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医院

老年人怎样平安过冬

时间:2013-12-13 00:00 作者:复禾健康

  入冬时节是老年病、慢性病的多发季节。寒冬对老年人来说就像一个坎儿,怎样才能让老人们越过这个坎儿平安度过这个寒冷的冬天呢?

  一是首先要防寒保暖,预防感染。老人们应根据天气的变化及时增添衣服,避免着凉后头疼脑热感冒。特别是长期患有先天性心脏病、肺源性心脏病、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者,由于血液循环障碍,在冬季极易患肺部感染。一旦肺部发生感染,本来功能已经很弱的心脏负担会更加重,很快出现呼吸困难、气喘、下肢浮肿,出现心力衰竭,这时需及时就诊急救。所以,心脏病患者在冬季更要加倍防范感冒引发肺部感染,以防心衰的发生。

  二是饮食调理。冬季饮食要温软、淡素、多样化,易于消化,并做到少食多餐,忌食生冷,辛辣刺激性食物,戒除烟酒。多喝温开水,保持大便通畅。

  三是讲究心理卫生。因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恶化,都与人的情绪有关。所以老年人应保持情绪稳定,不要急、怒和悲伤;避开忧郁、焦虑、紧张、生气等不良因素的刺激,常参加社区、单位组织的活动,保持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注意劳逸结合, 保证有充足的睡眠:夜间睡眠7小时左右,午睡30~60分钟,睡觉前不要过于兴奋。而家属亲人常回家看望老人,或常常电话问寒嘘暖,保持亲情关爱,充分体现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从而让老人心情舒坦,幸福快乐。

  四是改善居室环境。在冬季,人们为了御寒而将门、窗紧闭起来,再加上取暖设施的使用,致使室内的空气干燥、污浊,容易引起呼吸道疾病。因此,在控制室内温度同时,应注意保持室内整洁、空气流通和湿度调节。室内空调温度以22-26度为宜。

  五是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在冬季,老人应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坚持每天锻炼,增强体质,防病保健康。平时要注意适应冬令气候特点,顺其自然:天气晴好时,户外活动,晒晒太阳;天气阴冷时,不要出去,可室内运动,活动有度。

  六是不宜洗浴过勤。老年人皮脂腺机能减退,遇寒冷干燥气候极易产生皮肤瘙痒。故冬天洗澡次数适当,少用肥皂,使用电热毯取暖时,温度不宜过高,时间不需要过长;适当参加体育锻炼,改善全身血液循环,促进汗腺和皮脂腺的分泌。冬季老人以5-6天洗浴一次最佳,且水不宜太热。宜选择晴好、暖和的天气洗浴,洗后最好喝一些温开水。

  七是行动外出时注意事项。冬季注意起床动作要缓慢,防止眩晕或跌倒。外出避免跌倒摔跤骨折等。为了避免骨折的发生,应做到晚间光线不佳的道路、雪后溶化又结冰的路面,老年人都不宜行走。有事必须出门时,要持手杖或由他人陪同搀扶。选防滑鞋底的鞋子,鞋宽而轻,保暖性好。乘坐公交车时要手扶拦杆,慢上慢下。

  八是有病早治,或遵医嘱或依据病情变化而调整服药,常监测常随访。如有:头疼、脑热、咳嗽、咳痰、胸闷、胸痛、突发眩晕、剧烈头痛、视物不清、失语、肢体麻木等,应及时就诊治疗,以免延误,致使病情加重恶化。

医院动态

更多 >

耳鸣不是老年人的“专利”

大家都知道人老了听力会衰退,会出现耳聋耳鸣的现象。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出现了这种状况。 32岁的王小姐,公司白领,每天都忙得不可开交,压力山大。最近,她总觉得头晕,耳朵里老是嗡嗡响,打电话时经常要求对方提高音量,重听,还影响情绪和睡眠质量。本以为是因为太累了,休息下就好,可病情并没有好转,不得不去医院检查,经浙江医院中医科姚惠副主任医师检查后发现这是耳鸣的现象。 那为什么王小姐年纪轻轻就会耳鸣呢?姚主任说现在都市人生活节奏快、生活压力大、睡眠少、噪声源也越来越多。一些情绪调节能力较差,常被负面情绪困扰,尤其是有焦虑或抑郁情绪的人群耳鸣现象十分严重。 姚主任介绍耳鸣是指患者耳内或头内有声音的主管感觉,但其体外环境中并无相应声源,是听觉功能紊乱所致的一种常见症状。西医认为耳鸣是累计听觉系统的多种疾病的一个症状及不同病理变化的结果,病因复杂,机制不清,故难以分类。 平素肝火旺盛之人,变现为性情急躁,容易动怒;或者平素肝气不疏之人,变现为平时容易怄气,胸胁乳房胀痛。在人体不断的向上向外升发阳气的时候,肝火随着阳气而上扰清窍(耳为清窍之一),或者郁结不疏的肝气在肝阳的升发下化热上扰,容易发生耳鸣,常常伴有耳胀耳痛、头痛眩晕、面红目赤、口苦咽干、烦躁不宁的症状。这是肝旺之人耳鸣多发的原因之一。 现阶段天气多变,人体稍不注意,则易受外来的风寒、风热之邪侵袭。耳在头之两侧,为胆经所过,风邪易侵袭胆经而发为耳鸣,常常伴有发热、恶寒、头疼,鼻塞、流涕等感冒症状。这是易发耳鸣的另外一个原因。 另外中医认为耳为肾所主,因为肾藏精生髓,上通于脑,开窍于耳,所以老年人、先天不足或后天失养之人或者房事不节之人肾精亏虚,耳窍失养,容易患耳鸣,可伴有腰膝酸软,须发早白,性欲减退等。中医认为“久病在血”,“久病多瘀”,如果瘀阻耳窍,气血流行不畅,耳窍失养也容易发生耳鸣,伴有头痛如刺,部位固定,头昏。 中医治疗耳鸣有独特的理论指导和方法,可选用针灸、中药结合或者配合推拿来治疗,疗效肯定。耳鸣,病程短,发病迅速,甚至爆聋,多为实证,易治;病程长,发病缓慢,病势和缓,多为虚证,难治。 姚主任教大家一些治疗耳鸣的自我按摩法: 1、梳头抹耳法:双手十指由前发际向后梳头,梳到头后部时,两掌心贴住耳廓后部,两手分别向左右两侧抹耳廓至面颊部为一次,连续108次。 2、鸣天鼓法:两掌搓热,用两掌心分别贴住左右两耳,手指托住后脑部,食指压在中指上,使食指从中指上重重地滑落,经此弹击后颈发际处,可听到“咚咚”之声,如击天鼓,共击108次。 3、掌心震耳(自行鼓膜按摩法):两手掌搓热,用搓热的两手掌心捂住两耳,手掌与耳朵完全封闭,然后两掌突然松开,听到“叭”的一声,起到震耳的作用,共50次。 姚主任提醒大家,一般间断性的耳鸣不会有太大问题,但如果是持续三天以上不间断的耳鸣一定要及时就医。急性耳鸣三个月内治愈率能够达到85%,但如果时间长了,耳鸣就不易治愈。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跑步后心脏疼是什么原因
高云
回答: 跑步后心脏疼可能与运动强度过大、心肌缺血、肋间神经痛、胸膜炎、冠状动脉痉挛等原因有关。心脏疼通常表现为胸闷、刺痛或压迫感,建议及时就医明确病因。 1、运动强度过大 剧烈运动时心肌耗氧量增加,可能引发暂时性心肌缺氧。跑步后心脏疼可能与未充分热身、突然加速或超过身体承受能力的运动量有关。这种疼痛多为短暂性钝痛,休息后可缓解。日常应选择适合自身心肺功能的运动强度,运动前后做好热身和放松。 2、心肌缺血 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可能导致运动后心绞痛,常见于存在动脉粥样硬化基础的人群。疼痛多位于胸骨后部,可放射至左臂或下颌,伴随出汗、恶心等症状。需通过心电图、冠脉CTA等检查确诊。医生可能建议使用硝酸甘油片、阿司匹林肠溶片、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等药物改善血流。 3、肋间神经痛 跑步时呼吸急促可能刺激肋间神经,引发针刺样疼痛。疼痛位置表浅且随呼吸加重,按压肋间隙可有明显压痛。热敷或服用布洛芬缓释胶囊、甲钴胺片、维生素B1片等营养神经药物有助于缓解症状。日常需避免突然扭转胸廓的动作。 4、胸膜炎 肺部感染或炎症累及胸膜时,跑步时的深呼吸可能诱发尖锐胸痛。疼痛常伴随咳嗽、低热,听诊可闻及胸膜摩擦音。需进行胸部CT检查,医生可能开具头孢克肟分散片、左氧氟沙星片、对乙酰氨基酚片等药物治疗原发感染。 5、冠状动脉痉挛 运动时交感神经兴奋可能诱发冠状动脉异常收缩,导致一过性心肌缺血。疼痛特点为突发性压榨感,与典型心绞痛相似但多发生于静息状态。确诊需行冠状动脉造影,治疗可使用地尔硫卓缓释胶囊、尼可地尔片等血管扩张剂。 跑步后出现心脏疼应立刻停止运动并静卧休息,记录疼痛持续时间与伴随症状。日常需控制运动强度在靶心率范围内,避免饱餐后立即运动。40岁以上人群建议定期进行心肺功能评估,若疼痛反复发作或伴随晕厥、呼吸困难等症状,须立即前往心血管内科就诊。 高云副主任医师北京安贞医院心血管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