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立医院

一站式杂交(Hybrid)手术室

时间:2014-04-02 00:00 作者:复禾健康

  坐落于福建省立医院内的福建省心血管病综合大楼手术室和重症监护室于今年初投入使用,此次心外科手术室内有一间“高级”的手术室,它的全称叫做“一站式杂交(Hybrid)手术室”。它是目前国内为数不多,省内第一间真正的杂交手术室。它的投入使用对福建省立医院的许多患者和全省患者都带来了巨大的福音。

  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心血管病已经成为威胁人类生命和健康的重要因素。据《2012中国卫生统计年鉴》统计,2012年心脏病位于我国城市居民主要疾病病死率的第2位和农村居民主要疾病病死率的第4位,且呈不断攀升趋势。中国心血管病病死率高于肿瘤及其他疾病,排在第1位;中国城乡居民主要疾病死亡构成比中,心血管病占首位。许多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先心病等,除了使用药物治疗以外,还需要通过侵入性手段进行干预。目前外科手术和导管介入是两种最为常见的侵入性治疗手段。外科手术疗效比较显著,但手术切口大,创伤严重;导管介入通过微创手段就可以完成,但存在疗效不足和较多的适应症的限制。能否有一种更加完美的医疗手段,将上述两种治疗方法的优势合二为一,从而以最小的创伤给患者最大的获益呢?融合了心血管外科和内科技术优势的杂交手术(HybridProcedure)应运而生。

  对心血管疾病而言,杂交手术通常指血管腔内技术与传统血管外科技术的结合。也是不同医生的合作(外科与内科医生)、不同领域的合作(医学与器材)。不同专家一起分享思想、分享专业、分享设备与技术,从而产生一种新的治疗策略。

  为什么需要杂交手术?是因为对于心血管疾病而言,目前腔内治疗还不能完全解决所有心血管病变,尤其是复杂的病变。相对于传统外科手术,杂交手术具有减少创伤、提高效果、减少死亡与并发症、改善生命质量、减少累及干预的打击以及合理减少手术费用等优点。是腔内技术的微创性与传统外科技术有效性的充分结合。不同学科的杂交手术人员构成是不同的。心外科杂交手术通常包括心外科专家、介入心脏病专家、心脏超声医生、心脏麻醉医生、各类护士和技师等。

  杂交手术通常应用于以下一些治疗项目:

  冠状动脉疾病由于人口老龄化和冠心病发病率增加,我国的多支冠脉血管血运重建术逐渐增加,这就增加了治疗的复杂性。比如杂交手术应用在右冠状动脉腔内治疗联合左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来解决复杂的冠状动脉病变,能够提供更多的治疗手段。

  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是我国的主要出生缺陷。杂交手术可以减少心脏切口范围,并在最大程度上减少或避免体外循环对低龄先心病患儿的损害。同时对于一些复杂的心脏疾病能够提供更多的选择,提高手术成功率。

  大血管疾病杂交手术的应用扩张性动脉疾病也包括狭窄性动脉疾病。而现代杂交手术能够使手术变得更加安全,因为杂交手术中处理内脏动脉是通过每一个内脏动脉分别搭桥来完成的,而瘤腔并不作切开,因此脏器的热缺血时间大大地减少,同时出血量的降低与避免广泛的解剖也使手术变得安全。杂交手术主要用于处理复杂的主动脉弓病变。

  心脏瓣膜疾病目前国外已经投入临床使用,对于二尖瓣及主动脉瓣、肺动脉瓣等瓣膜病变能够通过微创介入治疗的方式,植入人工瓣膜在杂交手术室内完成相关操作。

  其实“杂交手术”是一种概念,我院心外科在这些年的工作中已经进行过许多相关的手术。比如2012年有一位来自闽南的中年女性因为胸痛在当地医院就诊后发现为“主动脉血管瘤”,但是她特殊的是血管瘤在主动脉从心脏发出的地方和靠近腹部的主动脉两处明显扩大,直径最大的地方有6厘米多,但是往头部的三根血管又保持较好,所以紧急送到我院心外科、省心血管病研究所外科。这类病人病情危重,通常是九死一生,48小时之内发病的死亡率高达70%-80%,不做手术的话,一年内的死亡率高达90%。福建省心血管病研究所副所长、心外科主任韩涛主任医师,经过仔细检查判断病情,提出了一个杂交手术方案。如果按常规手术需要将病人从心脏瓣膜到胸段的主动脉全部切除,置换成人工血管,手术创伤极大,出血多,风险也非常大、费用高。所以经过手术组的努力,使用“杂交技术”,就是先在心外科常规手术室将心脏瓣膜和发出部位的主动脉切除,更换成人工的心脏瓣膜和血管。完毕后再到介入手术室利用血管腔内治疗技术在胸部的主动脉瘤处进行隔绝术,这样手术风险得到了明显降低,挽救了患者的生命。而有了一站式杂交手术室,心外科医生能够在一个手术室内完成不同类型、跨专业的手术,使得更多的患者得到积极、快捷、有效的救治。

医院动态

更多 >

穿30多斤铅衣 医生秀绝活 日本专家和我院医生联手,为三病人“疏通”完全堵死的血管

据2014年5月31日《海峡都市报》第A10版:闽闻 从头到脚穿着30多斤重的铅衣,站6个小时,接连做了3台手术,5月29日,在省心血管病研究所新心脏介入导管室正式启用之际,来自日本的著名冠心病介入治疗专家村松俊哉教授和省立医院医生联合手术。他们运用“穿针引线”般的娴熟手法,帮助我省3名严重冠心病病人“疏通”完全堵死的血管。 本报记者独家进入手术室,见证了中日专家“通”血管的巧思和巧手。 手术探查为防辐射 医生“全副武装” 张力(化名)今年只有37岁,爱抽烟,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他的右冠状动脉已经完全闭塞、左冠状动脉近完全闭塞,导致他常常心绞痛。省立医院心导管室主任、心内科主任医师郭延松说,从检查上判断,张力的血管闭塞至少一年。 在医学上,这类病人冠状动脉中的斑块变硬,有的甚至比石头还硬,血管难打通,手术难度极大,被称为冠心病介入治疗需要攻克的最后一个“堡垒”。 日本在这类疾病介入治疗的经验很丰富。适逢国际著名冠心病介入治疗专家村松俊哉教授到上海参加国际会议前夕,经过卫生部门批准,省立医院邀请其到我省联合手术,为包括张力在内的3名患者做手术。 前日上午9点,村松俊哉教授和省立医院医生们穿上重达30多斤的铅衣,全副武装进入手术室。因为术中需要反复利用X射线来探查手术进展,放射线剂量非常大,需要“武装到牙齿”。 血管内逆向穿丝 “杀”出一条路 张力的手术安排在第三台。医生们先在张力大腿上打个小孔,在X光的导引下,一根精细的医用导管从大腿上的小孔进入身体,并沿着动脉上行,最终到达心脏右冠状动脉口。这样就在血管内开辟了一条“通道”。然后,医生们把一根更细的导丝放入导管。当导丝来到堵塞血管附近时,考验医生的关键时刻到了。 因为血管完全堵死,这里好比“断头路”,医生们必须靠自己丰富的经验和手感,来确保导丝在血管内穿行,失之毫厘,就有可能造成血管穿孔。 导丝通行到堵塞“路段”,血栓果真硬得跟石头一样,无论导丝怎么“突破”,都无法打通。于是,村松俊哉改变战术,改从左冠状动脉的侧支血管逆向进入,绕到血管堵塞“路段”另一侧“突围”,胜利“杀”出一条路来,顺利放入支架,撑起了血管壁。很快血流就恢复了通行。 从上午9点半到下午3点半,三台手术连轴转。闷在厚重的铅衣里,中日医生们都汗流浃背。 一同手术的郭延松说,日本专家经验丰富,动作娴熟,手术方法也使大家受益匪浅。 (海都报记者 章微/文)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紧急避孕药一年超过三次会怎样
冷启刚
回答: 紧急避孕药一年内使用超过三次可能增加月经紊乱、异常子宫出血等风险。紧急避孕药主要用于无保护性行为后的补救措施,其主要成分为左炔诺孕酮或米非司酮,频繁使用会干扰正常激素水平。 紧急避孕药通过高剂量孕激素抑制排卵或阻止受精卵着床,短期内重复使用可能导致内分泌失调。常见表现包括月经周期提前或延迟、经量异常增多或减少、非经期不规则出血等。部分女性可能出现乳房胀痛、恶心、头晕等药物副作用,症状通常会在1-2个月经周期内逐渐缓解。频繁使用还可能降低避孕效果,因激素水平反复波动会影响子宫内膜稳定性。 极少数情况下,长期超量使用可能诱发卵巢功能异常,表现为持续闭经或排卵障碍。有血栓病史、肝肾功能不全、乳腺癌患者等特殊人群需严格避免多次使用。药物代谢产物需经肝脏分解,一年内超过三次服药可能加重肝脏负担,但尚未有明确证据表明会导致永久性肝损伤。 建议采用避孕套、短效避孕药等常规避孕方式替代紧急避孕药。若一年内已使用三次以上,需监测后续三个月月经情况,出现持续异常出血或闭经超过60天应及时妇科就诊。日常可通过记录基础体温、使用排卵试纸等方法掌握生理周期规律,减少对紧急避孕药的依赖。 冷启刚主任医师山东省立医院妇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