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我国地中海贫血移植治疗已达国际领先水平

时间:2012-11-30 18:15 作者:复禾健康

我国地中海贫血移植治疗已达国际领先水平

血液学国际权威杂志近日发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最新临床成果

(通讯员 黄治才 吴剑鹏)近日,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儿童造血干细胞移植中心一项有关治疗地中海贫血的临床研究论著发表在国际顶级血液学期刊《Blood》杂志,国际权威专家评论该成果代表了当前国际上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地贫的显著进步,标志着我国在该领域的临床研究已达国际领先水平。

中国论著被血液学顶级杂志Blood重点推荐

文章的第一作者 <1>和通讯作者是亚洲儿童骨髓移植临床研究委员会副主席、中华医学会造血干细胞学组委员 <2>,广东省地中海贫血防治协会会长、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儿科主任李春富教授。李春富教授曾于1999年成功地为一例重型Ⅲ°β-地中海贫血男孩,完成了母亲供髓HLA不全相合骨髓移植,这是全球首例成功病例。“骨髓内骨髓移植治疗地中海贫血”和“母亲骨髓骨髓移植治疗地中海贫血”等论文分别发表在中华血液杂志和TIF Magazine 及J.Paediatr. Child Health 杂志上。

李教授研究团队的临床成果在去年的美国血液学年会上受到重视和认可,11月8日,《Blood》杂志在其最重要的版面正式刊登了题为《新移植方案改善了地中海贫血非亲缘供者移植的结果 <3>》(A novel conditioning regimen improves outcomes in β-thalassemia major patients using unrelated donor peripheral blood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的临床型论著,这篇Blood杂志的核心(Plenary Paper) <4>文章因其约90%的移植治?率等一系列优异 <5>的结果而引起血液学界的高度关注。

据了解,《Blood》杂志由美国血液学会主办,是全球血液病专业顶级权威杂志,影响因子高达10.6,刊载血液学基础实验和临床研究的论文,包括良性与恶性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病症以及机制、免疫学和肿瘤学的血液研究,而能在该杂志发表临床研究论文的中国学者并不多见,特别是核心文章 <6>。该论文在一审时所有国外专家就给予高度评价:“他们观察到杰出的结果,无地贫生存率约90%,同胞和非亲缘供者移植没有不同,除此之外,急性和慢性排斥反应很低。总之,这代表了当今地贫非亲缘移植显著的进步……。“

研究表明中国地贫移植方案具有全球创新性

这篇文章属于前瞻性非随机临床研究,总结分析了从2008年10月到2011年6月使用“南方-08-地贫(NF-08-TM)”新移植方案100例病人的结果。NF-08-TM地贫移植方案基于静脉注射白消安,环磷酰胺,氟达拉滨和塞替派,是李春富教授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综合美国导师的建议制定和不断完善的,其中环磷酰胺前置具有明确的全球创新性。

β-地中海贫血是β-珠蛋白链合成减少或缺乏导致血红蛋白四聚体α-链/非α-链之间失去平衡所引起的一种溶血性遗传病。研究人员着重对82位患有重型β地中海贫血的患者进行了分析,其中52位进行了异源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PBSCT),其供体来自非亲属干细胞,人体白细胞抗原匹配良好,另外30位则是来自亲属供体进行的造血干细胞移植。这些患者移植时的平均年龄为6.0岁,男女性患者的比例为56:26。平均随访时间为24个月。

在这一方案指导下,两组患者预期的三年总生存率和无β地中海贫血生存率分别为92.3%和90.4%(非亲属组),以及90.0%和83.3%(亲属组)。移植物排斥反应,以及III-IV级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累计发生率分别为1.9%和9.6%(非亲属组),6.9%和3.6%(亲属组)。移植相关死亡的累积发生率是7.7%(非亲属组)和10.0%(亲属组)。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李春富教授介绍,我们在治疗地贫过程中运用新的疾病分层方法,采用外周血干细胞作为新的干细胞源,结合NF-08-TM地贫移植方案的优良品质导致了优异的结果:治?率高达90%以上,远远高于意大利组报道的结果(75%)。这些数据也同时表明,采用具有良好耐受性的NF-08-TM方法在两组中获得了相似的结果,可以用于治疗缺少匹配亲属供体情况下的β地中海贫血患者的治疗。

在日前召开的南方国际儿童骨髓移植论坛上,李春富教授升级了这一研究结果:截至到今年6月30日,NF-08-TM方案已被175例地贫病人使用,治愈率仍然高达90%,除此之外,深圳儿童医院和成都华西二院也已经使用这一新方案,取得很好的效果,也证明了这一方案的稳定性。 <7>

防治地中海贫血任重而道远

地中海贫血系单基因遗传性疾病,是一组因珠蛋白肽链合成障碍而导致的遗传性溶血性贫血,在全球热带和亚热带广为流行,是我国南方最常见、危害最大的遗传病之一。据WHO估计,全球地中海贫血基因携带者约1.8亿,每年出生的各类重型地贫患儿数至少有20 万。这种疾病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危害人类健康的六种常见疾病之一。

李春富教授介绍,我国广西、广东等南方多个省份是地中海贫血的重灾区,根据南方医科大学徐湘民教授课题组在两广地区进行的地贫流行病学调查,广东地区人群的地贫基因携带率为11%,即每9个人中就有1人为地贫基因携带者,目前全省估计仅中重度 <8>β型地贫总病人数3000人左右,大部分因无钱医治在15岁之

医院动态

更多 >

【老人报】人工中耳为听力障碍患者带来福音

指导专家: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 彭宏 自1996年由瑞士苏黎世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Ugo.Fisch教授植入第一例振动声桥手术以来,振动声桥技术在欧洲和美国已广泛应用于临床,2010年该技术被正式批准在中国上市并迅速应用于临床。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彭宏副教授介绍说:“到目前为止,振动声桥被认为是最成功的中耳植入式听觉辅助装置。” 振动声桥作为“人工中耳”,其传音和扩音的作用机制是什么? 外界的声音信号被外部处理器采集、处理、编码,以无线电波的形式透过头皮传递到体内植入体,植入体将信号传导到漂浮质量传感器,并由传感器转换为机械振动。 对于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传感器固定于听骨链上,因此,传感器直接带动中耳结构,产生并放大听骨链的振动,形成间接驱动模式。 对于传导性耳聋和混合性耳聋(如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先天性中耳畸形等),传感器则固定在圆窗膜,并直接振动内耳淋巴液,传送并放大内耳振动,形成直接驱动模式——这正是振动声桥独特的直接驱动技术。 由于绕过外耳和中耳直接驱动内耳,振动声桥取代了外耳和中耳的传音和扩音功能,因此,振动声桥又被称为“人工中耳”。 能否通过振动声桥植入手术来恢复听力?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通过手术最希望达到的目的是:干耳不流脓和提高听力。原则上来讲,可以通过鼓室听骨链重建术恢复听力的患者,都不需要人工中耳(振动声桥)的植入。 彭宏总结道,临床上,只有下列五类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有必要植入振动声桥恢复听力: 1、混合性耳聋的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 2、既往因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如胆脂瘤型中耳炎)进行了乳突根治术的中耳炎患者; 3、既往因慢性化脓性中耳炎进行了常规听力重建手术,术后听力没有提高的中耳炎患者; 4、手术前检查和术中探查证实:存在镫骨被破坏消失或严重畸形、镫骨底板固定、卵圆窗狭窄或闭锁、咽鼓管严重阻塞等情况的中耳炎患者;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后遗症患者(如:粘连型中耳炎、鼓室硬化症); 5、接受鼻咽癌放射治疗后出现难治性流脓和听力减退的中耳炎患者。 振动声桥技术能让哪些听力障碍患者重获听力? 彭宏指出,刚才提到五类患者需要植入振动声桥,其原因如下: 1、对于混合性耳聋的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来说,振动声桥以其传音和扩音的双重功能,不但弥补了中耳炎导致的传音功能障碍,而且通过扩大输出增益可补偿神经性听力损失。 2、既往进行了常规听力重建手术,术后听力没有提高的中耳炎患者。患者可能存在人工听骨难以固定,蹬骨底板硬化灶形成或环韧带硬化导致蹬骨活动度受限或固定,而影响听力重建手术的术后听力效果。而圆窗振动成形术绕开了蹬骨——卵圆窗——内耳的传音路径,直接将传感器安放在圆窗并直接振动内耳,因此,振动声桥技术为声音传导开辟了一个新的有效的传音路径。 3、对于合并咽鼓管严重阻塞的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和因为咽鼓管完全阻塞导致粘连型中耳炎的患者来说,传感器的振动频率和振动幅度取决于外界声音信号的特性以及振动声桥体外处理器和体内接收器对声音信号的处理。咽鼓管的功能不会影响位于圆窗膜上的传感器的振动。 4、接受鼻咽癌放射治疗后出现难治性流脓和听力减退的中耳炎患者,在彻底清除上述病变的基础上,只有圆窗振动成形术能为这些患者提供一个新的传音途径,让他们依然获得能够沟通交流的听力。 彭宏总结道:“振动声桥以其传音和扩音的双重功能,通过一条新的传音途径,为无法通过常规听力重建手术提高听力的中耳炎患者带来希望,帮助他们重回立体的有声世界。” (记者 朱志安 通讯员 吴剑鹏) 源链接:lrb.dayoo.com/html/2014-08/11/content_2716589.htm 

专家科普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