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吴新民教授荣获麻醉医师终生成就奖

  4月19日,我院麻醉科吴新民教授在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学分会年会上被授予“麻醉医师终生成就奖”。在接受这一麻醉学界最高荣誉的时刻,...

2014-04-24 00:00

首届“中国住院医师教育大会(CCRE)”在京召开

4月12、13日,第一届“中国住院医师教育大会(CCRE)”在北京召开,来自二十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300多名代表参会。本次大会由北...

2014-04-24 00:00

我院赴巴哈马“光明行”白内障复明义诊医疗队出发

4月23日,我院赴巴哈马“光明行”白内障复明义诊医疗队(共9人)第一批队员出发,他们受国家卫生计生委委派,将在巴哈马完成为期2周余的援...

2014-04-23 00:00

普通外科率先开展3D腹腔镜技术

原本只是一台普通的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术,却因为手术医师戴着的一副“墨镜”而改变:腹腔中的器官似乎触手可及,超声刀所到之处肠系膜层层分离...

2014-04-21 00:00

立足现实 着眼未来-护理部召开2014年护理工作会议

4月3日,护理部召开2014年护理工作会议,护理部主任丁炎明、副主任刘霞,全体科护士长、护士长、部分护理骨干以及进修护士近200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护理部邓俊...

2014-04-21 00:00

北大医院儿科癫痫中心成立

4月12、13日,我院举办了“2014北大儿科癫痫论坛暨北大医院儿科癫痫中心成立仪式”。本次大会的主题是“交流&middo...

2014-04-21 00:00

神经内科举办第四届北京国际神经病学会议

近年来,神经病学领域的发展非常迅速,各种新理论和新技术不断涌现。为了迎接百年院庆以及庆祝我院神经内科建科60周年,4月12~13日,我院神经内科在京主办了20...

2014-04-21 00:00

门诊专家停诊信息(即时更新,敬请关注)

  近期停诊信息   产科:刘? 2014-04-30至2014-04-30 上午 停诊   妇科:魏玉梅 2014-04-28至2014-04-28 下午...

2014-04-18 00:00

临床思维水平决定炎症性肠病的诊治水平

  当普通人家已坐在桌前准备晚餐的时候,近600多位来自全国各地的消化科医生齐聚一堂,正在聆听我院消化内科迟雁医生讲述一位患有重症炎症性肠病患者的抢治经过。...

2014-04-15 00:00

检验科开展“难辨梭菌毒素测定”项目

  为满足临床要求,检验科细菌室已于2013年12月开展“难辨梭菌毒素测定”检测项目。该项目采用酶联荧光免疫分析(ELFA法)检测患者粪...

2014-04-09 00:00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什么是阳虚和阴虚,怎么区分
马晓斌
回答: 阳虚和阴虚是中医对机体阴阳失衡的两种病理状态,阳虚指阳气不足,阴虚指阴液亏虚,两者可通过症状表现、舌象脉象等区分。阳虚主要表现为畏寒肢冷、面色苍白、小便清长等;阴虚则以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口干咽燥为特征。中医辨证需结合具体症状、体质及舌脉综合判断。 一、阳虚 阳虚是人体阳气虚弱导致温煦功能减退的病理状态。多因先天不足、久病耗损或过食生冷所致,典型症状包括畏寒喜暖、四肢不温、精神萎靡、夜尿频多,严重者可出现水肿或腹泻。舌象多表现为舌淡胖嫩、苔白滑,脉象沉迟无力。治疗需温补阳气,常用右归丸、金匮肾气丸等中成药,配合艾灸关元、命门等穴位。日常应避免生冷饮食,适当进行八段锦、太极拳等温和运动。 二、阴虚 阴虚是体内阴液不足无法制约阳热的表现。常见于热病后期、长期熬夜或房劳过度者,典型症状有午后潮热、颧红盗汗、咽干口燥、大便干结,可能伴随失眠多梦、头晕耳鸣。舌象可见舌红少津、苔少或剥苔,脉象细数。治疗宜滋阴降火,常用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等中成药,可配合针刺三阴交、太溪等穴位。日常需避免辛辣燥热食物,保持规律作息,可食用银耳、百合等滋阴食材。 三、症状对比 阳虚与阴虚在寒热表现上截然相反:阳虚者怕冷喜热饮,阴虚者怕热喜冷饮;阳虚者面色㿠白,阴虚者两颧潮红;阳虚者小便清长,阴虚者小便短黄。阳虚多出现功能低下症状如性欲减退,阴虚则多见虚性亢奋如烦躁易怒。二者可能同时存在形成阴阳两虚,表现为既怕冷又手足心热等复杂证候。 四、舌脉差异 阳虚舌象以淡胖有齿痕为主,舌苔白滑或水润;阴虚舌体偏瘦小,舌质红而少津,苔少或光剥。阳虚脉象多沉迟微弱,反映机体推动力不足;阴虚脉象多细数,提示阴不制阳的虚热状态。舌脉结合症状观察是中医鉴别二者的重要依据,临床需注意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舌脉与症状不完全相符的复杂情况。 五、调理要点 阳虚体质者冬季需特别注意保暖,可适量食用羊肉、桂圆等温补食物,避免长期处于潮湿环境。阴虚体质者应减少熬夜,控制辛辣煎炸食品摄入,夏季避免暴晒,适宜选择鸭肉、梨子等凉润食材。两者均需保持情绪平稳,阳虚忌过度忧思伤脾,阴虚忌大怒伤肝。若症状持续加重或出现明显器质性疾病表现,应及时就医进行中西医结合诊治。 区分阳虚与阴虚需综合多方面表现,建议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进行体质辨识。日常调理应遵循"阳虚者温补,阴虚者清补"原则,避免盲目进补加重阴阳失衡。保持规律作息、适度运动及情绪调节对维持阴阳平衡至关重要,症状明显者可定期进行中医体质评估并调整调理方案。 马晓斌主任医师山东省立医院呼吸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