全管理,推进了医疗质量持续改进,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我科还积极响应卫生部及省政府交给的任务,王尔祯主任医师、蔡瑞萍主治医师先后前往博茨瓦那医疗援助,马明平副主任医师赴美学习。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医院动态

更多 >

穿30多斤铅衣 医生秀绝活 日本专家和我院医生联手,为三病人“疏通”完全堵死的血管

据2014年5月31日《海峡都市报》第A10版:闽闻 从头到脚穿着30多斤重的铅衣,站6个小时,接连做了3台手术,5月29日,在省心血管病研究所新心脏介入导管室正式启用之际,来自日本的著名冠心病介入治疗专家村松俊哉教授和省立医院医生联合手术。他们运用“穿针引线”般的娴熟手法,帮助我省3名严重冠心病病人“疏通”完全堵死的血管。 本报记者独家进入手术室,见证了中日专家“通”血管的巧思和巧手。 手术探查为防辐射 医生“全副武装” 张力(化名)今年只有37岁,爱抽烟,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他的右冠状动脉已经完全闭塞、左冠状动脉近完全闭塞,导致他常常心绞痛。省立医院心导管室主任、心内科主任医师郭延松说,从检查上判断,张力的血管闭塞至少一年。 在医学上,这类病人冠状动脉中的斑块变硬,有的甚至比石头还硬,血管难打通,手术难度极大,被称为冠心病介入治疗需要攻克的最后一个“堡垒”。 日本在这类疾病介入治疗的经验很丰富。适逢国际著名冠心病介入治疗专家村松俊哉教授到上海参加国际会议前夕,经过卫生部门批准,省立医院邀请其到我省联合手术,为包括张力在内的3名患者做手术。 前日上午9点,村松俊哉教授和省立医院医生们穿上重达30多斤的铅衣,全副武装进入手术室。因为术中需要反复利用X射线来探查手术进展,放射线剂量非常大,需要“武装到牙齿”。 血管内逆向穿丝 “杀”出一条路 张力的手术安排在第三台。医生们先在张力大腿上打个小孔,在X光的导引下,一根精细的医用导管从大腿上的小孔进入身体,并沿着动脉上行,最终到达心脏右冠状动脉口。这样就在血管内开辟了一条“通道”。然后,医生们把一根更细的导丝放入导管。当导丝来到堵塞血管附近时,考验医生的关键时刻到了。 因为血管完全堵死,这里好比“断头路”,医生们必须靠自己丰富的经验和手感,来确保导丝在血管内穿行,失之毫厘,就有可能造成血管穿孔。 导丝通行到堵塞“路段”,血栓果真硬得跟石头一样,无论导丝怎么“突破”,都无法打通。于是,村松俊哉改变战术,改从左冠状动脉的侧支血管逆向进入,绕到血管堵塞“路段”另一侧“突围”,胜利“杀”出一条路来,顺利放入支架,撑起了血管壁。很快血流就恢复了通行。 从上午9点半到下午3点半,三台手术连轴转。闷在厚重的铅衣里,中日医生们都汗流浃背。 一同手术的郭延松说,日本专家经验丰富,动作娴熟,手术方法也使大家受益匪浅。 (海都报记者 章微/文)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