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舍弃如花生命
时间:2014-04-02 00:00 作者:复禾健康
时间:2014-04-02 00:00 作者:复禾健康
当今的中国,自杀已经成为青少年的头号杀手。在中国,青少年是指14~20岁之间,处于儿童期后,成年期前的人群。这个阶段的人群大多是学生,正处于人生的转变期,是个人社会化的重要时期,也是各种问题多发的人生阶段。最新的调查发现,中国18~34岁人群死亡案例中,自杀是其中最大的死因,超过了车祸、疾病等。相对于成人,青少年的自杀更令人扼腕叹息。他们还未经历生活的沧桑,还未曾体验生命中漫长的磨难,在同龄人还在编织缤纷的梦想时,自杀者却以死作为青春的终点。死亡虽然是生命的必然过程,但少有人主动地选择死亡,对于人生精彩刚刚开始的青少年,是什么令他们斗胆赴死,却不愿苟活?
自杀是指个体蓄意或自愿采取各种手段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凡自杀者无外乎理智型和激情型两种,青少年自杀者以激情自杀多见。也就是说,青少年大多在一定的外界环境刺激下出现爆发性情绪引起,此类自杀进程迅速,发展迅速。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青少年在神志完全清醒,甚至可以说是比平时更具思考力的前提下,用这种极端的方式“激情”地结束自己的一生呢?研究表明,青少年心理脆弱,自我为中心,处理问题方式不成熟,当遇到家庭、课业、人际关系等挫折的时候容易产生失望、无助、沮丧、愤怒、恐惧等负性情绪。由于个性、自尊心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又未能及时向外界求助,最终选择自杀作为解决困难的手段,这也是青少年典型的自杀过程。对于自杀者而言,无法逾越的困难不尽相同,导致自杀的原因多种多样。归纳起来,青少年自杀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现行教育体制下,应试教育模式造成的学业压力;家庭管教方式不当带来的亲子关系的沟通不良;人际关系困难如学校中被孤立、不良的师生关系;抑郁障碍等疾病困扰;另外,不排除为故意引起父母、他人注意而实施自杀等。不可忽视的是,一直以来由于我国的学校、家庭缺乏挫折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导致青少年普遍心理素质差,应对压力和危机的能力低下。所以在面对困难时,采用极端的手段来应对。
由于青少年自杀的危害极大,不仅给家庭带来巨大伤痛,而且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学校、社会带来冲击,产生负面效应。因此预防青少年自杀是应当由全社会共同关注并参与的工作。生活在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应该关注青少年自杀这一现象。除了家庭,学校也是预防的重要防线。自杀的干预在于预防,建立三级预防工作是预防青少年自杀的重要手段。三级预防的内容包括:积极治疗青少年人群的精神和躯体疾病,广泛宣传心理卫生知识,提高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素质;对有自杀可能的青少年高危人群进行危机干预,比如利用心理热线或求助于心理医生帮助遭遇困难而有轻生念头的青少年摆脱困境,打消自杀企图;同时采取措施防止曾经自杀未遂的青少年再次自杀等。
尽管青少年自杀是全世界的社会问题,尚未找到一个行之有效的降低青少年自杀的办法。可喜的是,在全社会的努力下,青少年身体和心理都要健康的观点已逐渐被接受,越来越多的人已逐渐认识到青少年自杀的严峻形势,预防青少年自杀的重要性。我国的很多大、中学校都设有心理辅导老师,辅导老师可以帮助青少年建立更正确的人生观,协助其培养更健全的生活态度。父母家庭也从过于注重孩子的学业成绩,忽视其心理素质培养到逐渐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努力创造温馨、和睦的家庭氛围,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在孩子遇到问题时,能够给予适当的关心、引导和协助。青少年自己也在努力增进自我了解,通过增加与社会的接触,增加社会支持系统,增加与社会的联系,提高自己应付危机的能力。
青少年是特殊的群体,在这个充满竞争和变化的时代,全社会都有责任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家庭、学校要致力于培养青少年的生命责任感,教育其珍视生命,用积极的方式面对困境,从而有效地防止青少年自杀。
文/金海燕
医院动态
健康问答
专家科普
医生答疑
第 4 名
第 1 名
第 5 名
第 5 名
第 3 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