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市第一医院

心内科 (共20位医生)

科室简介
心血管内科一区是南平市第一医院重点科室,她集医疗、科研、教学、康复于一体。现有医生护士28人,其中主任医师2人、副主任医师4人、主治医师4人;护理队伍 18人。学历方面:博士2人,硕士3人,学士6人,护士大专以上学历者有 6 人,是全院平均学历最高的科室。
  心血管内科一区环境优美、整洁,各种设备和措施体现“以病人为中心”,为患者营造一个安全、清洁、美观、舒适的医疗环境。现有病床50张,其中冠心病监护(CCU)病床6张。主要治疗疾病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高血压病、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心肌病、风湿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等心血管疾病。拥有中心供氧装置,中心音响装置,中心空调装置,中心物流系统,遥控心电监护仪;拥有DSA、射频消融仪、多导电生理记录仪、除颤仪、动态心电图、活动平板、动态血压、临时起搏器等先进仪器和设备,对疾病早期诊断提供了有力的保证。病区内平直宽敞的走廊,走廊两侧设有扶手,方便病人在室内行走;病室内有隔帘装置,使每个病人有相对独立的空间;厕所里设有扶手、挂钩、床边便器椅等,满足了患者的生活需要。
  心血管内科一区积极开展新技术、新项目,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开展心脏介入治疗已多年,目前能进行冠脉造影、支架植入、射频消融、起搏器植入、先天性心脏病封堵术等心脏介入手术。2004年起,已经独立开展了冠脉造影术,支架植入术,单双腔起搏器植入术及射频消融术;2008年开展了经桡动脉路径的冠脉造影术检查和冠脉介入治疗术,深受患者的好评,使山区农民在家门口也能享受国内先进的心血管诊疗技术。此外,还开展急性心梗溶栓,心脏电复律等治疗,成功地抢救了大量急性心肌梗死、严重心律失常、顽固性心衰、主动脉瘤、重症高血压的病人,代表了闽北心血管病专业的最高水平,长期在我市心血管病领域发挥“龙头”作用,指导带动我市心血管内科专业的发展与提高。
  心血管内科一区还设立了心血管病康复室,在全省最早开展了心脏病运动康复治疗,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量身定做运动处方,提高患者的心肺功能,降低心血管病发病率,降低已患病患者血管再狭窄、再梗死率及病死率,减少心血管病的危险因子,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心血管内科一区省级“青年文明号”队伍用“一流服务,一流人才,一流管理”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骄人业绩, 2000年成立了“高血压研究室”,是福建省高血压研究所的协作单位;2001年成立了“南平市心血管专业学会”,为团结全市心血管专业的同行,开展学术交流提供了平台,做出了积极贡献;2002年“南平市心血管研究所”成立,致力于我市心血管疾病防治的研究工作。2003年荣获省委、省政府颁发的“创文明行业工作”先进单位,连续6年被市卫生局评为“先进单位”,2005年荣获南平市“青年文明号”称号,2005年心内科一区护理组荣获南平市“巾帼文明岗”称号,2006年心内科一区护理组荣获福建省“巾帼文明岗”称号,2006年荣获南平市第一医院先进科室,护理组荣获“集体礼仪服务”第二名。2006年10月,在医院举办的“创三甲”竞赛中获得团体第二名。2007年2月荣获福建省“巾帼文明岗”称号。2007年5月荣获南平市第一医院“创三甲”竞赛团体第二名,2008年1月荣获福建省省级“青年文明号”称号。2008年5月荣获南平市第一医院护理技能竞赛团体三等奖。
  今后,将在省级“青年文明号”的指引下,为南平市的卫生事业和人民健康贡献青春和智慧,成为一支让南平市民放心、满意的“心脏保护神”队伍。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推荐医生

推荐医院

医院动态

更多 >

六大亮点 促进行评

今年我院行评工作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有组织、有步骤地实施,呈现出六大亮点。 1、全面实行患者就医“一卡通”。从今年3月1日起,医院开始实行医保卡“一卡通”,取消解锁卡操作。医保病人可直接持卡到医生处就诊,为方便患者,医院引进36台自助终端机,分别设在门诊各楼层、医技检查相关科室,可自助结算、存款,并与银联系统对接可刷银联卡,基本可满足病人的结算需求。 2、大力推进优质护理服务。近年来,医院一直在致力于进一步搞好护理工作,在全院推行优质护理服务规范。安排护士长去泌尿外科跟班学习,亲身体会、感受泌尿外科优质护理的做法和效果,并结合自己科室实际,推进自己所在科室的优质护理服务工作。 3、建立收集意见与整改规范机制。建立医疗服务中心,以电话回访的形式,广泛听取患者反映医疗服务中存在的问题,收集患者的意见建议,回答对医疗服务的咨询,对不满意的方面给予沟通解释,对整改情况的回复。6月份电话回访1808名住院患者,收集意见建议近240条,并认真进行反馈整改。 4、加强员工队伍建设。坚持两手抓,一手抓整改,一手抓教育。对科室全体人员经常性的开展教育,组织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丰富文化生活,陶冶情操。 5、严格执行“九不准”,强化廉洁行医。把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卫生计生委《加强医疗卫生行风建设“九不准”》作为今年行风建设的重要举措。 6、加强宣传报道,弘扬优质服务正能量。今年与电视台和闽北报社签订宣传报道协议,加大对医院服务、专业技术、专家及行风服务的报道。到5月底,今晚九点半共用稿19篇,主要内容大多涉及到新技术新项目,让百姓知道我们怎么做。闽北日报健康周刊共刊登33大篇稿件。既有医院所取的成就,也有一些医德高尚,传递了正能量,弘扬了正气,取得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中风是怎么造成的
邵自强
回答: 中风可能由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糖尿病、不良生活习惯等原因引起,可通过控制基础疾病、调整生活方式、药物治疗、康复训练、手术干预等方式改善。中风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分为缺血性和出血性两类,需及时就医处理。 1、高血压 长期未控制的高血压是中风的主要危险因素,血压过高会导致脑血管壁损伤或破裂。患者可能出现头痛、眩晕或肢体麻木等症状。治疗需遵医嘱使用苯磺酸氨氯地平片、缬沙坦胶囊等降压药物,同时限制钠盐摄入并定期监测血压。 2、动脉粥样硬化 脑血管内斑块形成会阻塞血流或引发血栓脱落,导致脑梗死。常见症状包括突发性偏瘫、言语不清。治疗可选用阿托伐他汀钙片稳定斑块,阿司匹林肠溶片抗血小板聚集,严重时需行血管内支架置入术。 3、心脏病 房颤等心脏疾病易形成附壁血栓,脱落后可能引发脑栓塞。患者常有心悸、胸闷等前驱症状。需使用华法林钠片抗凝,或通过左心耳封堵术预防血栓,同时控制心率失常。 4、糖尿病 血糖持续升高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加速动脉硬化进程。典型表现为多饮多尿伴肢体感觉异常。治疗需联合二甲双胍缓释片控制血糖,配合硫辛酸胶囊改善神经代谢。 5、不良生活习惯 长期吸烟、酗酒、高脂饮食及缺乏运动均会提升中风风险。这类生理性因素可通过戒烟限酒、低盐低脂饮食、每周150分钟有氧运动等生活方式干预改善,无须药物处理。 预防中风需定期检测血压血糖,保持BMI在18.5-24之间,每日食盐摄入不超过5克。突发面部歪斜、肢体无力等征兆时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发病4.5小时内进行静脉溶栓可显著改善预后。康复期患者可在专业指导下进行吞咽功能训练、步态平衡练习等康复治疗。 邵自强主任医师中日友好医院神经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