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协和医院

北京协和医院中层干部换届工作扎实推进

时间:2014-04-15 00:00 作者:复禾健康

  北京协和医院近期正式启动新一轮中层干部换届工作。2014年3月26日、27日下午在内科楼四层多功能厅首先举行了职能处室负责人竞聘大会。临床医技科室负责人竞聘大会分别于4月9日、10日及4月16日、17日四个下午举行。

  此次换届工作得到了全院上下的高度关注和热烈响应。来自职能部门和临床科室的92名员工报名参加了18个职能部门和6个兼具管理职能的业务科室负责人的竞聘,其中45岁以下(含45岁)的中青年骨干占到59.78%。来自49个临床医技科室的221名员工报名参加临床医技科室负责人的竞聘,其中45岁以下(含45岁)的中青年骨干占到50%以上,充分展现出当代协和人才济济,后继有人。同时也体现出协和人热爱协和、甘于奉献、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

  此次中层干部换届工作在协和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随着新门急诊楼、外科楼的正式启用,我院硬件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以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管理创新为主的内涵建设成为医院面临的首要任务。中层干部是学科建设规划和医院管理的中坚力量和主力军。做好中层干部换届工作,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入管理团队,是协和在大型公立医院改革中挺立潮头、实现百年梦想的重要基石。

  换届工作的顺利开展要靠科学的顶层设计。去年以来,医院先后组织了11场学科建设座谈会,邀请老专家、科主任及青年骨干等建言献策。随后派专人调研兄弟医院做法。今年初医院又面向全院业务科室正副主任、职能处室正副处长、党总支正副书记、总护士长、护士长,老专家老教授,正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及“百人计划”学员等共发放调查问卷1043份,回收有效问卷1004份,回收率96.26%。在广泛征求全院职工意见建议、学习上级部门要求、调研兄弟单位做法的基础上,由院长、书记负总责,院领导分工协作提出方案,经院长办公会多次讨论、充分论证,最终出台了今年的换届工作方案。医院在院周会设立“换届工作专题”,每周由主管职能部门和院领导对专项工作的进展进行主题宣讲,90个视频点同步直播,在全院形成了良好的氛围,引导全院职工都来思考这件关系协和百年发展大计的根本性任务。

  本次中层干部换届工作体现出多项创新:首先是选拔机制创新。医院建立了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新机制,以符合国家关于干部任用的基本条件为前提,打破了以往在年龄、职称等方面的条条框框,职称要求放宽到主治医师层面,鼓励45岁以下有志管理的青年人报名竞聘。竞聘人均站在科处室第一负责人的角度,汇报工作业绩、竞聘优势,阐述自己对医院发展和科室内涵建设的大胆设想,为全院同志搭建了一个完全开放的、公平公正、民主竞争的展示平台。

  第二是评价机制创新。医院首次聘请第三方机构(联想集团人力资源团队)负责整个流程的策划、选票制作及统计工作。竞聘部门顺序和同一部门不同竞聘者的报告顺序均由抽签产生。每场竞聘会的评委由院领导、两院院士、老专家老教授代表、全国政协委员、正副科主任、总护士长、正副处长及党总支正副书记等组成,同时六场竞聘会还分别邀请相关科室人员代表担任评委,代表名单由抽签软件随机抽取产生。此外,临床医技科室在召开竞聘大会之前首先进行了科室民主测评。医院成立了9个工作小组,由院领导带队,职能处室处长担任组长,工作组联系负责科室,于3月31日-4月4日深入科室组织了民主测评,全科正式职工和部分老专家参加了测评。通过以上做法实现了360度全方位考核和程序公正。

  第三是思想理念创新。竞聘演讲要充分展示自我及学科设想,对演讲者而言的确是个全面的考验。然而大家惊喜地发现,与其说竞聘大会是为大家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更不如说是协和人思想交融、理念碰撞、共享提高的学术盛宴。他们在传承优良传统中注入现代管理理念,在现状分析基础上畅想发展蓝图,讲出了个人梦、学科梦和协和梦的水乳交融。协和人特有的幽默、诙谐,使会场不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和笑声。竞聘换届业已成为协和4月份最受关注和津津乐道的话题。

医院动态

更多 >

“中国风湿免疫病人群活动性结核的流行病学调查和治疗效果及预后研究”课题启动会召开

7月23日,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课题“中国风湿免疫病人群活动性结核的流行病学调查和治疗效果及预后研究”(Epidemiological Study and Therapeutic Evaluation of Rheumatic Patients with Tuberculosis, ETHERTB)课题启动会在我院学术会堂报告厅举行。 受邀参加本次会议的有国家卫生计生委科教司重大专项处邢若奇处长和中国医学科学院病原生物研究所所长、结核领域病原专家组组长金奇教授。我院张抒扬副院长、内科学系主任张奉春教授、感染内科前任主任邓国华教授、风湿免疫科主任曾小峰教授、风湿免疫科副主任赵岩教授、科研处黄辉副处长、财务处王爱青副处长以及12家课题分中心负责人出席本次启动会。会议由该项目负责人、感染内科副主任刘晓清教授主持。 张抒扬副院长在欢迎辞中讲到,该课题研究人群为风湿免疫病患者,是一组特殊的人群,为我国结核病的防治提出了一个新的艰巨任务,课题意义重大,利国利民。同时,本课题依托全国排名第一的风湿免疫科,通过与感染内科共同合作,组建了非常优秀的团队,为课题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有力保障。此外,张院长表示,医院及科研管理部门将全力做好项目的协调、管理和服务工作,希望在各级领导的关怀下,在风湿免疫科、感染内科以及各参加单位的共同努力下,集中力量、集中精力做好该项目。同时,希望项目终期考核时能够实现科技的创新及转化医学的应用,对该领域及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提供重要的基础数据。 随后,邢若奇处长首先提出传染病专项的主要目标,即降低“三病两率”和提升新发突发传染病应急处置能力。结核病防治作为近年来的弱势项目亟需加强,希望有更多的研究人员和医务人员加入到研究团队中。邢处长指出,我国目前缺乏风湿免疫病人群结核患病率、发病率的流行病学基线数据,该课题做了很好的补充,希望能够探索更加完善的治疗方案,建立示范区,以在更大范围内推广。此外,邢处长表示,国家近年来对项目的科研管理、经费管理、成果产出和伦理等方面均有较严格的规定,希望大家认真学习,顺利通过终期审核。 金奇所长还指出,在未来可预见的10-20年,不对结核病预防性疫苗抱有希望,在治疗上近50年基本无新药。此外,目前结核发现率低,治疗率低,多耐药比例高。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数据显示,每年新发病人可达100多万。这些问题导致结核疫情及面临的防控形势非常严峻。因此,希望通过重大专项的实施推动我国结核病的防控和防治。本项目依托强大的团队,希望能够达到三个方面的成果:第一,建立风湿免疫病人群结核患病率和发病率的基线;第二,探索风湿免疫病合并结核患者新的治疗方案;第三,示范推广经验。 刘晓清主任介绍了本项目的总体目标及技术路线、研究对象、研究方法、考核指标、年度计划及目标等。刘主任强调,各分中心要先做预实验,经感染科、风湿免疫科、流行病学专家及总中心讨论后,方可进行正式招募。张奉春主任和曾小峰主任均指出该课题意义重大,表示一定群策群力,努力把课题做好。 科研处黄辉副处长、财务处王爱青副处长分别从项目总体要求、项目管理依据、财务管理、生物安全管理、成果管理以及结题验收几个方面向大家介绍了具体要求。 最后,刘晓清主任介绍了项目的任务计划,各分中心分别对科室规模、构成、年度计划等做了介绍,并就一些实施过程中可能存在问题进行了讨论。 我国是结核病大国,每年新发病例100多万。我国每年新发结核病100多万,而风湿免疫病近年来在我国也是一个庞大的人群。该人群由于自身存在免疫功能紊乱及免疫功能低下等缺陷,是结核的易感人群。而我国目前缺失这部分人群结核感染的流行病学基线数据,也无风湿免疫病人群结核规范治疗的相应指南,因此,该项目将填补中国乃至世界上这方面的空白,具有重大意义。 该课题由我院作为总牵头单位,发挥协和在风湿病与结核病方面的优势,联合全国其它12家大型三甲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流行病学与卫生统计学系等协同攻关,为今后多学科合作提供了很好范例。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脑梗是怎么造成的
邵自强
回答: 脑梗通常由动脉粥样硬化、心源性栓塞、小动脉闭塞、血液高凝状态、血管炎等因素引起。脑梗是指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可能表现为突发偏瘫、言语障碍、意识模糊等症状。建议及时就医,通过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并遵医嘱进行溶栓、抗凝或手术治疗。 1、动脉粥样硬化 长期高血压、高血脂或糖尿病可能导致脑血管内皮损伤,脂质沉积形成斑块,逐渐阻塞血管腔。这类患者常伴有头晕、短暂性肢体无力等先兆症状。治疗需控制基础疾病,可遵医嘱使用阿托伐他汀钙片、阿司匹林肠溶片、氯吡格雷片等药物稳定斑块。 2、心源性栓塞 房颤、心脏瓣膜病等疾病易在心房内形成血栓,脱落后随血流阻塞脑动脉。此类脑梗起病急骤,多伴有心悸、胸闷等心脏症状。需长期服用华法林钠片、达比加群酯胶囊等抗凝药物,严重者需行左心耳封堵术。 3、小动脉闭塞 长期吸烟或高血压可导致脑内微小动脉玻璃样变,管腔狭窄闭塞。常见于基底节区腔隙性梗死,表现为单纯运动或感觉障碍。治疗以控制血压为主,可选用硝苯地平控释片、厄贝沙坦片等降压药物。 4、血液高凝状态 恶性肿瘤、妊娠或遗传性抗磷脂抗体综合征可能导致血液黏稠度增高。这类患者易反复发生血栓,需检测凝血功能,必要时使用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预防栓塞。 5、血管炎 自身免疫性疾病如大动脉炎、结节性多动脉炎可引发血管壁炎症性增厚。患者多伴有发热、血沉增快等全身症状,需通过糖皮质激素如醋酸泼尼松片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 预防脑梗需定期监测血压血糖血脂,每日食盐摄入不超过5克,保持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或游泳。避免熬夜和情绪激动,房颤患者应严格遵医嘱抗凝。出现突发性头痛、肢体麻木等症状时须立即就医,溶栓治疗黄金时间为发病后4.5小时内。康复期可在专业指导下进行肢体功能训练和语言康复。 邵自强主任医师中日友好医院神经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