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协和医院

第六届北京协和微生物与临床论坛隆重召开

时间:2014-08-04 11:31 作者:复禾健康

  6月20日至21日,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第六届北京协和微生物与临床论坛在内蒙古赤峰市隆重召开。会议由北京协和医院检验科徐英春教授、感染科马小军副教授、药剂科梅丹教授担任大会主席,感染科刘正印教授、基本外科戴梦华教授担任副主席。

  本次论坛设立了“微生物感染诊治专家共识及标准解读”专题。马小军副教授和浙江大学附属邵逸夫医院感染科俞云松教授深入剖析了《CRE与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诊治专家共识》;卫计委临检中心胡继红教授及我院检验科孙宏莉副研究员分别解读了各自牵头起草的卫生行业标准——《呼吸道标本实验室诊断规范》和《肠道标本实验室诊断规范》。

  20日下午,欧洲临床微生物与感染性疾病委员会(ESCMID)前主席、意大利维罗纳总医院临床微生物实验室的Giuseppe?Cornaglia教授从流行病学角度展示了目前碳青霉烯酶在国际上的分布情况以及国际合作的重要性。解放军第302医院临床检验医学中心郭桐生医师为大家全面阐述了感染血清标志物——PCT在感染诊断、抗生素治疗监测中的重要作用。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检验科郭素芳副教授通过血培养仪生长曲线的特点预测布鲁菌的宝贵经验。北京朝阳医院检验科王清涛主任从实验室管理角度提醒大家关注临床实验室试剂水。最后,盛京医院检验科主任刘勇教授向大家阐述了临床微生物实验室未来发展的方向。

  本届论坛继续保留了“临床真菌感染诊断与治疗”专题,主要关注质谱、形态学及血清学在真菌感染诊断中的应用以及对于《侵袭性真菌病临床实验室诊断操作指南》的解读。约翰?霍普金斯医院真菌实验室主任Sean?Zhang也作了精彩的报告。徐英春主任结合本实验室的科研成果就质谱技术在真菌鉴定领域内的应用作做了精彩汇报,为与会者介绍了常见丝状真菌的形态特点。上海华山医院皮肤科章强强教授、四川省人民医院检验科喻华教授和北京协和医院检验科王贺、王瑶四位讲者从标本采集、培养、药敏及血清学诊断等四个方面对操作指南进行了深入全面的解读。

  来自澳大利亚的Lyn?Gilbert教授是感染性疾病、临床微生物以及医院感染控制的资深专家。她在论坛上介绍了MRSA在澳大利亚的流行特征以及在院感控制、暴发调查方面所做的工作。我院医务处周炯、感染内科马小军副教授、刘正印教授分别作了精彩发言。

  本次论坛由北京协和医院、北京微生物学会、《协和医学杂志》、《医学参考报》检验医学频道微生物与临床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卫计委主管的《医学参考报》周赞副社长,卫计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刘晓琳副主任,赤峰市医药卫生学会会长、卫生局副局长马天山教授,赤峰医学会常务副会长迟雪峰教授和内蒙古赤峰学院附属医院崔其福院长等出席开幕式并讲话。

  本次论坛是北京协和微生物与临床论坛第一次在京外举办,受到了赤峰当地医务界高度关注,也是论坛品牌形象向全国推广的第一步。

医院动态

更多 >

“中国风湿免疫病人群活动性结核的流行病学调查和治疗效果及预后研究”课题启动会召开

7月23日,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课题“中国风湿免疫病人群活动性结核的流行病学调查和治疗效果及预后研究”(Epidemiological Study and Therapeutic Evaluation of Rheumatic Patients with Tuberculosis, ETHERTB)课题启动会在我院学术会堂报告厅举行。 受邀参加本次会议的有国家卫生计生委科教司重大专项处邢若奇处长和中国医学科学院病原生物研究所所长、结核领域病原专家组组长金奇教授。我院张抒扬副院长、内科学系主任张奉春教授、感染内科前任主任邓国华教授、风湿免疫科主任曾小峰教授、风湿免疫科副主任赵岩教授、科研处黄辉副处长、财务处王爱青副处长以及12家课题分中心负责人出席本次启动会。会议由该项目负责人、感染内科副主任刘晓清教授主持。 张抒扬副院长在欢迎辞中讲到,该课题研究人群为风湿免疫病患者,是一组特殊的人群,为我国结核病的防治提出了一个新的艰巨任务,课题意义重大,利国利民。同时,本课题依托全国排名第一的风湿免疫科,通过与感染内科共同合作,组建了非常优秀的团队,为课题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有力保障。此外,张院长表示,医院及科研管理部门将全力做好项目的协调、管理和服务工作,希望在各级领导的关怀下,在风湿免疫科、感染内科以及各参加单位的共同努力下,集中力量、集中精力做好该项目。同时,希望项目终期考核时能够实现科技的创新及转化医学的应用,对该领域及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提供重要的基础数据。 随后,邢若奇处长首先提出传染病专项的主要目标,即降低“三病两率”和提升新发突发传染病应急处置能力。结核病防治作为近年来的弱势项目亟需加强,希望有更多的研究人员和医务人员加入到研究团队中。邢处长指出,我国目前缺乏风湿免疫病人群结核患病率、发病率的流行病学基线数据,该课题做了很好的补充,希望能够探索更加完善的治疗方案,建立示范区,以在更大范围内推广。此外,邢处长表示,国家近年来对项目的科研管理、经费管理、成果产出和伦理等方面均有较严格的规定,希望大家认真学习,顺利通过终期审核。 金奇所长还指出,在未来可预见的10-20年,不对结核病预防性疫苗抱有希望,在治疗上近50年基本无新药。此外,目前结核发现率低,治疗率低,多耐药比例高。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数据显示,每年新发病人可达100多万。这些问题导致结核疫情及面临的防控形势非常严峻。因此,希望通过重大专项的实施推动我国结核病的防控和防治。本项目依托强大的团队,希望能够达到三个方面的成果:第一,建立风湿免疫病人群结核患病率和发病率的基线;第二,探索风湿免疫病合并结核患者新的治疗方案;第三,示范推广经验。 刘晓清主任介绍了本项目的总体目标及技术路线、研究对象、研究方法、考核指标、年度计划及目标等。刘主任强调,各分中心要先做预实验,经感染科、风湿免疫科、流行病学专家及总中心讨论后,方可进行正式招募。张奉春主任和曾小峰主任均指出该课题意义重大,表示一定群策群力,努力把课题做好。 科研处黄辉副处长、财务处王爱青副处长分别从项目总体要求、项目管理依据、财务管理、生物安全管理、成果管理以及结题验收几个方面向大家介绍了具体要求。 最后,刘晓清主任介绍了项目的任务计划,各分中心分别对科室规模、构成、年度计划等做了介绍,并就一些实施过程中可能存在问题进行了讨论。 我国是结核病大国,每年新发病例100多万。我国每年新发结核病100多万,而风湿免疫病近年来在我国也是一个庞大的人群。该人群由于自身存在免疫功能紊乱及免疫功能低下等缺陷,是结核的易感人群。而我国目前缺失这部分人群结核感染的流行病学基线数据,也无风湿免疫病人群结核规范治疗的相应指南,因此,该项目将填补中国乃至世界上这方面的空白,具有重大意义。 该课题由我院作为总牵头单位,发挥协和在风湿病与结核病方面的优势,联合全国其它12家大型三甲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流行病学与卫生统计学系等协同攻关,为今后多学科合作提供了很好范例。 

专家科普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