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介入血管外科 (共11位医生)

科室简介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介入血管外科最初由放射介入专业发展而来。上世纪80年代初期北大第一医院院便在全国率先建立了放射介入专业。前十年主要从事肿瘤,尤其是肝癌的动脉栓塞化疗。90年代以后,我介入专业紧跟国际介入放射学的发展方向,逐渐开展了以肾动脉狭窄、下肢动脉狭窄和颈动脉狭窄为代表的动脉缺血性病变和下腔静脉、肝静脉狭窄为代表的静脉阻塞性病变的血管扩张和支架成形技术(又称作腔内血管外科技术)、以及血管畸形的栓塞治疗。2000年以后,介入专业又逐渐开展了更为复杂的大血管、如主动脉瘤和主动脉夹层的腔内覆膜之架隔绝术。并且逐渐开展了开放式血管外科手术,使我院的外周血管搭桥等血管外科技术也迅速进入国内先进行列。由于本专业的肿瘤介入和腔内外血管外科技术迅速发展,已经形成一具有鲜明特色的新兴学科,也就是今天的介入血管外科。

介入血管外科特长:

1.腔内外血管外科专业 以腔内血管支架治疗肾动脉狭窄、髂股动脉狭窄为我科专业特长,同时在覆膜血管支架治疗主动脉瘤、主动脉夹层等方面也具有鲜明特色。 2.神经介入学科专业 以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血管腔内治疗为主要特长。在全国最早开展颈动脉狭窄的支架治疗,也是开展颈动脉狭窄和颅内动脉狭窄支架治疗不多的单位之一。 3.肿瘤介入微创治疗专业 动脉导管栓塞化疗治疗肝癌是我科最早开展的肿瘤微创治疗技术之一。2000年后我科又先后引进美国、德国等先进设备技术,开展了肿瘤的射频和微波消融治疗。目前已具备最完善的肿瘤微创综合治疗技术。

介入血管外科学科人员与梯队建设:医师队伍:9人,有博士学位6人、硕士1人、本科毕业2人。其学科带头人邹英华教授50岁,博士学位,博士研究生导师。1位主任医师,4位副主任医师。3人为主治医师。

2.其他人员:拥有42张病床的病房内现有护士20名。两个介入手术室拥有2台现代化的血管造影机,2台肿瘤射频消融仪,1台肿瘤微波消融仪。手术室护士3人,技师2人。

总之,作为介入与血管外科专业,介入血管外科已经走在学科发展的最前缘,已拥有最强大的医教研队伍。不论在硬件上还是人员构成上,均处于国内领先地位,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医院动态

更多 >

我院举行第二届研究生学术论坛

8月27、28日,我院举行了第二届研究生学术论坛,本次学术论坛共有37名科研型研究生参加,他们分别来自内科、外科、儿科、影像、检验、感染等多个学科专业。杜军保、袁云、王素霞、戚豫、龚侃、陈?、吕继成、周应芳、席志军、杨勇、周炜、李雪迎等多位具有丰富科研经验的导师参加了论坛活动,并对参赛研究生点评、提问和评分。 李海潮副院长致开幕词:“学术论坛是展示和锻炼,也是交流和学习。我们希望越来越多的同学可以参与到论坛中来,这也是我们团队意识的一种体现。研究生期间,我们不仅要培养科研的能力,也要培养对科研工作的热情和喜爱。带着这份激情,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也会终身受益。” 通过同学们的演讲,可以看出大家平时非常努力,而且为了这次论坛做了精心准备。各位导师从科研能力、PPT制作、演讲技巧、英语口语展示等方面进行考查,发现不少同学都有精彩表现,内科和儿科的多位同学在这届论坛上的表现更是可圈可点。在这次论坛上,有两位同学进行了全英文演讲,他们出色的表现赢得了在场老师和同学们的热烈掌声。 在论坛接近尾声的时候,导师们纷纷表达了自己的爱才之心:“这次论坛让我们发现了很多优秀的学生,这让我们非常地欣慰。学生时期是最有创造力的阶段,医院里很多的SCI文章都出自我们的硕士、博士研究生;以后会鼓励和督促更多的同学参与到论坛中来,在大家交流学习的过程中寻找差距,从而更好地提升科研能力、表达能力。” 研究生党总支书记于岩岩教授做了总结发言:“今年的学术论坛是第二届。令人欣慰的是,我们看到参与的同学更多了,演讲更精彩了,论坛的内容更丰富了。论坛可以让老师更全面地了解研究生的培养过程,同时增进研究生之间的沟通。今后我们将继续开展学术论坛活动,并且不断完善,争取让更多的老师和同学参与进来,并进一步提高论坛的学术水平。”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