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第六医院

我院成功举办“关爱父母,远离痴呆”疾病周活动

  为了促进公众对老年痴呆的了解,进而提升老年痴呆正确认知,我院于2014年8月4-9日举办了“关爱父母,远离痴呆”疾病周活动。8...

2014-08-22 00:00

我院教育处举办精神病理与临床思维论坛--现象学的描述与发生学的理解:传统精神病理学方法再探讨

2014年7月17日,由我院教育处组织的“精神病理学与临床思维论坛”在四层工娱室顺利举办。本次论坛的主题为“现象学的描述与...

2014-08-22 00:00

伦理委员会认真组织学习《北京市人体研究管理暂行办法》

2014年7月23日我院召开了第六次伦理评审会。在会上,我院副院长、伦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办公室主任姚贵忠,根据《北京市人体研究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针对其中...

2014-08-22 00:00

黄悦勤、刘肇瑞参加第十二届世界精神卫生调查联盟年会

2014年7月8日至12日,我院社会精神病学与行为医学研究室主任黄悦勤教授和副主任刘肇瑞副研究员赴美国参加了世界精神卫生(WMH)调查联盟年会。此次年会在哈佛...

2014-08-22 00:00

安全生产月专题(五)--碰撞伤的应急处置与紧急救护

  一、碰撞伤   1.轻度的碰伤,可冷敷受伤部位,以减轻疼痛。   2.如受伤部位不能动弹或不能自然地弯曲,可能是脱臼或骨折,应立即去医院治疗。二、...

2014-08-22 00:00

科技论文写作的行为规范系列(八)

  表格的写作要求科技论文的表格是报告论文数据的有效表达方式,设计合理的表格能够简明、清晰、准确、集中地报告研究结果,是科技论文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分。科技...

2014-08-22 00:00

人事处组织开展新职工岗前系列培训

  为帮助新职工尽快适应工作环境,完成角色转变,人事处在以往工作的基础上,开拓创新,于8月4日至7日共举办四次理论培训课程,受到广泛好评。课程内容包括:医...

2014-08-22 00:00

rTMS治疗抑郁症的技术优化研究系列报道之四 --研究结果

2008年,重复性经颅磁刺激(rTMS)首次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局(FDA)批准在临床治疗抑郁症,推荐参数为采用高频(10Hz)刺激左侧背外侧前额叶。但是,对于...

2014-08-22 00:00

我院教育处举办心理学与哲学论坛--循证心理治疗实践与精神病的心理治疗

  2014年7月22日,由我院教育处组织的“心理学与哲学论坛”在四层工娱室顺利举办。本次论坛延续认知行为治疗(以下简称CBT)的主题,...

2014-08-22 00:00

《精神康复报》成功改为网络版

《精神康复报》作为国内唯一一份直接面向精神疾病患者和家属的科普刊物,十几年来一直公益服务于大众。为尽快适应新型传播形式的发展,减少由于报纸制版、印刷、邮寄而产...

2014-08-22 00:00

推荐医生

推荐医院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恶性心律失常治疗
周小凤
回答: 恶性心律失常的治疗方式主要有药物治疗、电复律治疗、导管消融治疗、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恶性心律失常是指可能导致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甚至猝死的心律失常,需要及时干预。 1、药物治疗 抗心律失常药物是恶性心律失常的基础治疗手段。常用药物包括胺碘酮注射液、利多卡因注射液、普罗帕酮片等。这些药物通过调节心肌细胞电生理特性来控制心律失常发作。药物治疗适用于血流动力学相对稳定的患者,但需在严密心电监护下使用,部分药物可能引起新的心律失常或加重原有心律失常。 2、电复律治疗 电复律是通过体外电击使心脏恢复窦性心律的方法。对于室颤、无脉性室速等致命性心律失常,应立即进行电除颤。同步电复律适用于房颤、房扑等快速性心律失常。电复律前需评估患者意识状态和血流动力学情况,必要时给予镇静处理。电复律后需密切监测心律变化,预防复发。 3、导管消融治疗 导管消融是通过导管将射频能量传递至心脏特定部位,破坏异常电传导通路的治疗方法。适用于药物难治性室速、预激综合征伴房颤等特定类型心律失常。术前需进行详细电生理检查明确病灶位置。消融成功率与心律失常类型有关,部分患者可能需要重复消融。 4、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 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可自动识别并终止恶性室性心律失常。适用于有猝死高危因素的患者,如心肌梗死后室速、遗传性心律失常综合征等。ICD可显著降低猝死风险,但需定期随访评估设备功能。植入后可能出现误放电、感染等并发症,需密切监测。 5、外科手术治疗 对于药物和导管消融治疗无效的特定类型心律失常,可考虑外科手术治疗。包括心内膜切除术、迷宫手术等。手术通常在其他治疗失败后考虑,需严格评估手术风险和获益。术后需长期随访评估治疗效果,部分患者可能仍需辅助药物治疗。 恶性心律失常患者应避免剧烈运动、情绪激动等诱发因素,戒烟限酒,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饮食上注意低盐低脂,适量补充钾、镁等电解质。遵医嘱规律用药,定期复查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出现心悸、头晕等症状加重时应及时就医。家属应学习心肺复苏技能,以备紧急情况使用。良好的生活方式管理和规范的随访治疗对改善预后至关重要。 周小凤副主任医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儿科