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犁州友谊医院

我院心胸外科急诊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救治濒临死亡冠心

时间:2012-10-10 00:00 作者:复禾健康

  心脏外科手术通常要经历较长时间准备,普通的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常常需要停用抗血小板药物7到10天后才进行手术治疗。急诊冠状动脉搭桥手术非不得已而为之。近日,一名频繁发作心绞痛的女患者,在本科成功实施急诊冠状动脉搭桥手术,获得救治。

  患者为维吾尔族妇女,有间断胸痛和胸闷10余年,多于活动后出现,三年前外院冠状动脉造影提示:冠心病、房颤、高血压、高血脂。平时规律服用抗血小板药物,但心慌、胸痛、胸闷、气短症状仍间断发生。一个月前患者症状明显加重,有时呈现持续性绞痛,服用硝酸甘油不能缓解,遂入我院心介科治疗。在我院心介科住院期间,频繁发作心绞痛,行冠状动脉造提示冠状动脉前降支99%狭窄,无法支架植入。患者主要血管狭窄程度重,随时有心肌梗死和猝死的可能,唯一的治疗手段就是进行冠状动脉搭桥手术,遂转入我科做术前准备。转入心胸外科后,患者心绞痛发作更加频繁,口服硝酸甘油不能缓解,需间断静脉泵入硝酸甘油才能缓解心绞痛。转入我科后第四天,患者在静脉使用硝酸甘油的情况下,心绞痛发作发作仍持续不缓解,心率130-160次/分钟,并且血压开始出现下降趋势。由于患者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急诊手术风险极大;但如不手术,患者只有死路一条。面对如此高风险的手术,是回避风险,还是迎难而上,勇敢的接受挑战,为患者搭通这生命之桥呢?在院、科各级领导的支持下,作为江苏省医学会心血管外科学分会冠状动脉搭桥学组的副组长、援疆的江苏省人民医院心脏外科王晓伟主任,凭着对自己手术技术的自信和对心外科团队、麻醉科团队实力的信心,毫不犹豫的对患者实施急诊冠状动脉搭桥术。

  王主任在反复研究患者的病情后,决定对患者实施急诊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术。该手术是一种最新技术,需要术者扎实的理论基础、灵活的思维方式和精湛的手术技巧,但该术式对患者创伤小,出血少,避免了常规冠状动脉搭桥手术中体外循环的损伤,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明显降低了手术风险和死亡率。

  高超的技术加上默契的配合,手术过程顺利,生命之桥顺利搭通,整个手术三个小时就完成了。经过精心护理,术后第1天即撤除呼吸机,术后第4天就下床活动了。目前患者再也没有心绞痛的感觉,恢复良好,即将出院。 

医院动态

更多 >

我院成功救治年仅1岁8个月先心病患儿

我院胸心外科近日成功救治一位“小春苗”,年仅1岁8个月的蒙古族先心病患儿,是目前我院目前“春苗工程”收治的年龄最小体重最轻的先心病患者(此前为3岁以上)。患儿所患的是一种常见先天性心脏病—动脉导管未闭。因患儿年龄较小,手术切口小,手术视野小,操作空间小,虽动脉导管闭合术是常规的心血管手术,操作简单,但手术风险却是最高的。一旦手术操作中导管破裂,术中大出血所致的手术死亡率很高,特别在我院这种心血管手术、麻醉、监护尚处于起步阶段的情况下,手术风险不言而喻。患儿因年龄较小,对于父母的依赖性强,对医护人员较为排斥。并且由于语言不通,接受心脏手术后在治疗和护理上都有很大的难度。 一般而言,动脉导管未闭较小患儿多无症状,仅在查体时发现心脏杂音,导管较粗大者平素易患上呼吸道感染,可有活动后心慌,气短等,严重者婴儿期即可出现肺动脉高压和左心功能衰竭。此患儿由于导管比较粗大,分流量较大。入院时肺部情况较差,检查示血象较高,心脏彩超显示导管较粗大,轻度肺动脉高压。我科多次组织院内专家会诊讨论,术前给予心功能调整、预防肺部感染等治疗。并制定详细的手术计划及术后护理工作。2012/10/31日,在我科援疆专家王晓伟主任医师主刀、麻醉科医师的默契配合下,成功实施了动脉导管未闭结扎术,术后在重症医学科医护人员精心治疗护理下,患儿痊愈出院。 新疆每年新增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约2000余人,接受手术和介入治疗的不足900人,不少患儿家庭经济和基层医疗条件比较差,无法及时得到有效治疗,儿童先天性心脏病已成为很多家庭的重大负担。我院作为“春苗工程”定点医院之一,院领导及科室负责人对此项工作非常重视,我科始终保持着对于“春苗工程”救治患者的零死亡,这是对患者的生命负责,对领导的期望负责,对自己的职业负责。 我相信,经过我们精心的治疗和护理,他们的心一定不会再有缺口,生命一定会完美绽放,幸福美满的生活在等着他们……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睾酮偏高是什么原因
李青
回答: 睾酮偏高可能与遗传因素、多囊卵巢综合征、肾上腺皮质增生、药物影响、内分泌肿瘤等原因有关。睾酮偏高通常表现为月经紊乱、体毛增多、痤疮等症状,可通过生活方式调整、药物治疗等方式干预。 1、遗传因素 部分人群因家族遗传倾向导致体内睾酮水平偏高,可能与基因突变或遗传代谢异常有关。这类情况通常伴随青春期发育异常或家族成员类似病史,需通过基因检测明确诊断。日常需避免高脂高糖饮食,减少外源性激素摄入,必要时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螺内酯片等抗雄激素药物调节。 2、多囊卵巢综合征 多囊卵巢综合征是育龄期女性睾酮升高的常见原因,与胰岛素抵抗、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功能紊乱有关。患者除睾酮偏高外,常伴有卵巢多囊样改变、排卵障碍,可遵医嘱使用炔雌醇环丙孕酮片调节激素,配合二甲双胍缓释片改善胰岛素抵抗。 3、肾上腺皮质增生 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会导致肾上腺源性雄激素分泌过多,21-羟化酶缺乏是最常见类型。新生儿筛查可早期发现,成年患者可能出现骨龄超前、声音低沉等表现。需长期服用氢化可的松片替代治疗,定期监测激素水平和骨密度。 4、药物影响 滥用雄激素制剂或含激素的保健品可能导致外源性睾酮升高,常见于健身人群使用合成类固醇。部分癫痫患者服用丙戊酸钠缓释片也可能干扰激素代谢。需立即停用可疑药物,并通过肝肾功能检测评估药物副作用。 5、内分泌肿瘤 肾上腺或卵巢的分泌雄激素肿瘤会异常升高睾酮,如卵巢男性化肿瘤、肾上腺腺瘤等。患者可能出现男性化体征快速进展,影像学检查可见占位性病变。确诊后需手术切除肿瘤,术后病理检查明确性质。 睾酮偏高者应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和过度压力。饮食选择低升糖指数食物,限制乳制品和红肉摄入,增加十字花科蔬菜如西蓝花帮助雌激素代谢。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但需避免过度力量训练刺激雄激素分泌。所有药物治疗均需严格遵循医嘱,定期复查激素六项和超声检查,出现多毛、脱发等症状加重时及时复诊。 李青主任医师北京安贞医院泌尿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