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老年人牙髓病根尖周病的诊治

时间:2014-03-31 00:00 作者:复禾健康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老年化,在牙髓根尖周病的治疗中,老年患者的比例日渐增多。老年人由于龋齿、楔状缺损和磨损等未得到有效的控制,同时牙髓组织的增龄性变化,使得患牙极有可能发展为牙髓病和根尖周病,临床表现也相对复杂,病程长、预后差。下面南方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院长、南方医院口腔医院院长吴补领教授就老年人牙髓根尖周病的特点、诊断、治疗原则和治疗措施做一概括,并通过具体病例进行总结,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在老年人牙髓组织中,牙髓细胞数目逐渐减少,纤维成分增多,髓室和根管发生钙化,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降低,成牙本质细胞中有Tunel染色阳性的细胞发生程序化死亡,其增龄性变化明显,从而决定了老年人牙髓根尖周病有其临床特征。同时老年人群常伴有系统性疾病,对老年人牙髓根尖周病的临床表现、诊断有重要影响。

  老年人牙髓病的主要病因为龋病,这与牙髓炎常见的病因相符,楔状缺损亦是引起老年人牙髓炎、根尖周炎的病因之一,根面龋引起的牙髓逆行性感染在老年人中亦不容忽视,另外老年人牙髓炎特有的病因是咀嚼病理性磨损,磨损程度与患者年龄、食物的摩擦力及咀嚼力成正比。

  对于老年人牙髓根尖周病的诊断,我们需要从年龄、病史、病程、症状特征、临床检查(电活力测试)和X片检查等多方面综合考虑。

老年人牙髓根尖周病的治疗目的包括:①治愈牙髓、根尖周病,恢复功能;②义齿修复基牙支持力、固位力和预备的需要;③保留牙槽骨高度与宽度;④保持义齿(基牙)的生理性感觉。其治疗原则为:无痛、微创、保守、保存。

同时还必须考虑老年患者牙髓根尖周病治疗的特殊性:①注意老年患者体弱多病,对疼痛耐受性较差,在髓腔开放或切开排脓时,要配合局部麻药的使用,避免人为因素增加患者的痛苦;②根管治疗术是目前治疗牙髓病、根尖周病的最彻底、最有效的一种方法,但由于老年患者的全身状况、牙齿的解剖因素等原因,对老年人后牙牙髓炎,不完全禁止做塑化治疗或干髓术,以简化操作,缩短疗程;③老年人根管细小弯曲,故根管治疗难度较大,在治疗中医生要耐心细致,动作轻柔,采用无痛技术,正确使用器械,防止器械折断在根管内,尽量不要采用根管治疗术一次法;④对患有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肿瘤、免疫功能低下等慢性系统性疾病和具有过敏体质的老年人,尤其要小心,必要时在根管治疗术前、术后服用抗生素等药物,减少术后反应;⑤与牙周、修复等学科的联合治疗。

(通讯员:吴剑鹏)

 

   专家简介

 

  吴补领,现任中华口腔医学会老年口腔医学专委会主任委员、南方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院长、南方医院口腔医院院长,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兼职:日本明海大学齿学部客座教授、国际牙医师学院院士。现任中华口腔医学会常务理事、中华口腔医学会老年口腔医学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华口腔医学会牙体牙髓病学专委会常委、广东省口腔医学会副会长、广东省口腔医学会牙体牙髓病学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主要研究方向:牙齿发育生物学及牙齿再生学;牙髓生物学及牙髓病治疗学;龋病病因及防治新技术。

  主要成果及贡献:负责国家级、军队重点课题7项,获得国家级、省部级科技奖9项;发表学术论文205篇,主编、参编专著13部。已培养博士后1名、博士、硕士67人。荣获军队、国家高等学校优秀教师、骨干教师等奖励,荣立三等功1次。

医院动态

更多 >

【老人报】人工中耳为听力障碍患者带来福音

指导专家: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 彭宏 自1996年由瑞士苏黎世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Ugo.Fisch教授植入第一例振动声桥手术以来,振动声桥技术在欧洲和美国已广泛应用于临床,2010年该技术被正式批准在中国上市并迅速应用于临床。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彭宏副教授介绍说:“到目前为止,振动声桥被认为是最成功的中耳植入式听觉辅助装置。” 振动声桥作为“人工中耳”,其传音和扩音的作用机制是什么? 外界的声音信号被外部处理器采集、处理、编码,以无线电波的形式透过头皮传递到体内植入体,植入体将信号传导到漂浮质量传感器,并由传感器转换为机械振动。 对于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传感器固定于听骨链上,因此,传感器直接带动中耳结构,产生并放大听骨链的振动,形成间接驱动模式。 对于传导性耳聋和混合性耳聋(如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先天性中耳畸形等),传感器则固定在圆窗膜,并直接振动内耳淋巴液,传送并放大内耳振动,形成直接驱动模式——这正是振动声桥独特的直接驱动技术。 由于绕过外耳和中耳直接驱动内耳,振动声桥取代了外耳和中耳的传音和扩音功能,因此,振动声桥又被称为“人工中耳”。 能否通过振动声桥植入手术来恢复听力?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通过手术最希望达到的目的是:干耳不流脓和提高听力。原则上来讲,可以通过鼓室听骨链重建术恢复听力的患者,都不需要人工中耳(振动声桥)的植入。 彭宏总结道,临床上,只有下列五类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有必要植入振动声桥恢复听力: 1、混合性耳聋的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 2、既往因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如胆脂瘤型中耳炎)进行了乳突根治术的中耳炎患者; 3、既往因慢性化脓性中耳炎进行了常规听力重建手术,术后听力没有提高的中耳炎患者; 4、手术前检查和术中探查证实:存在镫骨被破坏消失或严重畸形、镫骨底板固定、卵圆窗狭窄或闭锁、咽鼓管严重阻塞等情况的中耳炎患者;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后遗症患者(如:粘连型中耳炎、鼓室硬化症); 5、接受鼻咽癌放射治疗后出现难治性流脓和听力减退的中耳炎患者。 振动声桥技术能让哪些听力障碍患者重获听力? 彭宏指出,刚才提到五类患者需要植入振动声桥,其原因如下: 1、对于混合性耳聋的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来说,振动声桥以其传音和扩音的双重功能,不但弥补了中耳炎导致的传音功能障碍,而且通过扩大输出增益可补偿神经性听力损失。 2、既往进行了常规听力重建手术,术后听力没有提高的中耳炎患者。患者可能存在人工听骨难以固定,蹬骨底板硬化灶形成或环韧带硬化导致蹬骨活动度受限或固定,而影响听力重建手术的术后听力效果。而圆窗振动成形术绕开了蹬骨——卵圆窗——内耳的传音路径,直接将传感器安放在圆窗并直接振动内耳,因此,振动声桥技术为声音传导开辟了一个新的有效的传音路径。 3、对于合并咽鼓管严重阻塞的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和因为咽鼓管完全阻塞导致粘连型中耳炎的患者来说,传感器的振动频率和振动幅度取决于外界声音信号的特性以及振动声桥体外处理器和体内接收器对声音信号的处理。咽鼓管的功能不会影响位于圆窗膜上的传感器的振动。 4、接受鼻咽癌放射治疗后出现难治性流脓和听力减退的中耳炎患者,在彻底清除上述病变的基础上,只有圆窗振动成形术能为这些患者提供一个新的传音途径,让他们依然获得能够沟通交流的听力。 彭宏总结道:“振动声桥以其传音和扩音的双重功能,通过一条新的传音途径,为无法通过常规听力重建手术提高听力的中耳炎患者带来希望,帮助他们重回立体的有声世界。” (记者 朱志安 通讯员 吴剑鹏) 源链接:lrb.dayoo.com/html/2014-08/11/content_2716589.htm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